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27条,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及具有保存价值评定之。
沪尾(今称淡水)是台湾北部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沪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工商活动繁荣、文化昌盛的区域,从公元17世纪先后有西方强权西班牙、荷兰占领过此地,郑成功于台南击退荷兰人后,淡水也收归明郑管辖,开始有汉人进入此地开垦,明郑归降清朝后,淡水因地处天然良港又与中国大陆距离较近,逐渐从早期的小渔村发展成通商港口,商业盛极一时。早期汉人来台开垦,在上船前会祈求妈祖庇佑平安渡过黑水沟(台湾海峡),来到沪尾的福建泉州垦民,一来感谢妈祖保佑,二来当地又是海港,于是有了募款兴建妈祖庙的想法。根据《淡水厅志》上的记载与庙中石作的落款年代,可以确知福佑宫的兴建年代应为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但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提及「福佑宫在县辖沪尾街,乾隆间建,祀天上圣母。」,应意指乾隆年间已建有简陋草间祀奉妈祖,至嘉庆元年才建成正式的庙宇。
福佑宫的建庙起始,是以当地泉州三邑(晋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永春、永定七县移民为主,漳州、粤东潮汕或嘉应州的客家人士为副的捐献下,于清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动工兴建,至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落成完工(见《淡水厅志‧卷六》曰:天后宫「一在沪尾街,嘉庆元年建。」),从捐献的族群中可发现,沪尾港为当时台北盆地重要的出入口;另外,门口1对青斗石狮与泉州白石柱即此一年代所立,捐建者有泉州三邑即晋江、惠安、南安,以及同安、安溪、永春、漳州,包括闽西永定、粤东潮汕或嘉应州的客家人士,可见到因位于港口,反映出族群的多元性。今日淡水福佑宫位新北市淡水区中正路上(清领时期称之为沪尾街),为淡水地区早期的发展中心,更是当地民众的信仰中心,主祀「妈祖」,左祀「观音菩萨」及「地藏王菩萨」,右祀「水仙尊王」,另祀奉文昌帝君、六十太岁星君、霞海城隍尊神、关帝君、福德正神、虎爷、历代祖师功德主。
清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清法战争爆发,沪尾因地处要冲,为进入台北盆地的重要港口之一,时任台湾巡抚刘铭传(1836-1896),选择全力防御沪尾港弃防基隆港,于今淡水河口附近布下水雷,二岸筑起土坡提,阻挡法军军舰进入港口,相传在2军激战伤亡惨重时,沪尾地区信奉的神祖显灵助阵,协助沪尾军民获胜,战争结束后,巡抚刘铭传为感念妈祖相助,于光绪12年(公元1886年)奏请光绪皇帝赐匾,获颁「翌天昭佑」匾额,至今仍悬挂于庙中,是福佑宫的重要历史文物,也让福佑宫的庙史与当地发展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除了主祀妈祖外,福佑宫所供奉的地藏王菩萨亦有地方传说留传,民国61年 (公元1972年)农历3月21日,信徒张水元(生卒年不详)与渔民驾船出海捕鱼,撒网后全船忽然剧烈震动不止,遇此异象众人面面相觑,心想为不祥之兆,于是赶紧返航回渔港,收网过程中,网内获得菩萨1尊,随即移奉福佑宫,翌日子夜全庙突发震动,菩萨神像前日光灯具连续摇晃一整天,经向妈祖请示,获示是欢迎地藏王菩萨进驻本宫的原因,让居民广为流传谓为神迹。
昔日的沪尾街紧邻码头,福佑宫庙埕外更是一处卸货发送集散地,从此运送进入大台北盆地地区,商业繁华昌盛,直至日治时期淡水河口淤积基隆港崛起,原有的功能渐渐被取而代之。今日的沪尾街,成为大台北地区著名的观光景点淡水老街,海上船只逐渐消去,运作航行的是观光游艇,过往今昔的诸多不同不禁让人缅怀,福佑宫依然伫立在当时的沪尾街中,用庙宇的历史见证了淡水近代发展的演变。
福佑宫虽经过数次整修,但皆没有破坏原有主体建筑,至今仍保有嘉庆年间的许多文物与雕刻,也因此于民国74年 (公元1985年)被公告为古迹。福佑宫目前的规模包括前殿、戏亭、正殿、两廊及左右护室。除护室为日治时期改建者外,其余皆维持初建时之规模。古迹本体面宽三间,宽度约12.64公尺,进深二进,纵深约31.44公尺。庙体原本背山面河,庙门前直接与广场连结,通往淡水码头,可谓「后山为屏,前水为镜」,正是福佑宫的写照。但随着都市发展,目前福佑宫已被包覆在淡水老街之中。
其庙宇的建筑特色较偏向福建泉州风格,为三川殿、正殿两廊式建筑,在三川殿之后有1亭,此亭同时兼具拜亭与戏台功能,这样的建筑风格全台仅淡水福佑宫与鹿港龙山寺2处。三川殿没有龙柱的设计,而是1对八角石柱,这在全台妈祖庙的建筑中更属罕见,正殿有传统龙柱设计,采用本地观音石雕刻而成,龙身浮刻在八角形柱子上,完成于嘉庆元年,为清中期龙柱代表作品。
另庙中石雕、砖雕工艺更是让人惊艳,在三川殿牌楼面中门左右身堵为「螭龙围炉」窗,对看墙身堵左为「三元及第」,又为「皇都市」,其下腰堵分别为「渔樵」、「耕读」。一般庙宇位为身堵的龙虎题材,反而安置于裙堵。步口廊外身堵龙虎边分别为「南极仙翁」、「麻姑献寿」,整体装饰在题材与位置安排上,均有别于其他妈祖庙。
宫内三川殿虎壁上,镶着1块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的「望高楼石碑」,记载着当年淡水建望高楼的相关事由。淡水港在当时,有不少船只出入,为了保护来往船只安全,所以需要兴建1座灯塔,指引航海人安全返港,因而兴建此座望高楼灯塔,此塔为台湾本岛上现有记载中最古老的灯塔,可惜的是此塔没有保存下来,日治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政府兴建堡垒,取用望高楼石材,灯塔就此消失,只留下存于福佑宫内的望高楼碑。
福佑宫在每年农历3月20日圣诞前,都会举行妈祖祈安纳福绕境活动,活动当天中正路周边道路封闭,人潮水泄不通,淡水地区各阵头、家将前来参与盛会,居民于自家门前准备供品祭拜,等待妈祖绕境队伍从家门前经过,象征趋吉避凶平安纳福。更曾于民国97年(公元2008年)举办妈祖水上绕境的特别活动,信徒以徒步方式将妈祖接上渔船,渔民发动廿多艘船只护驾,从淡水码头沿水路绕境至渔人码头祈求妈祖保佑河岸平安、渔获丰收。
三川排楼的石雕与彩绘皆相当精彩,整体装饰在题材与位置安排上,均有别于其他妈祖庙。
福佑宫中多为方柱或八角石柱,仅有正殿有传统龙柱设计,这在全台妈祖庙的建筑中更属罕见。
宫内三川殿虎壁上,镶着1块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的「望高楼石碑」,记载着当年淡水建望高楼的相关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