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
回首页

罗汉门迎佛祖

罗汉门迎佛祖
*
佛祖登轿后由宋江阵头旗与双斧向神轿拜礼之后,队员手持兵器分立于左右两排让出通道,让神明神轿从中通过,此阵势称为枪刀巷。
资产类别: 民俗及有关文物-信仰
所在地址: 高雄市内门区中正路115巷18号/内埔82号
公告日期: 2014年09月26日
创建/起源年代: 根据台湾县志记载内门紫竹寺于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由县丞叶文炳建立,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重修,为罗汉门信仰中心,可推估祭典形成应约200多年。
摄影者: 赵守彦
经 纬 度: 120.45503,22.91713
指定/登录机关: 文化部
公告文号: 10330086241
资产保存者: 高雄市内门区紫竹寺、内门区南海紫竹寺

指定/登录理由

1.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性,内门地区家家户户摆设香案迎神,谨守敬神传统礼仪及完整的祭典仪式。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1目:「风俗习惯之历史传承与内容显现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准。

2.保存当地传统阵头,均由庄民自组参与,文武阵头类型多元、数量众多,殊具民俗艺能内涵。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2目:「人民岁时重要风俗、信仰、节庆等仪式,显示艺能特色者」之指定基准。

3.内门地区民众全体动员积极投入迎佛祖活动,传承地方文化特色,凝聚社区共识与向心力。符合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第3条第2款第3目:「民俗艺能之发生与变迁,其构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响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准。

发展源流

内门古称罗汉门,相传明末儒学家沈光文(1612-1688)为避居清朝政府与郑经(1642-1681)的迫害而落发为僧,并且避居罗汉门修行讲学,民间咸信此为佛教信仰传入罗汉门之起始。内门观亭紫竹寺的创建则是由清初的郭姓移民所带来,福建省德化县五谷溪的郭姓祖郭文良(生卒年不详)育有6子,郭文良死后,其4名儿子次子元钦、三子元枢、四子元兴、五子元章于清康熙35年(公元1696年)前来台湾,并奉请3尊观音佛祖神像前来,日后随着开垦规模逐渐扩大并发散,四子郭元兴则留下三佛祖于原居地番仔路奉祀。内门紫竹寺的建立传说与神迹发生相关,相传清雍正10年(公元1732年)间郭元兴(生卒年不详)发现家中香炉竟不翼而飞,最后在现今紫竹寺的位置上发现香炉安置在1棵石榴树的枝干上,且香烟袅袅,似有人奉拜。郭元兴将香炉请回之后,香炉再度失踪并于同样位置再度发现,经历此飞炉事件乡民咸信是佛祖指示要于此地建寺,因此透过当时台湾县丞叶文炳(生卒年不详)的倡议建寺,并且于来年完工,定名为紫竹寺。

紫竹寺为高雄山区著名古剎,建寺之后经历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清嘉庆19年(公元1814年)、清光绪9年(公元1883年)、日昭和3年(公元1928年)等多次重修,现今寺貌为民国57年(公元1968年)所重修,并由于新庙建设位置之关系,民国56年(公元1967年)内埔区信徒亦得观音三佛祖之神谕,进而建立南海紫竹寺,此后与现今观亭紫竹寺轮流接办迎佛祖祭典。

主要特色

罗汉门迎佛祖系由内门区境内的内门紫竹寺与南海紫竹寺轮流举办,每年选择于农历2月19日前3日举办,传统上由内门紫竹寺连续举办3年之后,休息3年方再度举行,而南海紫竹寺建庙之后,内门紫竹寺休息3年的空档则由其接续举办,因此形成罗汉门迎佛祖绕境年年举行,主办庙宇则是由2寺轮流举办3年的祭典形态。

迎佛祖的祭典程序主要为:

一、起驾,摆枪刀巷。绕境当天清晨,担任祭典职务的头人「丁头」须先行到庙内祭祀佛祖恭请众神登轿,绕境神轿分为3顶,第1顶为福德正神,因为福德正神为土地的管理神,对于地形路况熟悉,因此乘坐第1顶神轿,负责为佛祖带路。 第2顶神轿为吴公真仙、龙潭妈祖、妙庄王。紫云宫吴公真仙为内门先民开垦时迎请而来的神尊,龙潭天后宫妈祖则因为有祈雨的传说受信徒崇信,妙庄王传说为观音佛祖之父王,又称武功尊王,被视为宋江阵的守护神。第3顶神轿则乘坐观音佛祖大妈、二妈、三妈。前有仪仗对伍前导,前方有手持线香与扫帚的信徒为佛祖扫香路,后方则是大量的随香信众,部份信众为了还愿或赎罪则会夯枷跟随。佛祖登轿后由宋江阵头旗与双斧向神轿拜礼之后,队员手持兵器分立于左右两排让出通道,让神明神轿从中通过,此阵势称为枪刀巷,为迎接神明或贵宾的最高礼仪。

二、绕巡山区各「敬场」。绕境分为4天范围涵盖旗山内门两区,由于绕境范围为于北高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较为不便,各村聚落之间相隔甚远,使得迎佛祖之绕境香路的里程特别长,绕境范围特别广,需要历时4天方能走遍全程,且每日路线长度大约30公里左右。虽然路途遥远且地势起伏,但绕境队伍仍是以全程徒步走完全程。绕境以主要道路为主,再接续部份支线,深入山间每个聚落,以展现观音佛祖的恩泽无远弗届,百姓雨露均沾。因为神轿无法进入所有的道路,因此绕境各个聚落之时,于庄庙或是聚落空地设有「敬场」,供给神明停驾,供当地居民准备供品膜拜,且延请道士随行诵读疏文为百姓祈福消灾。而绕境的队伍在内门蜿蜒的山路穿梭,绕境队伍鲜明的色彩和锣鼓乐声,与辽阔的山间风景互相辉映,成为相当美丽的人文风景,且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趣味。

罗汉门迎佛祖的一大特色为各村庄自组的文武阵头,尤其以宋江阵为多,因早年内门山区治安不佳,且为属边陲,官方控制力小,为了抵御山贼或是聚落之间的械斗,因此组织宋江阵练武强身,抵御外敌。因此内门区的宋江阵十分密集,成为内门迎佛祖的一大特色。文阵则有太平清歌阵、七响阵、牛犁阵等音乐或戏曲类形的阵头。各式阵头保存良好,十分珍贵,其中以夏默林宋江狮阵、金马寮牛犁阵、番仔路太平清歌阵、虎头山七里响阵最为具代表性。

三、过火。至绕境最后1天,入庙前举办过火仪式,称之为过七星火,需要按照该年年格的吉利方位安置火堆,由轿班抬着神轿一一赤脚踏过火堆,各式文武阵头列队于外圈保护佛祖神驾,避免闲人闯入干扰仪式。过火具有清除邪秽与强化神力的功能。

四、入庙,摆刀枪巷。过火完成之后,阵头会再次在庙口摆出枪刀巷,迎接佛祖入庙。至此迎佛祖绕境圆满结束。
当轿班抬着神轿一一赤脚踏过火堆之后。阵头在庙口摆出枪刀巷,迎接佛祖入庙。
当轿班抬着神轿一一赤脚踏过火堆之后。阵头在庙口摆出枪刀巷,迎接佛祖入庙。
绕境的队伍在内门蜿蜒的山路穿梭,绕境队伍鲜明的色彩和锣鼓乐声,与辽阔的山间风景互相辉映,成为相当美丽的人文风景。
绕境的队伍在内门蜿蜒的山路穿梭,绕境队伍鲜明的色彩和锣鼓乐声,与辽阔的山间风景互相辉映,成为相当美丽的人文风景。
绕境当天清晨,担任祭典职务的头人「丁头」须先行到庙内祭祀佛祖恭请众神登轿,称为「起驾」。图为起驾时轿前的仪仗前导队伍。  
绕境当天清晨,担任祭典职务的头人「丁头」须先行到庙内祭祀佛祖恭请众神登轿,称为「起驾」。图为起驾时轿前的仪仗前导队伍。  

文献资料

环景连结

    周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