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邹族战祭Mayasvi

邹族战祭Mayasvi
*
完成邹族战祭仪式后,族人手牵手在长老引领之下,合着舞步歌诵战神及祖先英勇事迹。歌舞一般持续2到3天,若祭典进行期间有长老过世,则要跳到当月月亮消失为止。
资产类别: 民俗及有关文物-风俗
所在地址: 嘉义县番路乡
公告日期: 2009年06月18日
创建/起源年代: 无公告信息
摄影者: 金玉琦
经 纬 度: 120.75962,23.44088
指定/登录机关: 嘉义县 政府
公告文号: 府文资字第0980096476号
资产保存者: 嘉义县邹族库巴特富野社文化发展协会

指定/登录理由

1.邹族战祭反映不同家族间的历史联繫,而男子聚会所(Kuba)更为其生活文化与情感传承之交流核心,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1目:「风俗习惯之历史传承与内容显现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准。

2.战祭祭歌以多声複音合唱,祭歌内涵也显示其于音乐、文学史歌及男子传统工艺等层面的维持与传承,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2目:「人民岁时重要风俗、信仰、节庆等仪式,显示艺能特色者」之指定基准。

3.战祭以男子聚会所(Kuba)为祭典中心,其週遭以各种象徵物代表各氏族,表现其部落结构,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3目:「民俗艺能之发生与变迁,其构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响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准。

发展源流

战祭Mayasvi是邹族最重要的祭仪,主要祭祀战神。祭仪传说是从前有个人被天神带到天上待了5年,学习很多新事物,回到地上后,他教导人们农耕、编织竹器等事务,以及战祭的仪式。实际上,战祭的举行有2项主要理由,一是过去部落征战胜利后,凯旋返回部落会举行,一是修缮会所之后举行。其主要有纪念过去的战争、安魂、驱疾避凶与祈祷未来各种不可避免的战事胜利等目的。

作为军事力量强大的部落联盟,邹族传统上维持相当特殊的「大社-小社」体制,小社是大社的附庸和移民地,虽然拥有自己集会场和首领,但只有大社才有完整的会所制度和政治组织,能举行独立的仪式和给予小社粟种的权利。过去邹族曾有达邦、特富野、伊姆诸(Imucu)和鲁富都(Luhtu)4个大社,但其中伊姆诸与鲁富都对外交战失利而元气大伤,加上天花传染和布农族移入而相继没落,目前仅有达邦和特富野两大社能举行各自的战祭。

战祭的举行场地在会所与祭粟仓(各氏族祭祀用的家屋,也是家族祖灵和男性的象征),代表着整个仪式在邹族文化扮演的角色。会所是整个部落的精神象征,最初是部落成立时的活动中心,后来逐渐转为部落的军事中心,因此部落象征着整个部落的完整性,必须翻新整修。另一方面会所是部落男性的核心活动空间,禁止女性接近,传统上男性是公共事务的参与主体,特别是军事与狩猎活动的要角,因此战祭呈现出男性的社会价值与部落象征意义的完整性,与其强调家族和农事生产的小米收获祭Homeeaea成一对比。

传统上,战祭是在小米收获祭结束之后,由长老视情况需要决定举行。但在日治时期,殖民政府强制规定在阳历2月15日和8月15日,由2个大社轮流举行。达邦与特富野社各有传统,战祭举行的情况也有些差别。达邦因天主教传入后支持传统祭仪,传统祭仪从未中断,祭仪的完整度较高。特富野则因民国40年代(公元1950年代)遭遇白色恐怖影响,以及长老教会传入后对传统祭仪的不鼓励态度,战祭曾多次中断,会所的神树亦遭砍除,直到民国65年(公元1976年)才在部落返乡青年的努力,以及天主教会协助下恢复2月和8月前后举行,举行时间也较不固定。

即便稍有差异,战祭内容大致结合部落军事行动,与军事息息相关,邹族过去也是军事活动频繁的族群。虽然日治时期,殖民政府严禁部落之间发动猎首战争(最后1次猎首在公元1897年),其后各部落遇到几次传染病侵袭,力量大幅衰退,仪式逐渐与生活脉络脱节。民国60年代(公元1970年代)后,部落逐渐观光化、祭仪逐渐呈现表演的色彩; 民国70年代(1980年代)部落自我意识苏醒,战祭成为凝聚族人、推动文化复振与部落团结的象征。

主要特色

当部落长老开会决定举办战祭后,就开始展开各项准备工作。男子在祭典前几天要整理集会所内的圣物,修缮会所以及整理征狩之路(前往猎场的道路),妇女则准备祭品如酿制米酒、制作糯米糕等。

战祭的祭仪分为5个阶段。首先是「迎神」(Smopuyu’oyo),参与祭典的男性要穿戴传统服饰,头上插戴圣花木槲兰以作为战神辨识标记,胸前佩带染红的木芙蓉树皮纤条作为护身符,以防恶灵于祭仪时入侵。然后祭司将会所内永不熄灭的塘火移入祭场,参与者围绕会所的圣树,并由祭司和长老刺杀猪,用刺猪的刀将猪血涂在圣树上,全体青年举刀呼啸5次,告知战神Iafafeaeu祭典正式展开,然后砍下圣树的部分枝干,象征为战神下凡整理路径,砍完后以树枝沾猪血插在树干上,并开始吟唱祭歌,请战神降临会所。

第2阶段是「部落团结祭」。男性们回到会所,长老将沾猪血的圣花插在会所屋顶,并将其他的圣花带到圣树前,交给各氏族青年,让他们带回自家的祭粟仓,并从自家取出祭酒和各式祭品回祭场。回到祭场后,众人将祭酒共注入1杯置于会所内的圣柜,借以象征团结,然后共食祭品,接着举行初生男婴初登会所的祭仪及男性成年礼。最后由长老带领诵唱《征猎歌》,再以木棒击地、青年蹬足形成节奏,歌颂夸耀自家战功。

第3阶段是「送神祭」。回到祭场,青年们牵手围着火塘,先唱《迎神曲》,恭请天神Hamo下凡享用祭猪,再唱送神曲恭送战神回天上,然后开始唱慢板战歌,这时头目家的公主们及妇女持火把进场,将火添入火塘中,女性们才接在男性队伍的后端参加,男性则唱邀请的快板祭歌邀请女性加入。最后唱《送神曲》,恭送天神回天上。

第4阶段是「道路祭」。男性们由会所步行至部落入口附近的指定祭场(Skopkaea),并沿路摘取茅草,最后以氏族为单位,在祭场上竖立茅草做为荐台,并将圣花、猪肉置其上,倒酒以祭社神Hicu no pa’mumutu,祈求祂驱离疫病与恶灵。祭仪结束后男性们会采集柴薪带回会所,为接下来的歌舞营火做准备。

最后1个阶段是家祭。青年们在祭司带领下,到各氏族祭粟仓祝福,象征战神所赐之力量延伸至各氏族。结束后,青年们在回程的途中取2枝茅草回会所,并请母亲氏族的长老驱邪祈福,把恶灵及恶运从身上袪除,此时主要仪式便可算结束。然后族人不分男女老少,大家手牵手在长老引领之下,合着舞步歌诵战神及祖先英勇事迹。一般歌舞的时间是2到3天,但如果在祭典进行期间有长老过世,则要跳到这个月的月亮消失为止。歌舞必需在午夜前结束,结束后,妇女及外人或服装不整者均须退出行列,由头目再度带领青年们唱《迎神曲》、《送神曲》和《战歌》,然后将广场中的火堆熄灭,结束所有祭仪活动。
祭典歌舞必需在午夜前结束,须将广场中的火堆熄灭,代表结束所有祭仪活动。
祭典歌舞必需在午夜前结束,须将广场中的火堆熄灭,代表结束所有祭仪活动。
家祭时,青年们在祭司带领下,到各氏族祭粟仓祝福,象征战神所赐之力量延伸至各氏族。再于回程途中取2枝茅草回会所,并请母亲氏族的长老驱邪祈福,把恶灵及恶运从身上袪除。
家祭时,青年们在祭司带领下,到各氏族祭粟仓祝福,象征战神所赐之力量延伸至各氏族。再于回程途中取2枝茅草回会所,并请母亲氏族的长老驱邪祈福,把恶灵及恶运从身上袪除。
参与「迎神」祭仪的男性穿戴传统服饰,头上插戴圣花木槲兰作为战神辨识标记,胸前佩带染红的木芙蓉树皮纤条作为护身符,以防恶灵于祭仪时入侵。
参与「迎神」祭仪的男性穿戴传统服饰,头上插戴圣花木槲兰作为战神辨识标记,胸前佩带染红的木芙蓉树皮纤条作为护身符,以防恶灵于祭仪时入侵。

文献资料

  • 1.王嵩山、汪明辉、浦忠成(2001)。《台湾原住民史:邹族史篇》。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2.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原著(1915)。《番族调查报告书第三册:邹族 阿里山番 四社番 简仔雾番》。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 
  • 3.浦忠成(1993)。《台湾邹族的风土神话》。协和台湾丛刊33。台北:台原。 
  • 4.王嵩山(1990)。《阿里山邹族的历史与政治》。台北:稻乡。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