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宝藏岩

宝藏岩
*
宝藏岩,为台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靠山崖而建,故称为「岩」。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北市中正区汀洲路3段230巷23号
公告日期: 1997年08月05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56年(公元1791年),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修建
摄影者: 蓝星球资讯
经 纬 度: 121.53240,25.01061
指定/登录机关: 台北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民三字第860610601号
资产保存者: 宝藏岩

指定/登录理由

具有保存价值。

发展源流

位于福和桥下、座落于新店溪畔、倚靠虎空山(蟾蜍山支脉,标高80公尺,文献中昔称为拳山,今日也被称为小观音山)而建的宝藏岩,为台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靠山崖而建,故称为「岩」。宝藏岩是一座佛道兼容的观音寺,主祀观音佛祖,兼祀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天上圣母、城隍爷、土地公、注生娘娘、弥勒佛、地藏菩萨、开山祖师大德、檀越主等神佛;曾经是文山地区的公庙,也是本地区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更是安溪人开拓古亭、公馆、及景美一带的历史见证。

17世纪康熙年间,清朝打败明郑,正式统治台湾,移民陆续来到台湾;其中有少部分移民沿着新店溪上岸,在现今台北市公馆、景美一带登陆并进行拓垦。多数的文献中,都引用清同治年间出版的《淡水厅志》卷十三古迹考寺观中所载,认为宝藏岩正是由康熙时期移民者之一的郭治亨(生卒年不详)及其子所兴建,并将宝藏岩的创建年代定为康熙年间中叶,约是17世纪晚期。然而依据殿中清嘉庆3年(公元1798年)监生游大川(生卒年不详)所立之「观音亭碑」的碑文记载,加上拓垦史研究指出宝藏岩一带所属之林口庄直到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才开始被较具规模的拓垦开发,公馆庄的拓垦则是在更晚一点的清乾隆30年代(公元1770年代)进行。由于拓垦后推估约需累积20 年,才有较充足的人力物力可能建庙,目前已有部分学者认为《淡水厅志》记载正确的解读应是康熙时代渡台的郭治亨在乾隆年间兴建该庙,只是年月失考。宝藏岩的创建年代应较接近碑中所记之乾隆56年(公元1791年)前,后来再由立碑人监生游大川(生卒年不详)捐出水田租谷收成作为长年香灯供奉。

日治初期的明治30年(公元1897年),寺方曾申请加入日本佛教的净土宗,并于大正2年(公元1913年)改名为宝藏寺。到了大正15年(公元1926年),由基隆月眉山灵泉寺(承接延续福州鼓山涌泉寺的体系)德馨法师(生卒年不详)正式就任住持后,宝藏岩逐渐转向曹洞宗,寺务也日益兴旺,甚至成为当时期的曹洞宗名剎之一,极盛时期的信徒及门人不下千人。

由于地势与地理位置,日治时期的宝藏岩曾设有高炮部队,山麓南岸也有数个储藏弹药的地下碉堡与驻军兵台;国民政府迁台后,更成为台北北区司令部的军事要地;随之而来的管制,让信徒难以出入,宝藏岩寺务趋近停顿。战后宝藏岩地区军事管制的解除,于民国57年(公元1968年)重新正名为「宝藏岩」,并于民国62年(公元1973年)重修。民国70年(公元1981年)与85年(公元1996年)的整修与庆成建醮活动,也间接显示了寺方信仰活动的持续发展。

民国63年(公元1974年),宝藏岩曾被列为重要古迹,后因整修失去古风,而被取消资格;直到民国86年(公元1997年),才又被台北市政府登录为市定古迹。

主要特色

宝藏岩的建筑方位为座东北朝西南,建筑格局则是单殿配左右护室,风格上混杂了传统闽南风格与中国大陆北方宫殿式建筑风格。正殿入口为卷棚式步口檐廊,上刻有双狮斗座;正殿中门的石柱及石窗,均为清代古迹,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褵虎石窗,为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雕制,雕工细致,造型古朴;步口廊上的托木雕作、左右两侧墙上的龙虎堵彩绘、和石堵上的麒麟石雕及抱鼓石,也都值得细看。

因宝藏岩历年来的扩建与整修都缺乏类似传统大木匠师的设计概念与修建过程之统整调和,多是由小规模的土木包工分批或分阶段施工,使得其施作工法与构件风格呈现混杂或拼贴的状态,并常有将旧有不同时期之构件重新分散镶嵌在翻建部分的状况。然而,这也塑造了宝藏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特色─「庙中庙」,亦即以多层楼之新庙体将单层楼之旧庙体完全包覆在内,爬上楼即可近距离欣赏旧庙体的屋顶雕饰。

现在的宝藏岩寺庙仍保有清代建筑特有的长廊木结构,古物则有乾隆辛亥年间(公元1791年)的石柱、和道光年间的多对楹柱;仍清晰可识的楹联共有13幅,从落款可见且多为清代泉州、安溪等地移民信众所献。但较具历史性的古匾,则仅剩日治时期的「宝藏岩」(民国10年)和「注生殿」(民国22年)2方匾额。

而最具历史价值的古物,要算是宝藏岩正殿内左边壁面保存的清嘉庆3年(公元1798年) 由监生游大川所立之「观音亭碑记」,或称宝藏寺佛祖香灯碑记、游大川香田碑记。材质为观音山石,原碑无题,额刻彤日祥云纹饰;碑文内容主要为清代嘉庆年间信徒捐置田业以供奉观音佛祖香灯的记事,并说明寺由始末、捐献源由、和捐献租榖之水田界址等;道光年间,其孙游观澜又再捐香灯谷三石,同样刻载记录于此碑之上。寺中所供奉的黑面土地公,则是用整块黑色岩石雕刻而成,也是相当具有特色的文物。

在宝藏岩的寺前和侧面入口,还有一些日治时期信徒奉纳而保存至今的日式石灯座,部分可见「昭和十四年」的刻文;寺内也还留存刻有「台北观音亭大正辛酉年造住持德馨领众立」等字样的金属饰牌,都显示着宝藏岩观音信仰在日治时期的持续。

宝藏岩的正殿主祀观音佛祖,一年当中主要的庆典有每年农历2月19日宝藏岩观音佛祖的圣诞之日,许多附近民众都会前来敬拜答谢;而观世音菩萨的出家纪念日(农历6月19日)和成道纪念日(农历9月19日)、以及释迦摩尼佛之浴佛日(农历4月8日),也都会有较正式的祭典活动。昔日宝藏岩信徒广布,涵盖大安、景美、木栅、南势角等地区;每逢这些地区的庙宇举行庆典,搬演酬神戏时,信众也都会到宝藏岩迎请观音佛祖金身前往参与。如今因为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或是因为历史过程中曾遭遇的经营管理问题,现在宝藏岩的庆典规模已不若往昔。
在宝藏岩的寺前和侧面入口,还有一些日治时期信徒奉纳而保存至今的日式石灯座,部分可见「昭和十四年」(公元1939年)的刻文。
在宝藏岩的寺前和侧面入口,还有一些日治时期信徒奉纳而保存至今的日式石灯座,部分可见「昭和十四年」(公元1939年)的刻文。
经过道光3年(公元1823年)、日治时期、战后至今几次整修,现在的宝藏岩寺以「庙中庙」的形式存在,将旧庙包覆在新建筑体之中。
经过道光3年(公元1823年)、日治时期、战后至今几次整修,现在的宝藏岩寺以「庙中庙」的形式存在,将旧庙包覆在新建筑体之中。
「岩仔」所祀的观音常配祀善才、良女,壁上也常雕刻十八罗汉奉祀。
「岩仔」所祀的观音常配祀善才、良女,壁上也常雕刻十八罗汉奉祀。

文献资料

  • 1.史宓(2000)。〈违建小区与财富累积—以台北市宝藏岩为例〉,刊于《中华民国住宅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 2.陈盈洁(1999)。《重新看见宝藏岩:开发中国家都市非正式文化地景的营造过程与形式》,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论文。
  • 3.林美容,2004,〈台湾的民间佛教与岩仔的观音信仰之社会实践〉,《新世纪宗教研究》,卷2,期3,页1-34。
  • 4.台北市文化局(2007)。《台北市古迹巡览(下册)》。台北市:艺术家。
  • 5.邱秀堂编着(1986)。〈观音亭碑〉,刊于《台湾北部碑文集成》。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页73。
  • 6.网络资源〈宝藏寺佛祖香灯碑记〉。
  • 7.萧明治(2011)。〈宝藏岩共生聚落口述历史访谈专题(一)〉,《台北文献》第175期。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