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鹿港三山国王庙

鹿港三山国王庙
*
三山国王庙昭和9年(公元1934年)拆迁后,属于原庙宇的建筑部分,仅剩目前指定为古迹范围的前殿到正殿,异地重建后,加上现址夹在街屋建筑之间。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彰化县鹿港镇顺兴里中山路276号
公告日期: 1985年11月27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2年(公元1737年)
摄影者: 赵守彦、杨晴帆
经 纬 度: 120.43365,24.05647
指定/登录机关: 彰化县 政府
公告文号: 74台内民字第357272号
资产保存者: 鹿港三山国王庙

指定/登录理由

鹿港三山国王庙及庙内于清乾隆55年(1790年)所立的〈示禁碑记〉的石牌,是证明潮州移民曾在彰化地区从事垦拓、创业、祭祀的遗迹,碑文内容也记录当年粤籍百姓回籍时遭受不肖胥吏索钱剥削的艰辛心酸的一面。

发展源流

鹿港三山国王庙又名国王古庙,位于鹿港旧大街最北的菜市头,昔日「不见天」街的末端(今中山路与民权路交叉口),为鹿港历史上,广东潮州移民的文化见证。

鹿港的潮州移民历史相当早。可能在郑氏领台之前,潮州移民便来到台南、鹿港等主要港口经商或担任劳工。但相较于福建移民,定居人数少,加上施琅(1621-1696)于康熙22年(公元1683年)领台后,清廷下令禁止非福建省籍居民来台,因此直到康熙40年(公元1701年)以后禁令松弛,潮州移民人数才大幅增加,尤其客籍移民在18世纪初叶大量来台,成为在台最多的潮州移民。这些居民逐渐形成在地社群,并带来三山国王信仰。其中彰化平原是台湾现存最大的三山国王信仰圈,大多由移民自鹿港登陆后带往内陆。鹿港三山国王庙即为此历史发展的见证。

鹿港的三山国王庙确切建造年份不详,但由现存文物可知最晚至清乾隆2年(公元1737年)即已建庙。原庙最初也做为鹿港潮州会馆,座东北朝西南,规模宏大,可媲美鹿港天后宫、龙山寺等大庙。庙内「奉宪示禁」碑意味着该庙曾为潮州籍商贾云集之地,其后方为鹿港的三山国王庙义冢,显示其为客家人为主的社群所祭祀。然而经过闽粤械斗后,鹿港的潮州客家社群逐渐衰弱,移往浊水溪,三山国王庙则由鹿港的泉州人社群接管,并一度将三山国王庙改名为「三仙国王庙」。目前正殿前方有1只石制香炉,其上有落款「清嘉庆4年梅月置,三仙国王弟子王合成叩谢」等字样,显示社群的消长。

目前留下的建筑资料有限,因此修筑历史并不甚清楚。庙内1对花岗石柱显示,鹿港三山国王庙曾于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整修,是该庙现存最早的重修纪录,清光绪9年(公元1883年)则有鹿港商庄和彰化的潮州籍信徒捐款大修的纪录,显示此时该庙仍为彰化平原潮州和客家移民祭祀的庙宇。

大正15年(公元1926年),日本政府进行市区改正计划,将三山国王庙拆除,将砖瓦移至今日现址(中山路276号)重建,庙后三山国王冢(今彰客附近)亦清冢开辟为道路。日昭和9年(公元1934年)鹿港再次实施市区改正,将「不见天」街拆除,重建后的三山国王庙则遭拆除拜殿和前殿,仅保留7坪多的正殿建筑。由于此时鹿港适逢港口淤积和航道遭禁,逐渐没落,重建后的鹿港三山国王庙香火盛况不再,一度仅剩30位信徒。

二战之后,当地仕绅在民国58年(公元1969年)首次集资修缮内装和重建前殿,此后历经多次修建,逐渐恢复规模。民国90年(公元2001年)后殿与后殿中庭重建竣工,迎接三山国王夫人入祀。

主要特色

鹿港三山国王庙为「单开间二进」式的建筑格局,可分为前殿、中庭、拜殿加正殿,牌楼面为整个庙宇的门面,是装饰最华丽的地方。中庭为过渡户外空间,为庭院兼采光,正殿则为主要祭祀空间,拜殿作为正殿祭祀空间的延伸。单开间二进为常见的传统庙宇建筑格局,但鹿港三山国王庙带有较多的粤东风格,与常见的格局有明显差别。在地坪高度上前殿、拜殿、正殿依序渐高,但变化不大,中庭设计得格外深,比前殿低但比外埕高,这使得空间上形成层次感,视觉上因中庭而呈现亮暗的效果,致使空间感觉更加深远。

昭和9年(公元1934年)拆迁后,属于原庙宇建筑的部分仅剩目前指定为古迹范围的前殿到正殿。由于曾被拆除异地重建,加上现址夹在街屋建筑之间,能呈现的建筑风格有限,装饰和细部工艺为观赏的重点。三川殿的屋顶为少见的双层屋瓦,屋顶开有天窗,屋椼采剔地突雕的木雕,展现出朴实典雅的风格。牌楼面门板两旁有精致的雕刻,顶板为富有吉祥之意的花鸟图,身堵分别为「九世同居」的精致雕刻,取其重礼重义、忍让齐家,家道和睦仁善不分家的意涵,另1侧为「汾阳府拜寿」题材,描绘唐朝功盖一时、富贵寿考俱全的郭子仪(697-781)大将。最底层裙板则以「博古图」为饰(博古为「博古通今」或「通晓古事古物」之意,将博古画在器物之上的装饰艺术为博古图)。

正殿神龛花罩以透雕呈现龙凤、人物及花鸟等题材,展现出细致的工艺。梁柱上的彩绘则以青、红色为主,除历史故事外,还有八仙人物图,此外门楣彩绘则为八仙彩。正门门神为秦叔宝与尉迟恭,是鹿港彩绘匠师王锡河(生卒年不详)的作品。

鹿港三山国王庙也保有许多具特色的历史文物。三川殿内有1块「奉宪示禁」碑,系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由广东籍监生垦请当时管辖全台的台湾兵备道于鹿港勒石示禁,严禁海防官员不得对入港的广东藉人士加索规费。此碑原位于鹿港海防理番同知衙门前,日明治36年(公元1903年)因拆除衙门改建鹿港公学校,遂将石碑移置凤山寺。此碑系为广东籍人士所立,民国82年(公元1993年)将碑文移至三山国王庙内保存。匾额方面,庙方保存清乾隆2年(公元1737年)「海东霖田」匾,及清光绪4年(公元1878年)「国王古庙」匾,由于年代已久,匾额已略呈风化。此外,还有信徒王合成于清嘉庆4年(公元1799年)捐献的巨大石香炉,黄万春号于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捐献的花岗石柱,写有「封敕明贶三山国王爷神位」的神位牌,以及早期的木制法器等。
正门门神为秦叔宝与尉迟恭,是鹿港彩绘匠师王锡河的作品。
正门门神为秦叔宝与尉迟恭,是鹿港彩绘匠师王锡河的作品。
前殿内有一块「奉宪示禁」碑,系由广东籍监生垦请当时管辖全台的台湾兵备道,于鹿港勒石示禁,严禁海防官员不得对入港的广东藉人士加索规费。
前殿内有一块「奉宪示禁」碑,系由广东籍监生垦请当时管辖全台的台湾兵备道,于鹿港勒石示禁,严禁海防官员不得对入港的广东藉人士加索规费。
清光绪4年(公元1878年)「国王古庙」匾,由于年代已久,匾额已略呈风化。
清光绪4年(公元1878年)「国王古庙」匾,由于年代已久,匾额已略呈风化。

文献资料

  • 1.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不着年代)。文化资产个案导览〈鹿港三山国王庙〉。上网时间2015年9月2日
  • 2.范明焕(2010)。〈台湾客家三山国王信仰现象初探〉,发表于大华技术学院举办「三山国王信仰学术研讨会」。
  • 3.符洪仁(2006)。《鹿港三山国王庙》。台北:彰化县文化局。
  • 4.陈春声(2001)。〈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像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 5.藍清水(2012)。〈三山国王信仰对当代台湾客家族群的意义─以竹堑地区为例〉。《新竹文献》第50期。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