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西本愿寺(钟楼、树心会馆)

西本愿寺(钟楼、树心会馆)
*
西本愿寺是台湾日治时期建于台北市新起町的净土真宗寺院。
资产类别: 古迹-建筑物
所在地址: 台北市万华区中华路1段
公告日期: 2006年02月21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大正11年(公元1922年)
摄影者: 陈晓伟
经 纬 度: 121.50871,25.04425
指定/登录机关: 台北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文化二字第09530213900号
资产保存者: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指定/登录理由

日治时期之西本愿寺为当时台北乃至台湾最大之日式佛寺,与东本愿寺、临济护国禅寺、曹洞宗佛寺等共同为当时重要佛寺之建筑代表,战后本基地曾为军方与警备总部使用,长久以来又有包括大陈岛民、联勤被服厂及中南部北上之移民居住,具有历史及宗教学术之意义。

发展源流

西本愿寺是台湾日治时期建于台北市新起町(今日台北市万华区)的净土真宗寺院,正式名称为「净土真宗本愿寺派台湾别院」。真宗本愿寺派是净土真宗一支,是一个比较晚期而新兴的宗教,传教的对象比较属于一般的平民百姓,来台后也相当积极传教,因此本愿寺派来台湾传教的人数是当时最多、所建的佛寺数量也是最多,台湾信徒也不算少,但还是以日本人为布教对象。

本愿寺在台北立寺历史较为复杂,始于明治29年(公元1896年),日本从军布教使、军队慰问兼开教视察抵台,首先设立布教所于北门外的至道宫。明治34年 (公元1901年)布教所迁于新起町(也就是万华区)现址,升格为台北别院,并且入座木佛本尊。明治43年(公元1910年),于现址上开立成德学院(感化院),且开始蕃界布教。大正2年(公元1913年),废撤蕃界布教使。大正5年(公元1916年)时,重新创设大稻埕本岛人(意指台湾人)布教所,翌年(公元1917年) 凈土真宗西本愿寺派第22代家主大谷光瑞(1876-1948)视察台湾。大正12年(公元1923年),御庙所与钟楼会馆完工,直至昭和7年(公元1932年)新本堂落成,西本愿寺才算真正立寺完成,是当时全台最大的日本佛寺。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人遭遣返回日,西本愿寺失去原本佛寺功能,部分建筑短暂成为警备司令部、理教公所,旁边则有联勤被服厂、反共救国军及大陈岛撤退的军民居住。因警备总部第二处设置在此,二二八事件后,王育霖(1919-1985)、辜振甫(197-2005)等政治犯曾被囚禁于此。之后本愿寺成为大陆迁台军民及中、南部北上移民大杂院,数十载下来,居住其中的居民中,成功的、过得去的纷纷搬离,最终沦为贫民窟。最后西本愿寺寺庙本体于昭和50年(公元1975年)遭遇火灾,木造本堂烧毁几烬,只剩下本堂台基、参道、轮番所、钟楼和树心会馆等遗迹。

民国94年(公元2006年)台北市政府指定残存的西本愿寺钟楼、树心会馆为市定古迹。民国99年(公元2011年)5月起由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公园路灯工程管理处开始整修,民国102年(公元2014年)3月台北市文献会迁入西本愿寺广场。

树心会馆原为真宗本派本愿寺之会馆,初建大正11年(公元1922年)6月20日,于大正12年(公元1923年)2月10日落成。建筑之工事负责人为高濑与助氏(生卒年不详);监工为谷口贞吉氏(生卒年不详)。兴建缘由为当时本愿寺为因应布教所需,急需1栋可作为演讲会场及各种活动之集合场,故趁当时御庙所建立之际继而附带建设。另外,由于当时临时本堂拆除,而新筑本堂尚未完成,因此亦需替代本堂之建筑,故而新建。其后由于本愿寺派社会事业的推动,树心会馆而后的使用更供为树心幼儿园、日曜日学校及青年会使用。

主要特色

日治时期之西本愿寺为当时台北乃至台湾最大之日式佛寺,与东本愿寺、临济护国禅寺、曹洞宗佛寺等共同为当时重要佛寺之建筑代表。西本愿寺为正面七开间,屋身由梁柱门窗构成,方格藻井及斗栱,表现了木造结构之美,屋外四周回栏,架于升高的基座之上。屋顶为单檐歇山顶,正脊笔直,四只垂脊斜向两侧,脊上均无饰物,脊尾两端均不起翘,黑瓦覆顶,朴实庄重宏伟,但此风貌今日已不得见。

由于本堂于民国64年(公元1975年)因大火烧毁,钟楼算是整个广场最「突出」的建筑,设立在1丈高的人工土丘上,屋顶也采歇山重檐式,日本称为「入母屋」式,上覆日式黑瓦、筒瓦、脊头处设有鬼瓦,下方则受中式建筑影响,有着精美的斗栱。而钟楼内原本悬挂的大铜钟,于明治34年(公元1901年)完成,钟上铸有「明治34年1月铸造之旋主台北最胜讲」字样,以及开头为「本愿寺」的经文内容。可惜原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已遗失,现在的铜钟则为修建时参考同时期铜钟样式仿制而成。

而树心会馆是西本愿寺之会馆,为日治时期典型的和洋混搭建筑,因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生前曾赐「树心佛地」匾额而得名。为了表现新时代的精神,会馆采用红砖结构与西式木架屋,整体配置为「L」形。屋顶是日本传统的入母屋样式,木质窗户采用「上下式拉窗」,又称为「比重锤窗」,窗户上下开启时,不需要固定就可以停留在任何位置,非常特别。前面门廊像唐门呈圆弧状的日本样式,柱身采用西式样式,而整个构造是砖造,整体建筑混何了西式与日式的折衷样式,为「和、洋混风」,修复后的「树心会馆」还保留了多处的红砖墙体以及西式柱体。

今日树心会馆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管理,于民国104年(公元2015年)正式订立使用规范,供一般民众登记租用来办理活动,为现今万华区古迹做为小区艺文活化再利用的另一个新案例。钟楼为开放式建筑,不论日夜皆可看到小区居民登上小坡,在此休憩,可说是万华区观光游览的1个新去处。
原本悬挂的大铜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已遗失,现在的铜钟则为修建时参考同时期铜钟样式仿制而成。
原本悬挂的大铜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已遗失,现在的铜钟则为修建时参考同时期铜钟样式仿制而成。
钟楼算是整个广场最「突出」的建筑,设立在1丈高的人工土丘上,屋顶采「入母屋」式,还有着精美的斗栱。  
钟楼算是整个广场最「突出」的建筑,设立在1丈高的人工土丘上,屋顶采「入母屋」式,还有着精美的斗栱。  
树心会馆是本愿寺之会馆,为日治时期典型的和洋混搭建筑,由于不能将本堂盖成西式,就转将树心会馆这个集会所盖成西式的样子。
树心会馆是本愿寺之会馆,为日治时期典型的和洋混搭建筑,由于不能将本堂盖成西式,就转将树心会馆这个集会所盖成西式的样子。

文献资料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