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学甲慈济宫

学甲慈济宫
*
庙中许多精致的装饰,正殿中有6块清代古匾、两侧壁上有书法家杨草仙书写的狂草「龙飞」、「凤舞」1对,另有官员叶公超、钱大钧所写的对联。
资产类别: 古迹-寺庙
所在地址: 台南市学甲区慈生里济生路170号
公告日期: 1985年08月19日
创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8年(公元1743年)
摄影者: 赵守彦
经 纬 度: 120.18050,23.23377
指定/登录机关: 内政部
公告文号: 台内民字第338095号
资产保存者: 财团法人学甲慈济宫

指定/登录理由

1.学甲慈济宫有交趾陶名匠叶王(1826-1887)和剪黏名匠何金龙(1878-1945)之作品,极具有艺术保存价值。

2.慈济宫东侧兴建慈济文化大楼,具利用之价值和潜力。

3.正殿屋身较高,屋面庞大,屋嵴为一条龙形式,嵴身曲度和缓,比例优美,具艺术价值。

发展源流

学甲区原为西拉雅平埔族散居之地,「学甲」即为其社名译音成汉字,今学甲的核心街区内犹有后社、中社、下社仔等地名,可为例证。最早的汉人移民相传可追溯自17世纪末郑成功(1624-1662)派军来台建立根据地时,于无荷兰驻军的将军溪畔头前寮登陆后驻扎,再继续往更内陆的学甲前进、屯垦。部队中有许多福建沿海一带居民,其中1支来自保生大帝信仰起源地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今中国大陆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角美镇)的军民,由李胜(生卒年不详)奉请家乡慈济宫的神明保生大帝及合祀的谢府元帅、中坛元帅3尊神像同来做为渡海保护神。一开始只在学甲下社角建草屋供奉,香火日盛后,遂有耆老于康熙年间提议募建庙宇,当时有一赵姓居民,因重建新居之日发生大火,便恭请保生大帝神像回去镇守,后来房屋无恙平安,遂于乾隆8年(公元1743年)献地建庙;另根据《台南州祠庙名鉴》记载,慈济宫于乾隆9年(公元1744年)动工,乾隆11年(公元1746年)竣工。

建立慈济宫之后,学甲一带人口日多,往邻近各地散居,先民在各地建立村落之后也建立庙宇,并来慈济宫分灵回去祭祀,并每年返回慈济宫庆典,形成区域性的信仰圈称「学甲十三庄」。

后因庙宇久未整修,嘉庆11年(公元1806年)由谢金玉(生卒年不详)等3人提议修缮。咸丰10年(公元1860年),庙貌又呈老旧,丹青剥落,乃在乡绅竭力募捐之下,大兴土木,并礼聘交趾陶匠师叶麟趾(叶王,1826-1887)作壁堵、屋顶装饰,创作数百件,为镇殿之宝。工程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竣工,当时邻近各地诸多士宦乡绅题名献匾并书楹联共襄盛举。

日治时期分别在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及大正12年(公元1923年)有过修缮,至昭和4年(公元1929年)再次重修时,庙方聘请当时负盛名的汕头剪黏匠师何金龙(1878-1945)师兄弟主持壁堵装饰,改以立体剪黏代替部份交趾陶雕塑,故慈济宫的立体装饰部分同时有近代匠艺两位大师之作品。据传于清同治年间,最早的开基二大帝神像散失不见,原因过程诸多传说,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由学甲信徒从嘉义北社尾迎请回慈济宫,北社尾一方认为慈济宫强抢,直至民国37年(公元1948年)双方立和平协议,并立石碑「开基二大帝复归慈济宫协议文勒石」为记。

民国48年(公元1959)庙宇再次重修,增设前后殿神龛并修复缺损的交趾陶与剪黏。民国66年(公元1977年),「上白礁」庆典因为遥祭福建的祖先,其饮水思源的内涵被媒体报导,政府大为重视鼓励,信众来庙参拜日多,庙方遂于同年增建钟鼓楼、金炉及保生宾馆。民国67年(公元1978年),原台南县政府立「郑王军民登陆暨上白礁谒祖纪念碑」于郑军登陆地头前寮。民国70年(公元1981年)因应「上白礁」祭典盛大举办,在舀水祭仪举行的该地建成「白礁亭」。翌年(公元1982年)于庙埕东侧兴建慈济文化大楼。

民国69年(公元1980年)庙壁上的叶王交趾陶作品被窃贼趁夜偷走56件,流落黑市难以找寻。至民国92年(公元2003年)由震旦文教基金会于海外购得其中36件,并于次年(公元2004年)捐赠给慈济宫,庙方建立「叶王交趾陶文物馆」收藏,目前庙内藏有叶王作品共百余件,为了保全文物,大多已由庙体建筑中取下,收藏于文物馆中。另请嘉义林洸沂(1951-)按庙方提供的相片或实物,重新仿制,安放在原叶王交趾陶的位置。

民国91年(公元2002年)庙庭前建立起宏伟的牌楼;民国94年(公元2005年)进行庙中彩绘部分的修复;民国99年(公元2010年)因高雄甲仙地震导致厢房横梁龟裂及拜亭虎边墙面受损而进行修复。

主要特色

台湾西南滨海包括佳里、西港、七股、将军、北门与学甲,俗称「盐分地带」。此区自17世纪汉人来到之后,有极大的地景变化。

17世纪时此区尚有大规模的内海及滨外沙洲南北排列;18世纪末之后,因河流改道与泥沙淤积,使得海岸线不断向西推展。而汉人移民在此大规模的圈垦,也加速了内海陆化以及洲汕与陆地的相连。慈济宫的历史与此地理变迁互为左证:起源传说郑成功部将沿河登陆,往今日的学甲平埔族聚落前进,及至建庙之后,再从学甲往外移民屯垦,形成不仅宗族上多有相连,与学甲的精神信仰上也一系相承的「学甲十三庄」。

慈济宫举办的年度「上白礁」请水仪式中,到登陆地点头前寮舀水祭祖代表不忘记祖先从中国大陆渡海而来的「尊本思源」;对参与行列其中的13庄而言则是追溯回其保生大帝信仰来源的尊重源头意义。

而在历史过程中,有脱出13庄的,如大湾(今学甲区大湾里)和顶洲(学甲区顶洲里)。在此13庄区域的地方文献上,也有许多与学甲慈济宫的神像相关的故事。例如:据传学甲慈济宫旧神像三大帝即为昔日番仔寮庄(今台南市佳里区漳洲里)应元宫的二大帝;今日慈济宫四大帝即为学甲寮慈照宫的开基神像;以及最曲折甚至刻石碑为记的--嘉义北社尾保安宫与慈济宫就开基二大帝神像的争议。

学甲慈济宫的初始神像,据称是由福建白礁的首间保生大帝庙迎请而来,且是当初于宋朝时初刻制的3尊保生大帝神像之第2尊,故称「开基二大帝」。汉人认为神像让信仰的神灵可以附着其上,神像也是神灵具体化的呈现。学甲慈济宫这尊神像古老又久远,甚至是祖庙传来于今硕果仅存的800年古物。所以其地位分外崇高,于信徒心中更有威能,与神像相关的传说也特别多。

这些故事共通性是:现在学甲慈济宫中的神像与该庄庙之间的渊源。比如番仔寮叙事中,强调因为番仔寮神像弹出水桶,被认为神威彰显;又如慈照宫叙事中,强调因为原本慈照宫的神像比慈济宫的高,所以交换。与神像不直接相关的,也强调其庄庙与慈济宫的关联及重要性,如大湾清济宫的叙事中,强调原本清济宫与慈济宫的神轿在「上白礁」行列中「平起平坐」。在13庄的各庙宇中的这些叙说故事,其实都在肯定学甲慈济宫其神像古老显赫以及其区域性领头地位。

显赫威名的慈济宫,其正殿没有特别宽,仅用三开间的形式,但因其腹地较为长,另增建的后殿使得整体庙宇建筑极为深长。庙中许多精致的装饰,如正殿中的6块清代古匾;两侧壁上有书法家杨草仙(1838-1944)书写的狂草「龙飞」、「凤舞」1对;有官员叶公超(1904-1981)、钱大钧(1893-1982)所写的对联,后殿则有吴三连(1899-1988)、黄雪村(生卒年不详)、宗孝忱(1891-1979)等人的作品。汕头名匠何金龙以陶瓷烧制小片黏贴上塑型胚胎的剪黏作品,也是慈济宫建筑的一绝,在庙壁上可见「古城会」、「打黄盖」、「鸿门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但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叶王交趾陶的雕塑。

「叶王」本名叶麟趾,原为福建漳州人,13岁时移居台湾嘉义,后来跟随来台湾建会馆的广东交趾陶师刘诗构(生卒年不详)学习交趾陶艺。后来在咸丰、同治年间于南台湾几大庙宇装饰,越发成名。为了庙宇传统教化人心的装饰需要,叶王交趾陶作品题材大多以历史、小说、掌故之中的情境为主,所塑人像多半形体不大,胎质薄、重量轻。结合了低温软陶的铅釉与高温的瓷器釉,釉彩调合典雅、色泽饱和,以刮平线刻手法,细致的表现人物的面孔、衣纹,使人物栩栩如生、各具性格。叶王过世后,在日治时期其作品越来越受肯定,日本政府甚至选送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被评为「台湾绝技」。
慈济宫的特色在于殿前筑造拜亭,正殿前为单开间宽的拜殿形式,并以过水廊与三川殿连接,其后殿是后来增建的。
慈济宫的特色在于殿前筑造拜亭,正殿前为单开间宽的拜殿形式,并以过水廊与三川殿连接,其后殿是后来增建的。
慈济宫以保存交趾陶名匠叶麟趾(叶王)作品而闻名,目前原件收藏于「叶王交趾陶文物馆」,另请嘉义林洸沂匠师重新仿制,安放在原叶王交趾陶的位置。
慈济宫以保存交趾陶名匠叶麟趾(叶王)作品而闻名,目前原件收藏于「叶王交趾陶文物馆」,另请嘉义林洸沂匠师重新仿制,安放在原叶王交趾陶的位置。
威名显赫的慈济宫,其正殿没有特别宽,仅用三开间的形式,但因其腹地较为长,另增建的后殿使得整体庙宇建筑极为深长。
威名显赫的慈济宫,其正殿没有特别宽,仅用三开间的形式,但因其腹地较为长,另增建的后殿使得整体庙宇建筑极为深长。

文献资料

  • 1.黄有兴(1995)。〈学甲慈济宫与壬申年祭典纪要〉,《台湾文献》第46卷第4期,页103-220。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2.黄文博(1994)。《南瀛刈香志》。台南:台南县文化中心。  
  • 3.黄文博、涂顺从(1996)。《学甲慈济宫》。台南:财团法人学甲慈济宫。  
  • 4.李淑卿纂修(2009)。《嘉义县志.卷十一.艺术志》。嘉义:嘉义县政府。  
  • 5.林玮嫔(2003)。〈台湾汉人的神像:谈神如何具象〉,收录于《台湾人类学刊》第1期第2卷,页117-150。  
  • 6.李宜真(2010)。《李氏宗族与近代台南学甲地区的发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  
  • 7.王允瑄(2010)。《学甲地区祭祀圈组织与聚落发展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历史与地理学系硕士论文。  
  • 8.杨宗佑(2009)。《台南市安南区保生大帝联庄祭祀组织之研究》。国立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 9.曾永宽计划主持(2014)。《学甲慈济宫叶王交趾陶古物文物价值之调查研究计划结案报告》。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委托,云林科技大学执行。  
  • 10.李政隆建筑师事务所,《第3级古迹台南县学甲慈济宫研究及修复计划》,台南县政府委托,1998年2月。

条目参照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