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鹿港龙山寺

鹿港龙山寺
*
鹿港龙山寺被认为是现在台湾保存最完整的清朝建筑物。整个庙宇最重要的是其建筑和雕刻。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彰化县鹿港镇金门街81号
公告日期: 1983年12月28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朝乾隆51年(公元1786年)
摄影者: 杨晴帆
经 纬 度: 120.43523,24.05042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72台内民字第202452号
资产保存者: 鹿港龙山寺

指定/登录理由

1.鹿港龙山寺是座大型建筑,并被认为是现在臺湾保存最完整的清朝建筑物。整个庙宇最重要的是其建筑和凋刻。例如:五门殿前有1对精緻的龙柱,每根龙柱各有5隻鹤飞翔其上,象徵「十全十美」、五门殿两旁的龙、虎堵石凋,均採高浮凋方式,龙堵的石凋构图中,龙在空中腾云驾雾,下方凋饰有2隻鲤鱼,并以岩石做成禹门的造形,象徵「鱼跃龙门」。五门殿正门两旁有1幅木刻对联,这幅对联说明了鹿港的开港、龙山寺创寺、重兴的意义等等。皆是代表龙山寺所代表的历史古蹟意义及文化传承价值。

2.鹿港龙山寺佔地1600多坪,为三进二院七开间的建筑格局,分为山门、五门殿(含戏臺)、正殿(含拜殿)、后殿。鹿港龙山寺戏臺上方藻井结构,是臺湾保存年代最早且最大的作品。八卦藻井设立于戏臺上方,具有演戏时共鸣的效果。

发展源流

以「龙山寺」为名的寺庙,系分香自福建泉州安海龙山寺,在台湾共有5座,各为鹿港龙山寺(传创建于清初,公元1786年迁建)、台南龙山寺(创建于雍正年间)、万华龙山寺(创建于乾隆3年,公元1738年)、凤山龙山寺(创建乾隆年间)与淡水龙山寺(创建于咸丰8年,公元1858年)。其中,以鹿港龙山寺规模最大,古迹等级亦最高,早期主要信徒是来自泉州府的晋江、惠安与南安等移民(又称泉州三邑人),其后则已无此区分,并成为鹿港地区的合港庙(全乡镇市共同的信仰中心)。  

鹿港龙山寺是先民从泉州移民来台时,迎请观音菩萨,于鹿港旧河道边(今鹿港大有街一带)结庐为寺,因无相关史料记载,相传创建年代是明永历年间(公元1646至1661年)。乾隆49年(公元1784年),鹿港开为清朝正式设立的港口,与泉州蚶(音同憨)江对渡,商贾云集,移民来台人数渐增,龙山寺信士也日益增多。乾隆51年(公元1786年)时,陈邦光(生卒年不详)倡议迁建,泉州移民们纷纷响应,将龙山寺迁至现址,由日茂行林振嵩(1731-1799)和仕绅许乐三(生卒年不详)负责实际的运作。  

乾隆57年(公元1792年)台湾中部发生的地震,可能使得龙山寺受损,因而重修龙山寺,但乾隆60年(公元1795年)又遇陈周全(?-1795)事件,龙山寺的修缮暂告中止,据分析至嘉庆3年(公元1798年)此次修建完工。  道光9年(公元1829年),举人日茂行林廷璋(生卒年不详)与泉厦八郊发起重修(见道光11年「重修龙山寺记」石碑),于道光11年(公元1831年)完工。重修后已具备山门、五门殿、戏台、拜殿、正殿与后殿,奠定今日龙山寺主体格局。道光28年(公元1848年),鹿港龙山寺再次受到地震的损坏,此次重修从咸丰2年(公元1852年)至咸丰8年(公元1858年)完工。  

日治时期明治30年(公元1897年),龙山寺内设立敬爱学校,由随军队至台湾布教的佐佐木一道开教使教授日文。同年,鹿港天后宫也设置日本本愿寺布教所。明治31年(公元1898年),佐佐木一道(生卒年不详)与鹿港街长交涉,将鹿港龙山寺后殿,永久借给日方使用,将布教所由天后宫迁至龙山寺后殿,原驻守在龙山寺的日军撤出。后光明智晓(生卒年不详)和尚转任鹿港主持布教所。提议将龙山寺改为日本真宗派本愿寺的分寺,但由于日本曹洞宗派的抗议而暂缓。明治36年(公元1903年),龙山寺住持逝世,来年,龙山寺成为真宗本愿寺分寺,后将神像自正殿迁出,供奉御授阿弥陀佛像于正殿。  

大正10年(公元1921年),龙山寺后殿右厢房因火灾,建筑与神像几近全毁(仅剩1尊伏虎罗汉未被波及)。昭和10年(公元1935年)中部大地震,使龙山寺再度受损,来年重修动工,并重建后殿,昭和13年(公元1938年)完工。  

国民政府军队来台时,龙山寺的两厢廊曾做为临时的驻军场所,后又成为鹿港中学教师的临时宿舍。民国47年(公元1958年)到49年(公元1960年),聘请鹿港彩绘匠师郭新林(1902-1973)施作彩绘。民国49年(公元1960年),龙山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来年(公元1961年)组织鹿港龙山寺修建委员会,展开重修,于民国53年(公元1964年)完工。民国52年(公元1963年)及53年(公元1964年),先后施作五门及戏台彩绘,并将戏台的「出将」及「入相」木架拆除,同时将五门檐柱及大通改成钢筋混凝土柱梁。  

民国72年(公元1983年),内政部公告龙山寺为国家1级古迹,民国75年(公元1986年),内政部主导修复工程,于民国80年(公元1991年)完工。但发生在民国88年(公元1999年)9月21日的地震,使鹿港龙山寺的山门、正殿等处严重受损,内政部和彰化县政府于来年(公元2000年)规划整修,并有企业捐资。民国90年(公元2001年)开始动工,于民国97年(公元2008年)完工。

主要特色

鹿港龙山寺由鹿港商民集资所建,为结合民间信仰需求,其空间功能与正规佛寺以静修兼道场的性质不尽相同,是介于纯粹佛寺与世俗佛寺之间的寺院建筑。鹿港龙山寺迎龙王尊神的习俗,日治时期一度中断,目前鹿港龙王尊神绕境的时间配合龙舟竞渡,在端午前1个月余举行,绕境迎同鹿港天后宫水仙尊王,前往龙舟竞渡场地举行祭祀和龙舟开光点睛仪式,祈求活动平安顺利。  

鹿港龙山寺成为日本真宗派本愿寺的分寺后,明治38年(公元1905年)自本愿寺运送御授阿弥陀佛像,此尊阿弥陀佛像为立姿,后方有太阳的光芒。本愿寺御授阿弥陀佛像,后移至后殿供奉。后殿阿弥陀佛的神龛屋顶山墙朝前,屋檐呈圆弧状,被称为唐博风,檐下斗栱历历可数,整座神龛有如1座小亭,金碧辉煌,在台湾颇为少见。  

鹿港龙山寺整体建筑空间由前至后依序为前埕、山门、内埕、五门与戏台、中庭、拜殿与正殿、后庭、后殿以及左右二厢回廊。在大木构架上,有着泉州建筑特色的碗型斗、关刀栱,和长条形瓜筒等构件。五门殿龙柱的造型为龙边龙身由上往下随云临降,虎边龙身由下向上翻腾,象征天地之气交和,万物生生不息,台湾现仅有两对此种造型的古石雕龙柱。门神彩绘是鹿港彩绘匠师郭新林的经典作品,中门彩绘为身披青靛缀带、手执宝器的韦驮和伽蓝两位护法,侧门为四大金刚。戏台上方藻井的规模与结构美学,可称为全台首屈一指的建筑艺术作品。南管聚英社也位在鹿港龙山寺。  

拜殿的龙柱重修时,船头行泰顺号敬献,造型为清中叶台湾龙柱代表作之一。拜殿与正殿木雕多是道光11年(公元1831年),李克鸠(1802-1881,为李松林(1907-1999)之曾祖父,清道光年间渡台到鹿港负责龙山寺木雕工程,并是鹿港李氏家族木雕的开创者)等匠师的作品。昭和13年(公元1938年)拜殿重修时,由李焕美(1899-1965)、李松林,以及李栋梁(生卒年不详)等匠师抽换重作部分的雀替,李氏门徒作品有拜殿前檐下方雀替、正殿神龛、后殿的门屏及神龛等,皆为龙山寺重要文化资产。  

后殿于昭和13年(公元1938年)重建完工,仅施髹漆,未施彩绘,民国49年(公元1960年),彩绘匠师郭新林(1902-1973)绘赠哼哈二将门神1对。三通五瓜抬梁架构由鹿港匠师黄神通(生卒年不详)施作,栋架雕刻为鹿港匠师施金福(1955-)的作品,门屏为鹿港木雕匠师李焕美及李松林的佳作。
酬神戏台上方藻井的规模与建筑美学,可称为全台首屈一指的建筑艺术作品。
酬神戏台上方藻井的规模与建筑美学,可称为全台首屈一指的建筑艺术作品。
作为酬神戏台的鹿港龙山寺五门殿,屋顶采重檐歇山的作法。正面采「断檐升箭口」,在上层屋檐前再加上1个屋檐,形成三重屋檐,此种作法在台湾为特例。
作为酬神戏台的鹿港龙山寺五门殿,屋顶采重檐歇山的作法。正面采「断檐升箭口」,在上层屋檐前再加上1个屋檐,形成三重屋檐,此种作法在台湾为特例。
鹿港龙山寺五门殿正面两侧有夔龙窗木雕,窗型象征《易经》八卦。木雕以2只鲤鱼及4只夔龙象征「鲤鱼跃龙门」,有祈求「登科取士,金榜高中」之意。
鹿港龙山寺五门殿正面两侧有夔龙窗木雕,窗型象征《易经》八卦。木雕以2只鲤鱼及4只夔龙象征「鲤鱼跃龙门」,有祈求「登科取士,金榜高中」之意。

文献资料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