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

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
*
「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臺灣區院,是白冷會在臺的總部。白冷會以偏遠地區傳教任務為主,因此其區會館緊密結合各種在地傳教事業。本地供各地服務回來的會士交流、支援各地傳教事務、供駐院神職人員住宿休憩。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教堂
所在地址: 臺東縣臺東市杭州街34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4年12月16日
創建/起源年代: 民國55年(公元1966年)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1.14648,22.75834
指定/登錄機關: 臺東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33040021號
資產保存者: 教堂

指定/登錄理由

外人在臺東傳教之歷史見證。

發展源流

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臺灣區院(以下簡稱白冷會會館)是白冷會在臺的總部。民國42年(公元1953年)10月12日,瑞士白冷會兩位傳教士錫質平神父(Rev. Jakco Hiber,1917-1985)和司路加神父(Rev. Lukas Stoffel,1913-2002)受邀抵達臺東。他們與新成立的花蓮教區主教費聲遠(Rev. André-Jean Vérineux,1897-1983)神父,拜訪巴黎外方傳教會的隆道行神父(Rev. P. Rondeau,1899-1970),他是東部地區第1位天主教傳教士,當時是臺東唯一的傳教士。在此不久,錫神父與司神父便接手隆神父離去留下的傳教基礎,錫神父也擔任白冷會臺灣區首任區會長,同時接下臺東縣總鐸區的總鐸(花蓮教區管轄花東兩縣的所有堂區,臺東縣總鐸區則是花蓮主教為管理方便而設置的權宜教務行政機構,協助主教管理臺東的所有堂區),開始白冷會以臺東為核心的在臺傳教事業。

白冷會會館最初設在臺東市福建路,就是今天的福建路天主堂。後來在杭州街興建新會館,據瑞士籍白冷會傅義修士(Rev. Julius Felder)回憶區院的建造由來,當時瑞士總會的Karl Freuler神父恰好來臺度假。Freuler神父紀錄了基地狀況,回到瑞士完成設計圖,交由當時在臺的白冷會林志柔(Rev. Fretz Weber)修士負責監工,傅義(Rev. Julius Felder,1933-)修士於民國54年(公元1965年)來臺後接續監工,並於民國55年(公元1966年)完成。民國64年(1975年),行政大樓與宿舍屋頂更換為隔熱建材;公元1981年增建,乃成今日樣貌。

在臺灣,天主教信仰源於公元1859年,從道明會西班牙籍郭德剛神父(Rev. Fernando Sainz,1832-1895)赴打狗(今高雄)傳教開始近百年時間,臺灣的天主教信仰都由道明會主持,直到日治皇民化時期、日本政府指派日籍神職人員進行傳教,道明會才被取代。民國38年(1949年)大量中國大陸教會人員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加速擴展臺灣天主教會組織的擴展。民國41年(1952年)羅馬教廷在臺灣重建「中國主教團」、施行聖統制(天主教會的地方行政體制),並設置地方教區,將花蓮、臺東兩縣被劃為花蓮教區,主要傳教工作由巴黎外方傳教會與白冷會進行。

白冷會全名為白冷外方傳教會(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SMB),原為瑞士1間修道院中學,以培養艱困地區傳教人員為宗旨。公元1921年改組後成立白冷會,向「貧窮、受剝削的、受輕視的及失去人權的」人群傳教,建立一個自養且自我成長的本地教會,而本教會也是傳教成果的見證。

白冷會在臺東建立50多座教堂,搭起臺東、知本、東河、關山、海端、金鋒、達仁與蘭嶼各地教會信仰基礎,並以將阿美、卑南、排灣、魯凱、布農、達悟等原住民族文化融入當地幾何風格,創造出具有白冷會特色的教堂,一方面呈現出白冷會簡潔又適應在地條件的建築特色,另一方面也見證了白冷會60年來在臺東傳教且在地生根、兼具開拓與奉獻的在地歷史過程。

主要特色

白冷會會館作為白冷會在臺區會總部,見證了白冷會在臺的傳教事業。為適應臺東高溫多雨的亞熱帶氣候,這座白色的建築外牆設置了許多窗口並使用隔熱建材修整屋頂,使其維持冬暖夏涼。其空間配置由蘇德豐神父(Rev. Gottified Suter,1929-1989)設計,合院內辦公室、閱讀室、休憩室,聖堂、和好室,宿舍等一應俱全。另闢中央、戶外庭園。其植栽由歐思定修士(Augustin Büchel)種植,茂密繁盛。圍牆分別用卵石和2次燒紅磚砌成,兼具堅固與美觀。由於是會院空間,除供來訪神職人員出入與部分辦公空間外,會館維持半封閉的狀態,晚上9點後即關閉熄燈,維持會館的寧靜自主。

白冷會會館建築的配置與功能,反映了會院制度的運作模式。會院制度是天主教的特殊制度,最早源於12世紀。每個會院是由一群發誓服侍於教會,以教會之名行事的信徒與神職人員所組成,其會士獻身於教宗批准下,該會院視為志業的教會任務(傳教、扶弱濟貧、靈修、醫療、教育與學術研究等)。白冷會以偏遠地區傳教任務為主,因此其區會館緊密結合各種在地傳教事業,其會館供各地服務回來的會士交流、支援各地傳教事務、供駐院神職人員住宿休憩,其旁側則是其創立的天主教聖母醫院。

白冷會會館內分成兩個部分,1樓為辦公室和各種公共活動空間,2樓以上是住宿空間。由於白冷會發源自於瑞士德語區,其公共空間裝飾儉樸之中保有相當的中歐風格,閱覽室則有德、英、中等多種語言刊物,呈現出院士博學好聞的一面。

除了主建築外,白冷會館設有禮拜堂,供會士與駐院神職人員使用。天主教主張信徒須在神職人員的引導下,接觸基督真言(見於聖經)與教會聖傳,才能準確地了解信仰的內涵,因此在教堂作為舉行聖事與講道的場所,著重在營造神聖空間上。天主堂平面一般為長條狀或拉丁十字狀,採座東朝西的方位。其入口處設有前廊,將出入人群與聖堂隔開。至於聖堂內部大致上可分為信徒座區、翼廊與祭儀的空間,其中祭儀空間前設有臺階,使其高於翼廊和座區,其前方會有祭壇,作為聖事的進行之處。為了強調營造出神聖性,祭壇通常設於聖堂東側,日照最充足處,聖堂各窗口也將光源匯集於此,使其成為聖堂內最光亮處,讓信徒充分體驗到上主的恩惠(日光為天主的象徵)。此外,祭祀空間會擺設十字架與各種神像,使信徒感受到莊嚴感,並有助於神職人員講道時講述教會聖傳。在白冷會禮拜堂,則以新約四福音書的象徵活物(馬竇福音:人。馬爾谷福音:獅子。路加福音:牛。若望福音:鷹)馬賽克聖像作為祭壇裝飾,別具特色。
為適應臺東高溫多雨的亞熱帶氣候,這座白色的建築外牆設置了許多窗口與天然的散熱裝置,使其維持冬暖夏涼。
為適應臺東高溫多雨的亞熱帶氣候,這座白色的建築外牆設置了許多窗口與天然的散熱裝置,使其維持冬暖夏涼。
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另闢中央、戶外庭園。植栽由歐思定修士(Augustin Buchel)種植。圍牆分別用卵石和二次燒紅磚砌成,堅固美觀。
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另闢中央、戶外庭園。植栽由歐思定修士(Augustin Buchel)種植。圍牆分別用卵石和二次燒紅磚砌成,堅固美觀。
建築空間配置由蘇德豐神父(Rev. Gottified Suter)設計,1樓為辦公室和各種公共活動空間,2樓以上是住宿空間。
建築空間配置由蘇德豐神父(Rev. Gottified Suter)設計,1樓為辦公室和各種公共活動空間,2樓以上是住宿空間。

文獻資料

  • 1.臺東天主教教義中心編印(1995)。《白冷會在中國傳教史料》。臺東:臺東天主教教義中心。 
  • 2.古偉瀛(2009)。《臺灣天主教史研究論集》東亞文明叢書7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3.趙川明與姜國彰(2013)。《後山傳愛:白冷會臺東60年的影像故事》。臺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 4.Ward-Perkins, J. B. (1994) Studies in Roman and Early Christian Architecture. London: The Pindar Press.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