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柳原教会

柳原教会
*
柳原教会是基督教长老教会传入台中市后所建,为台中地区早期创立的教会之一。
资产类别: 历史建筑-建筑物类
所在地址: 台中市中区兴中街119号
公告日期: 2002年07月01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大正5年(公元1916年)
摄影者: 赵守彦、蓝星球资讯
经 纬 度: 120.68123,24.14609
指定/登录机关: 台中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文推字第0910094123号
资产保存者: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柳原教会

指定/登录理由

依中华民国73年2月22日颁行之文化资产保存法第27条之1暨历史建筑登录及补助办法第7条综合评定之具历史文化价值。

发展源流

柳原教会是基督教长老教会传入台中市后所建,为台中地区早期创立的教会之一,现今台中县市内多间基督长老教会均是由柳原长老教会所分设出去,或在设立时受到柳原教会所支持。

明治28年(公元1895年),英国传教士梅甘雾牧师(Rev. Campbell N. Moody, 汉名又称梅监雾、梅鉴务,1865-1940)、兰戴维医师(Dr. David Landsborough,1870-1957)至中部传道,选择彰化为据点,并时常赴台中关怀信徒需要。明治29年(公元1896年),梅甘雾牧师来到当时仍称为「东大墩」传教,由于信徒人数不多,以茅草屋作为教堂;明治31年(公元1898年)由梅甘雾牧师捐出100元发起购屋,信徒响应,寻得台中街333番地(今教会所在地左侧巷内)1间土角墙敷稻草的小屋,同年5月8日举行启用礼拜,并命名为「东大墩布道所」。

明治32年(公元1899年),大社教会每礼拜日皆派长执来协助主领礼拜并派人前来选举执事,管理教会经费,教会雏形于是成形。明治33年(公元1900年)6月,教士会始派陈有成传道驻会牧养,由于信徒人数增至百人以上,教会人士再于明治36年(公元1903年)向日本政府申请设立「说教所」获准,因此提议兴建1所砖造的教堂以因应宣教使用,但因经费问题致使计划无法继续。明治37年(公元1904年)10月再升格堂会,更名为「台中街东大墩礼拜堂」,并派林学恭牧师(1857-1943)为会长。

明治42年(公元1909年),因为旧礼拜堂空间已无法容纳礼拜人数,有意再建会堂,遂再次鼓励信徒奉献以购地以建堂。经会友齐心奉献并得英国母会支持,终于购得教会现址,大正4年(公元1915年)4月,梅甘雾牧师带来故乡苏格兰教会的图样,参考其图规划兴建红砖、拱窗、尖顶的教堂建筑,于翌年10月完工。教堂前门屋顶设有2只麒麟图像雕塑,具有中西融合的意味。大正6年(公元1917年)3月6日上午举行献堂感恩礼拜,下午举行首任牧师高金声(1873-1961)封牧暨就任式,教会并改名为台中教会,此为当时中部地区最大的教堂,在长老教会的宣教史中,具极重要的地位。

柳原教会因为原台中市内首间教会,自创立开始即致力于推动教务,广传福音。自明治32年(公元1899年)起首次开拓大里教会、明治43年(公元1910年)设乌日教会、 大正3年(公元1914年)设雾峰教会、大正11年(公元1922年)设西屯教会、大正12年(公元1923年)设大雅教会,可惜后2间教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国36年(公元1947年)为庆祝设教50周年,分设民族路教会。后因母会地籍设于日本地目的柳町,因地缘之故将「台中街东大墩礼拜堂」改名为「柳原教会」。

战后仍致力推动基督教务,民国46年(公元1957年)分设笃行教会、民国51年(公元1962年)分设三一教会,民国60年(公元1971年)创设利巴嫩布道所,自此时开始,与台中市区各教会联合拓展多达14间教会。民国54年(公元1965年)因会友人数增多,柳原教会又兴建第2座教堂,民国72年(公元1983年)兴建教育馆,并在民国87年(公元1998年)进行停车场及大楼翻修。为见证发展历史,大正4年(公元1915年)所兴建的老教堂并未遭到拆除,教会方面更募集了数千万资金进行维修工作,由陈柏年建筑师事务所担当设计工作,新设计统合新旧3个时期的建筑空间,为解决停车问题开挖的地下室并有陶艺雕塑墙面,而原本的老教堂经整修之后,重新成为聚会空间,成为旧建筑再利用的成功典范。柳原教会新大楼与旧教堂再利用1案更于次年的「1999台湾建筑奖」获得佳作奖。

民国90年(公元2001年)在台中市文化局举办的「票选台中历史建筑十景」中,柳原教会旧教堂荣获民众票选第6名。并在民国91年(公元2002年)7月1日,柳原教会的老教堂受台中市政府登录为「历史建筑」,正式获得国家认可。

主要特色

旧礼拜堂为1独栋单层之建筑,其建筑式样参考大正4年(公元1915年)由梅甘雾牧师所提供之苏格兰教会建筑图样兴建,本体为红砖所砌成之外墙,清水砖直接暴露,屋顶边缘及建物基座的装饰带以石灰抹成,窗檐部分则以洗石子装饰,主要入口部分装饰性较为多样。

从正面观看,陡峭的斜屋顶设计有拉高礼拜堂空间的效果,并形成立面的巨大山墙,最高点以基督教的精神象征十字架为收头,上方左右以拉丁式十字架装饰,充分传达宗教的神圣崇高。山墙上中央是英国哥德式的玫瑰半圆拱圈、两侧开窗是三联式拱圈。更接近地面的开窗半圆拱圈则是比较接近于英国诺曼时期仿罗马式。

入口玄关突出形成两旁阶梯引导入内,加强了进口意象,檐口的雨水排水口是1对麒麟样式,刻意以中式建筑常用的祥瑞装饰点缀。二侧墙面有扶壁,装饰没有正面山墙多,柱间开拱窗及六角型窗,形式较单纯及具一致性。

内部原有屋顶形式为木构架,为哥德时期之木构形式之转型,而经百周年兴建工程后,屋架已改用钢构形式替换,并将室内空间底部改为舞台,上方以石木木片随行架拱圈排列成筒状,与早期哥德时期圆筒屋顶形式更为接近。

整体建筑样式融合了英国中世纪的仿罗马式及近现代哥德式,再佐以一点中式建筑装饰,呈现出古典并有文化交融的典雅样貌。

民国54年(公元1965年)建造南侧新礼拜堂之后,随着教友人数增长,聚会空间不敷使用,在空间缺乏整体规划等因素影响下,旧礼拜堂由闲置而逐渐荒废。民国85年(公元1996年),柳原教会百周年纪念,教会计划整体规划再整修。为尽量保存原貌并兼顾结构强度,以钢柱支撑旧有木桁架,结构体部分依照原有之空间结构改以钢构取代木构柱梁,保持建筑物原有之外貌。整修后1楼空间又再度可供礼拜使用,并提供作为演讲、剧场、音乐演奏、教会集会活动场所;1、2楼间的夹层空间则作为教会历史博物馆。

现今的柳原教会在周日举行2堂礼拜。新教堂(柳原教会内部称『大礼拜堂』)之礼拜仪式、程序都较为传统,吟唱的诗歌节奏也较为和缓,全程使用闽南语,故参加礼拜之教友年龄层较高。在古迹礼拜堂举行的礼拜以国语进行,所唱的赞美诗歌较为轻快并加入现代鼓、电吉他等各种现代乐器配合伴奏,礼拜进行方式较活泼,兼之礼拜开始时间较晚,因而在旧礼拜堂参与礼拜的会众反而以年轻人居多,为一特殊景象。
内部原有屋顶形式为木构架,为哥德时期之木构形式之转而经百周年兴建工程后,屋架已改用钢构形式替换,并将室内空间底部改为舞台。
内部原有屋顶形式为木构架,为哥德时期之木构形式之转而经百周年兴建工程后,屋架已改用钢构形式替换,并将室内空间底部改为舞台。
旧礼拜堂建筑式样参考大正4年(公元1915)年梅甘雾牧师所提供之苏格兰教会建筑图样兴建,本体为红砖所砌成之外墙,清水砖直接暴露。
旧礼拜堂建筑式样参考大正4年(公元1915)年梅甘雾牧师所提供之苏格兰教会建筑图样兴建,本体为红砖所砌成之外墙,清水砖直接暴露。
教堂名称牌两旁檐口的雨水排水口是1对麒麟样式,刻意以中式建筑常用的祥瑞装饰点缀。
教堂名称牌两旁檐口的雨水排水口是1对麒麟样式,刻意以中式建筑常用的祥瑞装饰点缀。

文献资料

  • 1.徐谦信郑连明主编(1965)。《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百年史1865-1965》。台南:新楼。
  • 2.柳原教会九十周年纪念特刊(1996)。《柳原教会九十周年纪念特刊》。台中:柳原教会。
  • 3.林一川(1998)。《现世代都市教会建筑之设计-以柳原基督督长老教会为例》。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论文。
  • 4.赖永祥(1992)。《教会史话,二》。台南:台湾教会公报社
  • 5.李芷靓(2003)。《基督教会建筑型态之用户空间认知—以台中柳原基督长老教会为例》。朝阳科技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 6.卓孟佑(2005)。《教会建筑整体空间组构之历史演变与使用行为研究─以中部柳原、丰原及彰化基督长老教会为例》。逢甲大学建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7.陈可轩(2013)。《基督教会教堂空间改造设计-以台中柳原基督长老教会古迹教堂为例》。国立台中科技大学室内设计系硕士论文。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