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埔心罗厝天主堂原教堂(文物馆)

埔心罗厝天主堂原教堂(文物馆)
*
埔心罗厝天主堂是位于台湾彰化县埔心乡的天主教堂,是中台湾最早的天主教堂,也是台湾中部最早天主教的发源地。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教堂
所在地址: 彰化县埔心乡罗厝村罗永路109号
公告日期: 2002年04月10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光绪8年(公元1882年)
摄影者: 谢志煌
经 纬 度: 120.51360,23.93782
指定/登录机关: 彰化县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授文资字第09100014565号
资产保存者: 财团法人天主教会台中教区

指定/登录理由

就建筑与宗教信仰在地方上的意义,及县内相关建筑类型的独特性,本教堂规模和格局相当完备,登录为历史建筑理由充足。但因教堂本堂为新修之建筑,两侧(尤其左侧文物室)反而是历史原物,因此本次登录以左侧文物室为原则。

发展源流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罗厝居民涂心(生卒年不详)经常往来中南部经商,在高雄听了一位神父讲述基督的教义甚为感动,回罗厝后即邀亲友到高雄聘请神父前来传教。当时会长派吴万福神父(生卒年不详)带传道师林水莲(生卒年不详)前来罗厝,选后壁厝租一民房布道,教务日渐蓬勃,两年后,也就是光绪3年(公元1877年),吴神父购下教堂之现址。

光绪8年(公元1882年)由何安慈神父(1853-1922)接任,兴建第1代教堂,并移到新堂办理教务,是台湾中部地区最早兴建的天主教堂。接着由黎嘉禄神父(生卒年不详)和林茂德神父(1901-1998)等继续教务。

明治38年(公元1905年)创办传道师养成所,初次招收学生14名,聘邱超然先生(邱天祚祖父,生卒年不详)任教,毕业后分派全台各地传教服务,此养成所直到日治时期大正4年(公元1915年)才迁往台北大稻程教会。这里还有罗马印刷机,出版辅助读物如:「要理问答」、「古史略」、「新史略」及经文等,使当时教友获益不浅。

明治39年(公元1906年)一场大地震,震塌原教堂,马神父即搭建临时教堂至大正元年(公元1912年)间拆除,又以木材建一座正式的教堂,木材为上好的唐山福杉和台湾桧木所建。当时白若瑟神父(1871-?)在员林传教之小教堂及道理厅被仇教者烧毁,其后又在街心重地购地,于明治43年(公元1910年)兴建新教堂。

文安邦神父(生卒年不详)为第14任神父,继续办理教会工作,于民国40年(公元1951年)续由美籍玛利诺会胡德克神父(生卒年不详)执掌并翻修圣堂,改建孤儿院,协助主教创办传教学校,向邻村传教,办理慈善工作直至民国40年(公元1955年)奉派到二林传教由阮立德神父(生卒年不详)继任。在阮神父任内亦为教友、村民做过很多有意义的事,如设立永靖分堂、兴建修女宿舍、组圣母军访教友,并修铺芎蕉至罗厝3公里长的柏油路、关照老年教友,每逢周五或大瞻礼时亲送圣体到家、兴建神父宿舍。

民国64年(公元1975年),适逢天主教堂开教100周年庆,将老旧的教堂拆除,兴建第3代教堂,至民国85年(公元1996年)完成。目前本堂地居彰化中心点占地约2000余坪,圣堂可容纳约200人,前后广场可供100至150人活动,成为中部地区朝圣休闲及活动中心,并设有标准游泳池1座,古教室已列入文建会历史建筑登录,保有台湾天主教早期传教史料及文物等丰富资源。

主要特色

埔心罗厝天主堂是位于台湾彰化县埔心乡的天主教堂,是中台湾最早的天主教堂,也是台湾中部最早天主教的发源地。民国91年(公元2002年),罗厝天主堂被列入彰化县的历史建筑。罗厝天主堂并在台湾历史建筑百景中名列第27位。现今仍是教友礼拜、祈祷所。

埔心罗厝天主堂属于欧洲歌德拜占庭、文艺复兴及罗马式等综合结构建筑物。其反映拜占庭建筑的特色,以三角拱弧为屋顶,而屋顶为建筑最中心。屋顶上方有十字架,同时有左右两2个类似高塔之石柱,石柱上方有天使在吹奏乐器之雕像。整体主体建筑以石造墙为主,并有高大塔楼、近3层楼,每层塔楼皆有半圆形拱或拱门形状,并形成反复对称的图案排列,此为罗马式的建筑特色。同时有强调利用间隔楼层的横梁来凸显建筑物外观水平线条,即为文艺复兴之建筑特色。其它特色包括,有一浮雕星星于天主堂雕字下方,而此星星下方之3扇窗户,特别选用彩绘玻璃为其装饰,亦为主建筑平面仅有的窗户,其余皆为拢空或浮雕建筑样式。在最上层的塔楼内,有1座钟铃于内,而主建筑特别设计与旁边楼墙相连,旁边墙面用红砖堆砌,墙上有1座大型白色耶稣雕像,相当引人注目。

埔心罗厝耶稣圣名堂古文物室仍保有旧貌,文物展览馆原本是传道学校的教室,推测可能为第2代教堂时期所兴建,外貌相当简朴,为清水红砖墙面、门及窗扇周围墙面红砖迭砌外凸,屋顶檐口与传统建筑相同设有雨遮板为齿状。

在民国89年(公元2000年)时为了配合庆祝罗厝天主堂开教125周年纪念,将该教室改作为古文物保存陈列室,陈列自开教以来,从清朝、日治至台湾光复后以至近代的教会史料,包括历任的本堂神父相片,有自明治8年至民国39年(公元1875年至公元1950年)14任西班牙道明会士照片、自民国40年至77年(公元1951至1988年)6任美国玛利诺会士照片、早期教堂与宗教活动相片、古钟(公元1882年代)、部份古地契翻拍相片(公元1755至1898年)、古乐器(昭和5年,公元1930年)、乐谱(昭和2年,公元1927年)、早期印刷机(明治42年,公元1909年)所印制的宗教书籍(例如:弥撒祭礼、真教要理问答、善路善功、古史略、传道规则等,罗马拼音台语发音之书本、弥撒经本、临终会员证等)。这些从清朝、日治至台湾光复后以至近代的教会史料相当珍贵,为传教历史的最佳纪录轨迹,也成为原教堂得以登入历史建筑理由之一。

在文物室里最重要之一的文物为天神钟,由金、银、铜、铁、玉、鉎、铅、锡等金属打造而成的天神钟,从光绪8年(公元1882年)开始就挂在第1座教堂顶钟楼上,直到民国62年(公元1973年)才卸下。固定每天的早晨6点、中午12点、傍晚6点,按时敲打发声,听到终生的教友都会伫立而祈祷,也罗厝居民生活作息息息相关。而另个重要的文物为台湾天主教第1台纸类印刷机。公元1905年,马守仁神父从菲律宾尼拉多玛斯大学,引进第1台的罗马字印刷机,印了教会的书籍。有的是白话(罗马字),有的是白话与汉字并行,为教会的福音传教提供重要易读容易了解数据。

此外,埔心罗厝天主堂有许多重要相关的建筑和历史。明治8年(公元1875年)由吴万福神父设立了孤儿院,这是中部最早出现的孤儿院,名为仁慈堂。明治44年(公元1911年)左右,西班牙籍的陈若瑟神父(1903-1961)在罗厝成立了台湾第1支西乐队。陈神父当初引进西梭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传教事业进行,另一方面在喜丧市场上也可藉由音乐传达愉悦或哀愁之情。另有神父郭佳信神父(?-2015)有感于邻近地区都没有可供小孩运动的场所,因此决定兴建游泳池作为大人小孩休闲游憩运动的地方,于民国58年(公元1969年)罗厝天主堂了兴建1座游泳池,是目前彰化县最古老的游泳池。
教堂外的庭园里立有关于圣经的解说告示。
教堂外的庭园里立有关于圣经的解说告示。
教堂内部设计庄严简洁。
教堂内部设计庄严简洁。
埔心罗厝天主堂属于欧洲歌德拜占庭、文艺复兴及罗马式等综合结构建筑物。  
埔心罗厝天主堂属于欧洲歌德拜占庭、文艺复兴及罗马式等综合结构建筑物。  

文献资料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