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龛上悬有清乾隆46年(1782年)的「福溢通济」匾,与光绪7年(1881年)的「万福攸同」匾、以及「福德祠」匾;中堂两侧的山墙上,各嵌有木质碑记,分别是「大西门重建福德祠碑记」与「大西门重建福德祠捐题芳名碑记」,这些不仅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文物,也是研究该祠相当重要的史料。
目前西门福德祠建筑为一拜殿一正殿之歇山式建筑,此格局称为「三间起一条龙前带拜亭」,系光绪年重建时之结构。拜亭采燕尾屋脊,正脊中央有葫芦造型,其为四柱三迭斗式卷棚构造,在拜殿前后牌楼梁枋上都有透雕螭虎纹样的斗抱。原燕尾处有剪黏贴饰与泥塑等民间信仰人物与花鸟装饰,但多数已脱落,虽不是富丽堂皇,但其工艺价值仍值得欣赏。牌楼梁枋下安装「三关六扇式」门扇,中央为两扇板门,左右各设有两格扇,各自可以独立开合,也可将板门连格扇往侧边整个打开,所以叫做「三关六扇」,常见于台湾民宅。
正殿为燕尾屋脊的硬山式建筑,建筑构造为硬山搁檩式(直接将桁木置于山墙上的作法),共有九架檩,在前五架檩与七架檩间偏五架檩下方有一截面六边形的灯梁,用以悬挂纸灯与线香。正殿自建庙以来持续做为主要的祭祀活动空间,原本西门福德祠两侧有左右翼房做为储存空间,但后来遭到占用,因此目前正殿还兼具储藏功能,略显壅促。
现存福德祠虽不如史料中规模宏大,也经历多次修复,最初原貌已不存在,但诸多历史文物仍旧保存下来,祠内有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由西街信士所献「福溢通济」匾,为现存庙内最早的史料文物,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时间证明。正殿留下光绪7年(公元1881年)的「大西门重修福德祠碑记」及「大西门重修福德祠捐题牌记」2块木制碑文,可了解到修缮过程与当时福德祠的整体建筑格局规模。正殿神龛前有1座石制香炉,为道光16年(公元1836年)由当时信女黄门沈氏所敬献,使用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另有1件瘿木香炉(瘿木泛指所有长有结疤的树木),正面为红漆阳刻字「西门街」和「福德爷」,其右为阳刻字「弟子林昌奉」,通常此类香炉年代较早,可能为清代所制。也因为这些文物极具历史价值,西门福德祠于民国74年(公元1985年)被内政部公告为3级古迹
西门福德祠所奉郭圣王公神像,呈现坐姿右腿盘坐、左腿自然垂下的独特坐姿。相传郭圣王公原名郭忠福(923-938),于16岁于藤座上得道成仙,其母赶至欲将圣王搬下,却只拉动左脚、右脚怎么拉都拉不动,也就是圣王神尊雕刻左脚都自然垂下的原因,相传圣王死后常显灵庇佑乡里,为福建泉州人的守护神,福德祠内供奉圣王,即清领时期福建垦民来台,将原乡信仰带来的证明之一。
正殿留下光绪7年(公元1881年)的「大西门重修福德祠碑记」,可了解到修缮过程与当时福德祠的整体建筑格局规模。
牌楼梁枋下安装「三关六扇式」门扇,中央为两扇板门,左右各设有两格扇,常见于台湾民宅。
西门福德祠拜亭采燕尾屋脊,正脊中央有葫芦造型。原燕尾处有剪黏贴饰与泥塑等民间信仰人物与花鸟装饰,但多数已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