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佳里北頭洋平埔夜祭

佳里北頭洋平埔夜祭
*
佳里北頭洋平埔夜祭中的「牽曲」。主要由婦女來進行,婦女們雙手交叉牽圍成圈,配合簡單的二進一退舞步,邊跳邊唱著曲調哀怨悲戚的儀式歌謠,歌謠主要在於感懷先祖對後代子孫的庇祐。
資產類別: 民俗-信仰
所在地址: 臺南市佳里區
公告日期: 公元2009年10月08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17849,23.16704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80242427號
資產保存者: 臺南市蕭壠社北頭洋社區發展協會

指定/登錄理由

1.1999年北頭洋恢復舉辦夜祭,找回失落的歷史記憶,並連續舉行祭祀活動已超過10年,顯現該文化復振成果,值得列入保存。

2.透過夜祭的過程,讓北頭洋的平埔族群能夠找到自我認同,每年如期舉行,已具延續性。

3.部落居民於阿立祖生日進行「三向禮」以及「收契子」,具有北頭洋平埔生活文化的特殊價值。

4.夜祭形式恢復蕭壠社祭典模式,庄民祭祀、契子信仰具傳統性及在地特色之民俗信仰。

發展源流

北頭洋為平埔西拉雅族蕭壠社的1支,北頭洋聚落的行政區劃隸屬於臺南市佳里區海澄里,居民多為西拉雅人後裔。「北頭」為平埔古語,意乃「巫女」,「洋」字意指適宜人類生活、牲畜放牧之地域。「北頭洋平埔夜祭」乃是北頭洋平埔族人的傳統信仰習俗,是北頭洋居民祭拜祖靈「阿立祖」的祭祀活動。阿立祖是平埔西拉雅族祖靈信仰中的主要神祇,一般認為「阿立祖」泛指聚落居民先人的化身,但並非指特定家系的祖先,因此阿立祖可以視為聚落居民共同祭祀的祖靈,亦可以視為整個聚落的守護神。在北頭洋族人的傳統觀念中,阿立祖的法力高強,神格相當於漢人信仰的玉皇上帝,但阿立祖的形象是1位穿白衣、好喝酒的和藹老人。由於阿立祖能使聚落居民消災解厄、趨吉避凶,北頭洋族人為了感謝阿立祖的庇佑,每逢阿立祖的誕辰日,也就是每年的農曆3月29日,族人都會準備許多祭品,聚集在阿立祖身處的公廨之前,手牽著手,舞蹈歌唱酬神。久而久之,這樣的酬神習俗便成為今日我們所俗稱的北頭洋平埔夜祭。

自明清時期漢人大批渡臺時,臺灣西部平埔族群最先與漢人接觸,大部分在這個時期接受到漢人文化的同化,北頭洋平埔族人亦然。除了日常的服飾與語言受到漢化影響外,傳統信仰也融入了漢人的祭祀習俗,例如北頭洋阿立祖的祭祀方式融合了漢人祭祀的爐主制度(一種由神明欽點年度信徒代表的制度)。然而在日治時期,因為殖民當局為了順利開展殖民地的治理計畫,一方面積極地推動同化政策與皇民化運動,另一方面也積極地打壓殖民地人民舊有的信仰與習俗。在這個時期,北頭洋聚落的宗教信仰活動都被禁止,祭祀阿立祖的公廨(音ㄍㄞˋ,類似於漢人的公廟)也被拆了,緊接著在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兵荒馬亂,村落社會的發展遭遇嚴重打擊,阿立祖信仰也隨著沉寂了許久。到了戰後,因為國民政府亦將平埔族群的傳統信仰與習俗視為陋習,加上民國50年代(公元1960年代)起臺灣經濟發展的巨大改變,願意去學習與承襲傳統習俗的族人越來越少,北頭洋聚落的許多傳統儀式與祭儀歌謠因此逐漸面臨失傳的問題。

直到民國80年代(公元1990年代)後,在原住民族群運動浪潮的鼓勵之下,才逐漸開啟了北頭洋平埔文化的文化復振契機。然而,由於北頭洋夜祭儀式中斷過久,再加上傳統文化習俗大多皆已失傳,因此文化復振的工作阻礙重重。直到民國88年(公元1999年),北頭洋才重新恢復平埔夜祭的舉辦,該年的北頭洋平埔夜祭選在北頭洋立長宮舉行,但隔年(公元2000年)鑑於立長宮的空間不夠寬廣,又適逢「北頭洋文化館」建蓋完成,因而移師該館前廣場舉行。民國93年(公元2004年)起,北頭洋平埔夜祭又再次移師新落成的「佳里北頭洋平埔文化園區」舉行,並結合當地觀光資源來推廣北頭洋平埔族群的文化內涵,在當地居民的奔走籌劃下,北頭洋平埔夜祭成為當地的年度盛事。

主要特色

北頭洋平埔夜祭雖然只是1日的祭典,但北頭洋居民在幾個月前就必須開始準備,最主要的是跳戲歌舞的練唱。在農曆3月29日阿立祖的誕辰日當天,清晨時,北頭洋阿立祖的「契子」們便會帶著「檳榔」、「米酒」和「粽子」向阿立祖行「三向禮」。「契子」與「三向禮」都是北頭洋阿立祖信仰的習俗,北頭洋居民認為體弱多病、生長不順的孩子,給阿立祖做「契子」(類似於養子)後便會平安成長;「三向」是平埔族人拜阿立祖的特有儀式稱呼,主要指「檳榔」、「米酒」和「粽子」,這些都是阿立祖愛吃的食物,但相傳阿立祖的牙齒並不好,因此必須把檳榔咬碎後才能祭拜。然而,今日北頭洋族人行三向禮時,僅將檳榔置於案桌上,然後將米酒澆灑於檳榔上,省略了口嚼碎檳榔的動作,但北頭洋族人對阿立祖的虔敬並不因而稍減。等到「三向禮」結束後,白天的儀式便告一段落。接著要到了傍晚6點左右,祭司才會帶領眾人開始夜祭的儀式過程,北頭洋夜祭儀式過程大致可以分為:(1)獻豬,(2)請神,(3)點獻豬,(4)覆布禮,,(5)翻豬禮,(6)牽曲。

北頭洋夜祭的第1項儀式是「獻豬」,族人們宰殺好的黑豬置於竹編裡箃壺仔上,內臟置於旁,豬頭向著公廨,前放5個酒杯,另有1甕插檳榔1串及澤蘭數支,旁放茅草1束、7尺2 (2.16公尺)白布1條,還有1盤子,內置粄及鐵丁、硬幣、綠豆、穀殼等祭品。豬隻擺放完畢,由祭司先進行敬酒禮,接著手持清香呼請阿立祖降臨接受族人的獻禮祭拜。請神完畢,祭司便會開始點收獻豬,點燃茅草拂拍豬禮,此代表著「過火」淨豬,過火完畢,再一一噴酒。過火結束後,祭司便會將置於獻豬旁的白布攤開覆蓋於豬體上。覆布後,祭司倒米酒於酒杯中,且隔一段時間便斟酒1次,前後共5次,至此代表已將豬隻獻給了阿立祖。接著祭司會「擲筊請示」諸神是否點收完獻豬,直到擲得聖筊為止。接下來,祭司會以刀背敲打豬頭2下,並掀開白布將獻豬翻仰,此即為「翻豬禮」。獻豬翻仰後,祭司以刀在豬的口、耳、身體上,象徵性的畫1下,表示獻豬已為諸神點收完畢。至此,整個獻豬禮結束,獻豬被抬出廨埕,廨埕淨空出來,接下來便會進行「牽曲」。「牽曲」主要由婦女來進行,婦女們雙手交叉牽圍成圈,配合簡單的二進一退舞步,邊跳邊唱著曲調哀怨悲戚的儀式歌謠,歌謠主要在於感懷先祖對後代子孫的庇祐,希望先祖不要遺忘子孫,能繼續庇蔭後代子孫。
過火結束後,祭司將白布攤開覆蓋於豬體上接著倒米酒於酒杯中,重複斟酒5次,代表已將豬隻獻給了阿立祖。
過火結束後,祭司將白布攤開覆蓋於豬體上接著倒米酒於酒杯中,重複斟酒5次,代表已將豬隻獻給了阿立祖。
豬隻擺放完畢後,祭司先進行敬酒禮,再手持清香呼請阿立祖降臨接受族人的獻禮祭拜。接著便開始點收獻豬,點燃茅草拂拍豬禮、「過火」淨豬,再一一噴酒。
豬隻擺放完畢後,祭司先進行敬酒禮,再手持清香呼請阿立祖降臨接受族人的獻禮祭拜。接著便開始點收獻豬,點燃茅草拂拍豬禮、「過火」淨豬,再一一噴酒。
「三向」是平埔族人拜阿立祖的特有儀式稱呼,主要指阿立祖喜愛的「檳榔」、「米酒」和「粽子」。相傳阿立祖的牙齒不好,以往皆把檳榔咬碎後才祭拜。今日北頭洋族人行三向禮時,僅將澆了米酒的檳榔置於案桌上省略嚼碎檳榔的動作。
「三向」是平埔族人拜阿立祖的特有儀式稱呼,主要指阿立祖喜愛的「檳榔」、「米酒」和「粽子」。相傳阿立祖的牙齒不好,以往皆把檳榔咬碎後才祭拜。今日北頭洋族人行三向禮時,僅將澆了米酒的檳榔置於案桌上省略嚼碎檳榔的動作。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不著年代)〈佳里北頭洋平埔夜祭〉。「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 2.北頭洋發展協會文史工作室(不著年代)〈北頭洋:歷史與風華〉。「三向」。
  • 3.陳昭宏(2004)歷史記憶與復振運動:以臺南縣佳里鎮北頭洋為中心。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 4.段洪坤(2013)當代平埔原住民族運動研究(1993-2012):以臺南西拉雅族為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5.段洪坤(2013)阿立祖信仰研究。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