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安定長興宮瘟王祭

安定長興宮瘟王祭
*
長興宮原仍勉力維持集體肩扛王船送王之俗,但王船愈造愈大,終於民國77年(公元1988年)起,在王船底部已加裝輪架輔以推拉王船。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其他
所在地址: 臺南市安定區
公告日期: 公元2010年03月03日
創建/起源年代: 明永曆33年(公元1679年)
攝影者: 楊晴帆
經 緯 度: 120.25061,23.12968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90049648A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其他

指定/登錄理由

1.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以及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認定具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典範性。

2.年代久遠為當地重要信仰文化活動,保留完整的祭祀科儀,儀式進行除遵循古禮外,繞境方式及王船製作、送神均俱特色,值得保存;且長興宮瘟王祭最大特色為請王儀式(王箱)、王船造型、送王儀式之挑木桶潑水、扛船;並其持續進行王船祭典,具傳承性;保留傳統祭典狀況良好。

發展源流

蘇厝長興宮位於臺南市安定區,此地原平埔地名稱「直加弄」,為西拉雅族的目加溜灣社活動的區域。明鄭時期漢人開始進入開墾,屬於天興州安定里。在安定北邊曾文溪畔的蘇厝村得名乃因居民主要多姓蘇、林。庄廟長興宮的文獻記載,其建廟起源緣起於明永曆33年(公元1679年)3月某夜,蘇厝和林厝2庄先民在曾文溪(古臺江內海)溪畔聽到有悠揚音樂,前往探視發現是1艘小船,上面插12支令旗,上面寫有張、余、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12府千歲。居民拾獲了王船,認為是非常吉利的兆頭。於是恭迎入庄,並在曾文溪邊(日治時期地籍為直加弄庄蘇厝335番地)蓋了草庵安座奉祀,因曾文溪溪流經常改道關係,導致廟宇多次遷徙。隨著屯墾的移民漸多,信眾群體也日廣,信徒來自鄰近的後堀潭、林厝、西衛、百二甲、崁頭、胡厝寮、田寮、灣裡街(今臺南市善化區)等庄頭皆有信徒來拜。

信徒們知道此船是中國大陸沿海聚落建醮祭祀,放流飄洋過海來到蘇厝。故也進行送王船的儀式。臺灣南部許多廟宇有燒王船的祭典,蘇厝長興宮早在乾隆37年(公元1772年)開辦,以後即依神示每逢丑、辰、未、戌年3年舉行1科,是歷史記錄中臺灣最早開始舉行王船祭典廟宇。初以「放水流」(遊地河)方式送王,首科王船曾泊靠於曾文溪北岸的「下宅18欉榕凹湖仔」,為人撿拾奉於八份姑媽宮,39年後被迎入西港慶安宮,而發展出有名的「西港王船祭典」。原本放水流送王船的方式,影響了曾文溪流域下游其他聚落王船祭典,其中包括臺南五大香科之一的「西港香」。後來蘇厝長興宮王船祭典則改以火燒送王(游天河)。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國37年(公元1948年)在現址建廟,現今華南式廟的外觀則是民國77年(公元1988年)所重建完成。

主要特色

蘇厝長興宮的瘟王祭,體現在其建立廟宇的過程以及火燒王船「送王」的固定祭典中。

蘇厝長興宮的王爺本由撿拾水漂王船而來,且原本只有12支令旗沒有神像金身,以十二瘟王按照天干紀年,每年1位輪值,每逢建王醮當年迎請3位,當值歲者尊稱為「大千歲」,前1年值歲者稱二千歲,次年值歲者稱三千歲,3年1科、1科請3王,所以12年4科剛好12王爺皆迎請到。廟內主祀十二瘟王平時只有「王令」未見「金身」,在舉行王醮以前,才由紙糊師傅恭塑綢製金身,通常是在祭典正式開始的1週前,由長興宮的房科人員將王爺和隨從的紙糊金身裝入2隻鐵製的王箱裡頭,由香陣熱鬧送往曾文溪畔「王船地」,將王箱放上竹筏貼封條、放置曾文溪上的竹筏,期間長興宮派員24小時看守並定時上香。7至10日後,王船祭正式開始,起鼓入醮當晚再迎請。這樣象徵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意涵的儀式為長興宮瘟王祭所獨有。

「瘟王祭」王醮雖然固定年份3年1次,舉辦日期不定,然而總在逢科年的農曆3月間舉行,醮前作業則在前1年就已陸續展開,完整的醮典日程大致如下:

(一)杯選會首:科年前1年農曆8月15日。在神前杯選主會首、副會首、協會首、都會首、讚會首的五主會和巡按官等6名醮首,其中前五主會和長興宮原組織的「八甲首」等13人,即為每科王醮的主事,相關祭典事宜皆由這13人主導。

(二)(舟參)祭活動:科年前1年10月間舉行。「舟參」就是王船的龍骨,先到木材工廠「取舟參」,再請造船師傅刨削「造舟參」。擇吉日於曾文溪河畔舉行「請舟參儀式」,由道士團行開光點眼、賦予龍骨神靈,同時迎請「廠官爺」(督造王船之神)和「總趕公」(領航之神)及其兵將;返廟後,在王船廠「安舟參」(龍骨安座),此後便由造船師傅全力造船。

(三)建造王船:1月底前完成。
(四)豎立燈篙:2月底前。
(五)塑造王爺:2月底前。每科塑造綢布王爺3尊,依值年「十二瘟王」而塑,值歲者尊為大千歲,曾文溪流域主系統的王船信仰模式相同。

聘請糊紙師傅在廟內樓上以紙糊製金身(神像),造成之後直到送王(火化),這些千歲爺神像都不能示於人,,此禁忌迄今依然嚴守。

(六)王船出澳:3月初前後。為王船舉行出澳拋碇儀式,並行「安樑頭」、「安崁巾」和「安龍目」之儀,賦予王船神靈,此後才接受信眾膜拜、添載。

(七)造設王府:3月初前後。為「請王」作準備;改造長興宮的正殿,懸掛黃色布幔當成王府。

(八)請王迎駕:3月上中旬,在王醮入醮當日午夜於曾文溪河灘舉行。事前先在溪邊竹筏上設立香案,恭祀未開光的3尊綢製王爺約10日才舉行「請王」,請道長為其開光點眼,賦予神靈。「請王」為王船祭典大事,通常是全庄總動員。

(九)云庄繞境:於「請王」當夜天亮後舉行。以1日時間遶遍「頂八庄」,即善化、六分寮、溪尾、十乃、胡厝寮、崁頭、西衛和田寮等8庄,最後回到蘇厝本庄,各交陪廟宇都出轎出陣參與。早年「云庄」更南下遶巡安定、港仔尾、許中營、港口、油車仔、內鄭拐、外鄭拐、嶺寄和下洲仔等所謂的「下九庄」,後因不願「王爺興外庄」而取消。然不論「頂八庄」或「下九庄」,都是曾文溪南岸的庄頭,足見蘇厝的開發與曾文溪的情感關係。

(十)七朝王醮:分成2部分:
王府內,在7天的王醮期間,千歲爺的神像坐鎮在王府裡面,每天各會首、甲首穿著正式的禮服,早、中、晚各1次到王府覲朝,稱為「祀王」。祀王由房科人員的傳喧人員掌控擊鼓、獻供、投文、領文、稟事、參謁等一定流程,過程莊嚴肅穆,並設立道士壇,聘請高功道長團,進行祈福禳災的祭禱儀式。

(十一)普渡宴客:王醮末日午後舉行普渡,當夜「請人客」,家家戶戶皆備筵宴請親朋好友。

(十二)燒王船:王醮結束翌日上午舉行,也是「瘟王祭」的最後儀式恭迎神兵神將與「千歲爺」登舟後,恭送王船啟行。早年王船都採竹造,雖然改為木造多年,長興宮原仍勉力維持集體肩扛王船送王習俗。隨著王船愈造愈大,民國77年(公元1988年)起,王船底部始加裝輪架輔以推拉。

送王地點在「請舟參」和「請王」的曾文溪河畔,西港開始有王船祭典時,送王方式就由放水流改採火化,此俗延續至今。王船就定位後,將金紙、添載物品等堆放妥當,由會首執事耆老一同上香焚拜後,等待吉時王船自然火化送行。

(十三)卸下燈柱:送王當日下午「謝燈篙」,正式結束醮祭。
送王地點在曾文溪河畔,西港開始有王船祭典時,送王方式就由放水流改採火化,此俗延續至今。圖為火化中的王船。
送王地點在曾文溪河畔,西港開始有王船祭典時,送王方式就由放水流改採火化,此俗延續至今。圖為火化中的王船。
送王地點在「請(舟參)」和「請王」的曾文溪河畔,圖示為會首執事耆老一同上香焚拜,即等待吉時王船自然火化送行。
送王地點在「請(舟參)」和「請王」的曾文溪河畔,圖示為會首執事耆老一同上香焚拜,即等待吉時王船自然火化送行。
蘇厝長興宮的王爺本由撿拾水漂王船而來,且原本只有12支令旗沒有神像金身,在舉行王醮以前,才由紙糊師傅恭塑綢製金身。
蘇厝長興宮的王爺本由撿拾水漂王船而來,且原本只有12支令旗沒有神像金身,在舉行王醮以前,才由紙糊師傅恭塑綢製金身。

文獻資料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