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济南基督长老教会

济南基督长老教会
*
教堂平面座东朝西,采用红砖与唭哩岸石混合构造,风格上接近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乡村红砖小教堂。
资产类别: 古迹-教堂
所在地址: 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3号
公告日期: 1998年05月04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日大正5年(公元1916年)
摄影者: 蓝星球资讯
经 纬 度: 121.51941,25.04348
指定/登录机关: 台北市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民三字第8702427101号
资产保存者: 财团法人台北市济南基督长老教会

指定/登录理由

依中华民国73年2月22日颁行之文化资产保存法综合评定之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发展源流

明治29年(公元1896年)5月,日本基督教会传道局派河合龟辅(1867-1933)牧师来台,从事对日本人传道的工作,初期借用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所属的艋舺教会礼拜堂聚会做礼拜。因河合牧师仅能借用场地,故经常需要变更聚会地,因此有了独立建立教会的想法。同年9月,在大稻埕地区知名茶商李春生(1838-1924) 及马偕牧师(George Leslie Mackay, 汉名又称偕叡理, 1844-1901)的协助下,日本人教会在新起街(即现在的西门町汉中街)得到1间房屋,至此在台北地区的日本基督教徒开始有自己固定的聚会场所。

明治29年(公元1896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台北日本基督教会」简称「台北教会」,并推举出管理会务的长老4人。

由于信徒日多,空间不敷使用,明治40年(公元1907年)2月24日召开信徒大会决议卖掉新起街教堂、再募款建造新教堂,并请会众成员中时任总督府土木局长的长尾半平(1865-1936)长老担任建堂委员长,进行筹募建堂基金。在众多信徒合作出钱出力,甚至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1852-1906)协助下,聘请台湾总督府厅舍工程的工事主任井手熏(1879-1944)来设计新会堂。大正4年(公元1915年)2月28日动工,大正5年(公元1916年)6月28日竣工完成,是当时台湾仅有、具边塔的哥德式礼拜堂,样式典雅气派。当时教会有主日学、妇人会、青年会、若叶会、晓星会、老人会、圣书研究会及祈祷会等聚会,会友人数大增。

昭和12年(公元1937年)5月,台北日本基督教会改名为「台北幸町教会」。昭和19年(公元1944年)太平洋战事如火如荼,日本政府要求在台湾的基督教会归入台湾总督府成立的「日本基督教台湾教团」管理统治。民国34年(公元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登记成立「济南街教会」继续于原址聚会。同年10月时教团解散,当时主持教会的上与二郎牧师要被遣返回国,将幸町教会所有会籍移交给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北部大会,产权却是移转给台北市政府而非长老教会,导致日后教会产权诸多不明与争议。

战后随国民政府由来台的基督徒,来到台北市内,因当时台北市遭美军轰炸过后,多所残破,便有来到济南街教会处借用聚会,设立「国语礼拜堂」。因此同一个会堂中,到周日分时段使用,同时有讲闽南语的长老教会济南街教会与讲国语的国语礼拜堂聚会。民国64年(1975年)蒋中正总统过世后,4月26日召开的中华民国基督教追思故总统蒋公筹备会议通过了信义会灵光堂张力长老的主张,推动全国教会共同兴建「圣介石堂」之提案。因济南教会位处国家行政、立法机关附近,位置显要而执行此提案,众人欲于拆除济南教堂,并于现址上兴建「中正纪念礼拜堂暨经国活动中心」,并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及社工会请求协调各主管机关拨地,欲取得地上权。直至民国78年(公元1989年),此案已募得5亿元,最后因时任总统的李登辉先生(亦为济南基督长老教会的会友)否决此提案,教堂才免于被拆除的命运。

民国87年(公元1998年),济南教会教堂被指定为古迹,复杂的产权争议则于民国96年(公元2007年)解决。因国语礼拜堂不主张持有地上物产权,将古迹建筑委托给济南基督长老教会管理,并于同年3月18日举行感恩礼拜仪式。但至今,教堂仍由2个不同宗派的教会共同使用,展现普世合一的精神。

主要特色

在建筑样式上,济南教会教堂为井手熏的早期设计作品。井手熏曾任森山松之助(1869-1949)的助手,参与设计台湾总督府(今总统府),后来长期任职于总督府营缮课,又设计多所台湾政府机关建筑包括台湾公会堂(今台北市中山堂)、台湾总督府高等法院(今司法大厦)等。是日治时期重要的建筑师。教堂平面座东朝西,采用红砖与唭哩岸石混合构造,风格上接近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乡村红砖小教堂。西侧立面尖拱窗镶嵌有图案的玻璃,内部使用钢骨屋架,空间高敞而显得庄严。外观门窗多用哥德式尖拱,石雕精美,尤其是钟楼的石雕百叶窗极具特色。外墙的砖砌扶壁也呈现哥德式教堂常见之趣味。

从面对教堂正面看,陡峭的2面坡顶具有拉高礼拜堂的效果,同时形成正面的巨大山墙,最高点以十字架收头,充分传达了宗教的神圣意涵。在正面入口上方,2根尖形的小尖塔直贯而上,强调了哥德式教堂向上拔起的效果,有指向天空的引导作用,和后方的尖顶、十字架相呼应。大门正立面为哥德式的大型尖拱窗,民国74年(公元1985 年)以前为彩色的玻璃,上有圣经故事,仿效欧式教堂的形式,使礼拜堂内有柔和的光线照来。之后改建为素色的玻璃,使室内明亮,又可缓和直射的强光,并增添教堂礼拜的气氛。

入口中央教会名称牌上方有由4片叶子拼组成的花纹,是哥德式建筑中常见的四叶纹饰。主入口位在长轴的前侧,与讲台遥遥相对,大门的拱圈门框以多层退凹边框,层层退缩的方式,强化视觉的焦点,而达到大门深远的印象,这种作法称为「都德式拱圈」。

教堂采偏于南侧的单塔楼形式,楼高耸直立60尺(约18公尺),是哥德式教堂醒目的标志,内部有旋转楼梯,顶层悬挂1口大钟,原是召唤信徒聚会之用,或是配合赞美诗歌产生响应效果。钟塔上有石材做成的羽板窗,可防太阳强光直射,同时具通风效果,以石造达成现代百叶窗的效果。形式在教堂的左向和右向立面的上下层又各有不同,下方为方形的开窗,上方为尖拱型的开窗。

窗的造型多为瘦高的尖拱式或圆拱式,当窗子较宽时,则用大拱内含小拱的高明作法来解决。在济南教会可见到双尖拱窗及三尖拱窗,由唭哩岸石打造、研磨,砌成菱形图案、圆拱窗和尖拱窗,造型非常雅致细腻,大门的左边为双尖拱窗,右边则为三尖拱窗,其设计以块石崁拼拱相交错,形成3个小尖拱,框出3扇尖拱玻璃窗,每扇玻璃再由上方切出2个尖拱,让整扇窗巧妙地由数个尖拱依序组构,其几何切线之设计利落,形体线条典雅美观。

屋上鱼鳞瓦为当时日本建筑物常用的材料,现已无生产,济南教会教堂为目前台湾唯一使用鱼鳞瓦的教堂。

屋架采钢骨屋架,结构性强,最适合高敞的礼拜堂。屋架外露,以镂空方式减少屋架的厚重感,除了是礼拜堂屋顶的结构之外,其连续的排列也有凝聚视觉焦点的作用,能制造教堂神圣宗教的气氛。

内部建筑形式大量运用尖拱结构,将支撑的重点放在外侧的扶壁上,使门窗的开口得以加大,殿堂内高耸宽敞,由外射进来的光线,令信徒更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整体给人与上帝连通、向上延伸的感觉。 内装方面主要以浅紫色和白色造成颜色的协调,而窗面开口以木材拼组而成,台基的部分以木材的咖啡色和洗石子的灰色和墙面的白色造成这3种色泽的协调。

讲台设立于东侧,保持了基督宗教传统,以日出的东方象征复活基督,信徒从西侧进入面向东,象征朝向信仰更新后的新生命之意。讲台以3个连续光拱,形成视点集中效果,中央悬挂十字架无耶稣像,因基督教认为耶稣已升天,避免设立人形偶像,仅以十字架象征救赎。不同于欧洲的哥德式天主教堂有许多采光玻璃及雕像装饰,讲台上摆设简朴只有讲桌、座椅。

除教堂外,后方的主日学教室也同属砖造欧风平房,亦是目前台北市尚存的早期红砖建筑。
除教堂外,后方的主日学教室也同属砖造欧风平房,亦是目前台北市尚存的早期红砖建筑。
除教堂外,后方的主日学教室也同属砖造欧风平房,亦是目前台北市尚存的早期红砖建筑。
内部建筑形式大量运用尖拱结构,殿堂内高耸宽敞,由外射进来的光线,令信徒更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内部建筑形式大量运用尖拱结构,殿堂内高耸宽敞,由外射进来的光线,令信徒更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教会名称牌上方有4片叶子拼组成的花纹,是哥德式建筑常见的四叶纹饰。拱圈门框以多层退凹造成视觉深远的印象,这种作法称为「都德式拱圈」。
教会名称牌上方有4片叶子拼组成的花纹,是哥德式建筑常见的四叶纹饰。拱圈门框以多层退凹造成视觉深远的印象,这种作法称为「都德式拱圈」。

文献资料

  • 1.苏南洲(1990)。〈教堂空间之社会分析--以台湾长老会济南教堂为例〉。台湾大学土木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2.《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台北:正中。
  • 3.林晚生译,郑仰恩校注,马偕原著(2007)。《福尔摩沙纪事:马偕台湾回忆录》。台北:前卫。
  • 4.李俊修(2007)。〈台湾基督教教堂空间之研究〉。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 5.邱国荣(2007)。〈济南教会产权纠纷一甲子今获归还〉,收录于《台湾教会公报》2873期,2007年3月19-25日。
  • 6.《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研究》。台北:宇宙光
  • 7.济南教会(1997)。《济南教会一百周年纪念册》。台北:济南教会
  • 8.曾庆豹 <约瑟和他的弟兄们-8牧师的政治与政治牧师──北部教会的「七星中将」>《台湾教会公报新闻网》。
  • 9.济南教会网站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