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歷史文化價值,創建於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創設時間久遠,為開發史中莊頭廟奉祀原鄉信仰,極具歷史價值。
2.具地域或民間藝術特色 建築物裝飾工藝精美具文化藝術價值性。
3.具建築史價值 建築物內部木構架與外觀形式具藝術與技術價值。
社頭泰安岩在社頭開墾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社頭鄉廣興村村民所供奉。由張姓先民於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從廣東省潮州奉請觀世音菩薩來臺奉祀,因此泰安岩在當地又稱觀音廟或觀音亭。
日明治41年(西元1908年)重修,在日治時期為張厝、芋寮(廣興村) 的公廟,泰安岩原本是由地方名仕張金昌(生卒年不詳)擔任管理人,經過二戰後由張俊原(生卒年不詳)接手,泰安岩原屬寺廟管理人制,後在民國70年(西元1981年)7月19日變動為管理委員會制至今。
泰安岩所在的廣興村舊名為「芋寮仔」,是因最初開墾時先民們在此搭寮種芋而得名。泰安岩的建築為傳統閩南式建築,包含三川殿、正殿,左右設有兩護龍廂房、院門、五營廟及戲臺。
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張姓先人(據傳為張娘傳君)自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牛皮社邑放莊,奉請當地觀世音菩薩,來臺奉祀於社頭,因當地居民所求觀世音菩薩多有靈驗,信徒感念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苦、有求必應的庇佑,進而募款以木竹造小廟安奉,又稱為觀音廟(或稱觀音亭、觀音祀)。泰安「岩」或「巖」則為閩南地區對寺廟的特殊稱呼。
在漢人移民前,社頭原屬平埔族大武郡社活動之地,「社頭」稱呼則代表當時此處為大武郡社頭目首領居住之地。廣興村因居民多數是從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張姓移墾者而來,故取名為「廣興」,寓意廣東人在此興隆,其舊名則是「芋寮仔」,是由於初墾時水利未修,先民在此搭寮植芋而得名。
日治時期,泰安岩為張厝、芋寮(廣興村)的公廟,涵蓋範圍為社頭鄉社頭二保,所在地址為臺中州員林郡社頭莊社頭二保武東保343番地,現址是彰化縣社頭鄉廣興村廣興巷13號。日明治41年(西元1908年)重修成泰安岩現今格局。從早期即因為觀世音菩薩的靈驗而香火鼎盛,泰安岩直至今日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
泰安岩由於地勢較低,時常發生下雨積水,而且受到民國88年(西元1999年)的921大地震影響,導致廟身前傾,且木構造長年遭白蟻嚴重蛀蝕,年久失修,有導致傾倒毀壞之疑慮。民國108年(西元2019年),彰化縣政府爭取到中央補助而進行修復工程,除了扶正廟身、全面翻修遭白蟻蛀蝕的木構造這兩項重要工程之外,為解除遇雨積水的問題,此次的工程也十分重視排水設施。
民國108年(西元2019年)2月舉行開工儀式時,只針對廟體進行裝潢,裝修時不同於一般工程出現的金鏟子,而是用大鐵鎚對百年廟門與樑柱敲打,拿鐵鎚敲打為裝潢開工儀式,藉由拿鐵鎚敲打門、牆壁3下,提醒廟中的胎神、煞神及土神等眾神,房子要動工裝修,祈求泰安岩動工順利。
泰安岩原本只是村民單純祭祀觀世音菩薩的木竹小廟,只要心存善念欲求消災解厄;或求福求子皆能得願,因此信眾為了感念觀世音菩薩的靈驗,遂集資募款將廟擴建。同時因先民來臺開墾,社頭地區人口逐漸增加,廟內陸續奉請許多其他的神明。目前殿內主祀觀世音菩薩,配祀韋陀、伽藍、三山國王、玄天上帝、神農大帝、開臺聖王、西臻王爺、感天大帝等。
泰安岩的建築為傳統閩南式建築,包含三川殿、正殿,左右設有兩護龍廂房、院門、五營廟及戲臺。三川殿屋頂為硬山式屋頂,屋脊裝飾龍鳳及福祿壽三仙剪黏,前簷廊為出廊起作法,前簷廊則為三架間。三川殿明間處有三關六扇門,左右兩側為三抹頭木門扇,包含頂縧環板為木透雕花鳥圖案之格版,中縧環為邊緣裝飾著代表「福」字意思的蝙蝠淺浮雕木隔板,裙板為邊緣帶線腳表面繪有雲形彩繪的木隔板,木雕內的吉祥圖案,隱藏著村民祈求一年四季平安富貴的心願。
居中板門上門樑立有兩顆方形門印,門樑上牌樓面為三層疊斗的平身科斗拱,居中處懸掛一面「泰安岩」匾額。次間前簷牆宇左右山牆面間,有一小堵木隔板壁面,該堵壁面臺度以下為邊緣帶線腳,表面會有雲形彩繪的木隔板、臺度以上為繪有筆墨的木隔板,左次間處筆墨處題字「壬子年」(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重修。廟前寬闊的廟埕與老榕樹為村民、長者休憩聊天的好地方,廟前的康樂臺則是慶典戲臺表演場所。
廟亭旁的五營廟五營旗,五營神將是民間信仰中,保護廟境或村莊的重要護法神。
泰安岩正殿下方奉祀的虎爺,其所坐的專屬椅子,是連請神尊移駕時都不會離身。
三川殿屋頂為硬山式屋頂,屋脊裝飾龍鳳及福祿壽三仙剪黏。
泰安岩為傳統閩南式建築,祭祀空間設為三川殿與正殿兩部分,此為懸於三川殿上的「泰安岩」匾額。
正殿祀奉觀世音菩薩。泰安岩從早期即因觀世音菩薩的靈驗而香火鼎盛,直至今日已有近兩百年歷史。
木雕花鳥圖案之格版,木雕的吉祥圖案,隱藏著村民祈求一年四季平安富貴的心願。
龍柱是民眾對寺廟建築的基本印象,觀察龍柱的外形、材質與雕刻風格,可看出歷史背景與當代的審美角度。
泰安岩供奉的善財童子,神尊雖小但精緻古樸,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