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仙洞岩

仙洞岩
*
现基隆港口西北侧山岩,山岩为直接临海,经海水经年累月侵蚀,逐渐形成1个深约80公尺的洞穴,此洞穴正是今天的「仙洞」。
资产类别: 文化景观-宗教景观
所在地址: 基隆市中山区仁安街1号
公告日期: 2006年07月20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无公告信息
摄影者: 邱俊铭、赵守彦
经 纬 度: 121.74825,25.14504
指定/登录机关: 基隆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基府文资壹字第0950084095A
资产保存者: 基隆市政府

指定/登录理由

依「文化景观登录及废止审查办法」第2条订定之准则,为第1项表现人类与自然互动具有文化意义。

发展源流

现基隆港口西北侧山岩,在历经基隆港于日治时期兴筑、与海岸地貌变迁之前,山岩为直接临海,经海水经年累月侵蚀,逐渐形成1个深约80公尺的洞穴,此洞穴正是今天的「仙洞」,而「岩」字意义其一说明洞穴所在山岩,其一则出于台湾「岩仔信仰」,意即台湾民间佛、道共存的信仰型态。

台湾诗人林朝崧(1875-1915),曾作诗阐述仙洞岩见闻:「打桨来游小洞天,洞深不见古时仙。燃灯曲觅岩间路,拂袖凉沾石罅泉。蝙蝠群飞争此穴,凤鸾重到定何年。料知上界真人府,旧隐难忘碧海边。」,诗句点出「仙洞岩」名称始于古代仙人在此洞修炼得道的传说,更叙述其清凉、潮湿的天然海蚀洞穴特性。

仙洞岩自清同治11年(公元1872年)开始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另称「代明宫」。在日明治39年(公元1906年)将佛祖迁出,以日本七福神中的弁财天神(另书为辩才天神,为日本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象征口才、音乐与财富的女神)取代,称为「最胜寺」。随着日治时期结束,释迦牟尼佛等神明重新在此受供奉,然而寺内仍将弁财天神的祭祀保存迄今。而今日「仙洞岩佛寺」的众多佛像中,有2座石观音,为大正10年(公元1921年)由日本渡海来台的33尊观音像其中之二,分别为第9番的不空羂索観世音菩萨与第10番之千手观音。

仙洞内部通道中题刻遍布,除清代官员和文人的手笔,例如台湾府南路抚民理番同知梁纯夫(生卒年不详)以行书题的「仙洞」,分巡台澎督学使者夏献伦(生卒年不详)以草书题上「海外洞天」,清末巡抚唐景崧(1841-1903)题有「碑文」,还有清光绪4年(公元1878年)征讨东部加礼宛番社的纪念文等。洞穴内部亦不乏日治时期、甚至今日游客刻字、涂鸦等。

今日仙洞岩有「小敦煌」之别称,主因岩壁上刻有「十八罗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石雕佛像,此石雕由来则为民国60年代(公元1970年代)基隆市石雕家李荣坤(1958-)的作品。

综合前文所述,仙洞岩内部所具佛像、刻字、雕刻,都在在反映其所经历的历史发展。仙洞岩所在区域由于地质脆弱,已于民国92年(公元2003年)划入「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区」,属「第1级环境敏感地区」,明令禁止土地开发,相信将成为维护本文化资产的重要保障。

主要特色

仙洞岩岩洞内部,略分为右洞、左洞。右方洞穴较为宽敞,为主洞,内建有2层楼,2楼为寮房,1楼以进入岩洞的路线观之,依序为入口处-下座莲台弥勒佛、圆通宝殿-中座莲台观世音菩萨、大雄宝殿-上座莲台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佛)。

而从中座圆通宝殿进入到最内大雄宝殿,通道之岩壁为砂岩材质,其上雕饰着包含普贤、文殊、地藏王菩萨及观世音4大菩萨,为民国60年代(公元1970年代)基隆市石雕家李荣坤费时3年之作。

大雄宝殿旁有3座「庙中庙」石造神龛分别为地藏殿、硿硐宫与注生娘娘,其中硿硐宫旁的两座石观音,为日治时期由日本渡海来台的33尊观音像其中之二,分别为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与第10番之千手观音。此2尊观音,原本是在仙洞岩外的入口处的石座上,因担心佛像遭盗,故移入洞内供奉。

中座圆通宝殿左方,即可见到左洞之入口处,左洞别名「一线天」,象征其洞口狭小通道,左洞内部空间幽秘,最多容纳10人,洞内祭祀日本七福神中的弁财天神,为日治时期仙洞主祀之神。

仙洞岩岩壁构造,仍留有海浪日夜冲刷的线条痕迹,在这千万年前海蚀而成的洞穴,佛教、道教、日本信仰的神明共同受到供奉与朝拜,除了具体而微地呈现台湾历史的渊流,更是台湾「民间佛教」的典型,此类型佛教,在台湾多被称为「岩仔信仰」,特征正是寺庙名称末字为「岩」,富含台湾宗教社会地域化、小区化、世俗化、以及包容兼蓄的文化特质。

整体而言,仙洞岩为少见兼具人文背景的特殊地理景观,不仅可观察自然环境演替、更能探索人在不同年代背景,对其产生的想象与运用方式,为研究人地互动诠释的重要资产。

另值得一提,现今仙洞岩周边,有1较小海蚀洞「佛手洞」,其洞窟石壁上方,有天然风化形成像是人5指的节理,唯妙唯肖有如佛手印,故而得名,因其特殊地貌,以及据传此洞曾作为二战期间防空洞,近年亦常被纳入仙洞岩人文景观区。
仙洞岩略分为右洞、左洞,右方洞穴为主洞,内建有2层楼,图为为入口处的下座莲台弥勒佛。
仙洞岩略分为右洞、左洞,右方洞穴为主洞,内建有2层楼,图为为入口处的下座莲台弥勒佛。
今日仙洞岩有「小敦煌」之别称,主因岩壁上刻有「十八罗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石雕佛像。
今日仙洞岩有「小敦煌」之别称,主因岩壁上刻有「十八罗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石雕佛像。
仙洞岩岩壁构造,仍留有海浪日夜冲刷的线条痕迹,在这千万年前海蚀而成的洞穴,佛教、道教、日本信仰的神明共同受到供奉与朝拜。
仙洞岩岩壁构造,仍留有海浪日夜冲刷的线条痕迹,在这千万年前海蚀而成的洞穴,佛教、道教、日本信仰的神明共同受到供奉与朝拜。

文献资料

  • 1.林朝崧。台湾古典诗主题诗选数据库,《基隆仙洞》。
  • 2.佛教名剎编印委员会(1974),朱蒋元主编。《台湾佛教名剎》。
  • 3.日华佛教文化交流协会(1989)。《台湾开教の步み》。
  • 4.林美容(1996)。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的「岩仔」与观音信仰》。
  • 5.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已公告之特定水土保持区一览表。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