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大士爺廟

大士爺廟
*
大士爺廟現有建築重建於日治時期大正12(公元1923年),合祀了4座廟宇的神明,主祀觀音大士、陪祀十八羅漢,後殿奉祀慶誠宮媽祖,而左右配殿則分祀開漳聖王及開臺聖王。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嘉義縣民雄鄉中樂村中樂路81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大士爺廟建於清嘉慶初年(約公元1797年),日治時期明治39年(公元1906年)毀於丙午大地震,致廟體全數震毀,目前所建的格局為大正12年(公元1923年)時由街民共同鳩資重建,至昭和12年(公元1937年)才竣工完成,命名「慈濟寺」。民國75年(公元1986年)正式更名為「大士爺廟」。
攝影者: 楊晴帆
經 緯 度: 120.42957,23.55613
指定/登錄機關: 嘉義縣政府
公告文號: 74府民一字第74114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發展源流

民雄舊稱「打貓」,原是平埔族「打貓社」所棲息之地。日治時期因其地名發音(Tamio)與日語「民雄」發音相同,遂改成「民雄」至今。在明鄭及清領時期即有移民渡海到打貓地區拓殖,多為中國大陸福建漳州及廣東饒平一帶人士,在乾隆年間改稱「打貓庄」(或打貓街),當時打貓已是重要糧倉之一。

傳聞乾隆年間,北港的泉州人與民雄的漳州人因為1文錢細故,惹起漳泉火併,造成雙方死傷甚眾,事後透過協議以普渡的方式舉行祭典,藉慰亡魂,此即打貓街普渡之由來。起初以神明會形式運作,且無具體神像祭拜,僅在祭典時糊製紙身大士爺神像祭祀,並於祭典後燒化升天,後將籌辦祭典的餘錢購置田產始得建立簡易的小廟。關於大士爺崇拜的來源眾說紛紜,有一說大士爺為鬼王,後被觀音菩薩收降,或也有傳說大士爺即是觀音大士的化身,因此可降妖鬼。當地人亦稱大士爺伯、大士爺公,一般而言大士爺常見於普渡時,平時擺在街角,並無專門奉祀的廟宇。

可能因為大士爺一般不供奉於廟中,民雄大士爺廟建築興修紀錄已不可考,僅略知可能創建乾隆嘉慶年間。明治39年(公元1906年),嘉義發生大地震。民雄受災嚴重,慶誠宮、開漳聖王廟、國姓爺與大士爺小廟皆遭震毀,大正12年(公元1923年)集合這幾間廟宇的殘構重建,合祀慶誠宮媽祖與開漳聖王、國姓爺等神明。昭和12年(公元1937年)廟宇完工時,因適逢皇民化政策中的宗教改革,壓抑臺灣傳統民間信仰,大士爺廟亦受到影響,遂將剛完工的新廟命名為慈濟寺,假借佛教廟宇之名以躲避日政府整肅。戰後歷經數次修繕,並於民國76年(公元1987年)改廟名為大士爺廟。

大士爺本身無神像,惟至農曆7月以紙糊大士爺奉於正殿。民國95年(公元2006年)信徒為求精神寄託與祭拜方便,經由廟方請示獲得神明同意後,著手雕刻大士爺神尊,並將其神尊安於大殿正位奉祀。

主要特色

大士爺廟為座南朝北的格局,面寬小進深大,中央正身部份分為3間起,由三川殿、前過水廊、正殿、後過水廊及後殿構成了三落兩院之格局,展現出街屋式廟宇的規制。重建後的大士爺廟除承繼原本的大士爺廟,還合併同樣於丙午大地震被震毀的慶誠宮媽祖,另外寄寓的騎虎王廟也將其祀移駕至大士爺廟後殿,形成主殿為奉祀觀音大士、兩旁陪祀十八羅漢,後殿奉祀媽祖的慶誠宮,而左右配殿則分祀開漳聖王及開臺聖王,此特殊格局呈現出數廟共列一體,多元信仰融合的特色。

民雄大士爺廟重建時使用明治38年(公元1905年)遭地震傾倒的慶誠宮和開彰聖王等廟所遺留下的石材及樑柱,保有如清嘉慶丁卯年(公元1807年)敕掛的「慶誠宮」古匾,清道光19年(公元1839年)的石爐,上刻有「開彰聖王」字樣,以及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的「開彰聖王建廟碑記」石碑1座。目前廟內年代最古老的構件為三川殿的石獅和後殿的柱珠,都是慶誠宮所屬舊物,為清嘉慶14年(公元1809年)所雕。

此外三川殿的木雕細緻且題材較為特殊,以判官審案及黑白無常等地獄圖像作為雕刻題材,內容呈現罪人遭挖心、刺喉、割舌、斷頭及炮柱等酷刑,造型生動兼有警世意味。另外三川門右側還豎立著二次大戰砲擊時,炸彈彈片插入樑的痕跡。

「大士爺普渡祭典」是民雄鄉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與「基隆中元祭典」、「屏東恆春搶孤」及「宜蘭頭城搶孤」並列為臺灣7月的4大祭典盛事。每年的農曆7月21日至23日的普渡祭典是大士爺廟年度盛事,此為期3天的祭典源於早期「打貓街」農曆7月份的「頂街大士爺普」、「下街大士爺普」及「下街童子普」3區的亡魂普渡活動而演變至今。3區祭典時間分別在農曆7月1至3日、7月21至23日和7月最末1日舉行分科儀祭祀,場面相當盛大,但因二戰後期及戰後民生物資缺乏,於是將祭祀方式簡化成21、22及23日3天來進行。

祭典活動則是由爐主和頭家共同負責,共16人,其人選是由民雄鄉東榮、中榮、西安3村村民擲筊而來。祭祀時,境內信眾皆到壇前焚香禮拜,男女如雲,熱鬧非常。清領時期地方械鬥,此廟曾發揮溝通之功能,輪流舉行祭典,促使閩粵人士協和安處,地方疾疫亦賴信仰定志,寧居生息。
三川殿的木雕細緻且題材較為特殊,以判官審案及黑白無常等地獄圖像作為雕刻題材,造型生動兼有警世意味。
三川殿的木雕細緻且題材較為特殊,以判官審案及黑白無常等地獄圖像作為雕刻題材,造型生動兼有警世意味。
目前廟內年代最古老的構件為三川殿的石獅和後殿的柱珠,這些都是慶誠宮所屬舊物,為清嘉慶14年(公元1809年)所雕。
目前廟內年代最古老的構件為三川殿的石獅和後殿的柱珠,這些都是慶誠宮所屬舊物,為清嘉慶14年(公元1809年)所雕。
正殿主祀觀音大士,兩旁則配祀十八羅漢。而廟中多數建築構件以原本大士爺廟、慶誠宮及開漳聖王廟在大地震毀壞時所殘存的構件,組合成現今的廟宇面貌。
正殿主祀觀音大士,兩旁則配祀十八羅漢。而廟中多數建築構件以原本大士爺廟、慶誠宮及開漳聖王廟在大地震毀壞時所殘存的構件,組合成現今的廟宇面貌。

文獻資料

  • 1.謝持宇(1985)。《閩南移民的信仰舊俗》。  
  • 2.嘉義縣政季刊第11期(1985)。《聽大士爺廟說歷史》。  
  • 3.郭銀漢(1995)。〈由民雄鄉大士爺廟平安符圖案象徵探討大士爺與觀世音菩薩之關係〉,《嘉義縣文獻》第二十五期。  
  • 4.張幼雯等(1980)。《臺灣古蹟全集第四冊》。臺北:戶外生活雜誌社。  
  • 5.董芳苑(1984)。《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文化。  
  • 6.林國平(1996)。《閩臺民間信仰源流》。臺北:幼獅文化。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