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九如鄉九塊厝三山國王廟左右護龍

九如鄉九塊厝三山國王廟左右護龍
*
九如三山國王廟位於九塊厝(現為九如鄉九塊村),又稱九塊厝三山國王廟,是屏東九如三山國王信仰的重地。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屏東縣九如鄉九明村仁愛街174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2年11月20日
創建/起源年代: 日昭和2年(西元1927年)
經 緯 度: 120.48508,22.73069
指定/登錄機關: 屏東縣
公告文號: 屏府文資字10136884200號
資產保存者: 屏東縣九如鄉九塊厝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

指定/登錄理由

左右護龍之閩南瓦、白灰壁甚具價值,與古蹟本體(山川、拜亭、正殿、後殿)在型制上息息相關。登錄為歷史建築使三山國王廟之整體空間型制更為完整,對整體風貌之展現有極大助益。符合兩項歷史建築審查基準: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主題導覽

九如三山國王廟位於九如鄉九塊村,創建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初期,是當地粵籍文化信仰的代表,也是屏東平原重要之信仰中心。每年過年前,九如鄉三山國王廟的大王爺夫人會回到麟洛鄉的老家暫住幾日,並且繞境保佑合境平安的祭典儀式,稱作「九如王爺奶轉後頭」,是九如、麟洛的當地特色節慶活動。

九如鄉九塊厝三山國王廟左右護龍於日昭和2年(西元1927年)重修時增建之,以閩南瓦與白灰壁為主,左右護龍與古蹟本體的山川殿、拜亭、正殿、後殿在建構上息息相關,因此於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讓九如三山國王廟的整體空間風貌更為完整。

發展源流

九如三山國王廟位於九塊厝(現為九如鄉九塊村),又稱九塊厝三山國王廟,是屏東九如三山國王信仰的重地,歷史可追溯至清領初期,是當地粵籍文化信仰的代表,亦是屏東平原重要之信仰中心,而且是全臺歷史最悠久、保存完整的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是粵東地方的守護神,原指廣東潮州府附近的三座名山(獨山、明山、巾山),「三山國王」就是這三座名山的鎮山神,進而成為客家族群(潮州人)之普遍信仰,並傳及海外生根。根據當地流傳說法,九如三山國王原為明末清初,潮州移民從廣東霖田祖廟帶來當地。由於當地居民混雜,除潮州移民外,漳、泉移民亦多。為了凝聚力量,各籍移民結盟為「九如十三莊」(原為18莊,後因聚落衰退,縮減成13莊)。

九如三山國王廟為三進單護龍格局的傳統廟宇建築,於清乾隆43年(西元1778年)在武洛溪南岸完工建廟,將原奉於民宅內的三山國王香火立廟奉祀,也成為九塊厝的莊廟。在大約清嘉慶初年(西元1796-1807年)當地洪水氾濫,沖毀整個村落,三山國王廟宇亦遭沖垮,莊民僅帶著三山國王神像,前往武洛溪北岸重建聚落,於現址建造新廟,並在清嘉慶12年(西元1807年)竣工。

清同治5年(西元1866年)在仕紳號召下廟宇開始第一次重建,至日本時代廟身因年久失修,後殿倒塌,前殿也瀕臨危險,在當地兩位保正帶領募捐下,於日昭和2年(西元1927年)開始第二次重修,其左右護龍就在此刻增建,後經歷多次整修,於民國71年(西元1982年)將護龍室內牆面貼上磁磚,均掩蓋其日治時期所建之原貌。經歷多次地震後,廟宇及左右護龍損害嚴重,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獲得文化部補助經費修復,使左右護龍修復成閩南瓦、白灰壁的原始樣貌。

主要特色

九如三山國王廟規模為三殿式,後殿兩側為對稱廂房,三川殿面寬三開間,左右兩側為日昭和2年(西元1927年)新建之護龍。建築風格呈現閩粵混合的風格,由於建廟時間早,加上未遭嚴重破壞或拆除重建,所以廟的建築風格仍保留傳統磚造及木構造。

建築裝飾可分為木雕、石雕、彩繪、剪黏、泥塑等,木雕與彩繪集中於三川殿與拜殿;石雕幾乎集中在三川殿步口空間;剪黏泥塑則以屋面為表現空間。這些裝飾的位置除了可顯示空間之屬性外,也表達空間的尊卑層次,越是重要的空間,其裝飾也越繁複與精緻,這些裝飾也能反映世俗生活背後的傳統文化思想與觀念。

護龍指的是臺灣傳統房屋建築,例如:三合院、四合院等,中位於正身(正身:傳統厝屋位於中間最主要的建築物,又稱為大厝身、正間、本堂、正堂)左右之房屋,與中軸線互相平行且對稱的建築物,在客家地區也稱為「橫屋」,還有其他名稱,例如:護室、護厝、室仔、櫸頭、伸手、間仔等。護龍的地位及等級皆次於正身,因此形式、用料與做工沒有正身那麼考究。九如三山國王廟的左右護龍,以閩南瓦與白灰壁為主,甚具價值,與古蹟本體的山川殿、拜亭、正殿、後殿在建構方面與空間上息息相關。

九如鄉三山國王廟前於民國93年(西元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九如鄉九塊厝三山國王廟左右護龍」登錄為歷史建築,讓廟的整體空間更為完整,對整體風貌展現有極大助益。此外該廟「九如王爺奶轉後頭」的宗教民俗也因具地方特色被指定為無形的文化資產
正殿上方懸掛「威震海東」匾額,為清乾隆43年(西元1778年)所立。
正殿上方懸掛「威震海東」匾額,為清乾隆43年(西元1778年)所立。
九如三山國王廟的左右護龍,建築以閩南瓦與白灰壁為主。護龍是臺灣傳統房屋建築,例如︰三合院、四合院中位於正身左右的房屋。
九如三山國王廟的左右護龍,建築以閩南瓦與白灰壁為主。護龍是臺灣傳統房屋建築,例如︰三合院、四合院中位於正身左右的房屋。
清乾隆39年(西元1774年)的定界碑,於舊巴轆莊渡船頭發現,為佐證九如三山國王廟歷史的重要文物。
清乾隆39年(西元1774年)的定界碑,於舊巴轆莊渡船頭發現,為佐證九如三山國王廟歷史的重要文物。
天公爐的外觀非常特別,是青斗石方形大香爐。
天公爐的外觀非常特別,是青斗石方形大香爐。
屋頂的精緻剪黏藝術,許多廟宇喜歡用龍來裝飾,象徵注雨以濟蒼生,有祈雨避邪壓制火災的作用。
屋頂的精緻剪黏藝術,許多廟宇喜歡用龍來裝飾,象徵注雨以濟蒼生,有祈雨避邪壓制火災的作用。
三川殿的門神為國寶級廟宇彩繪大師潘麗水(西元1914-1995年)所繪。
三川殿的門神為國寶級廟宇彩繪大師潘麗水(西元1914-1995年)所繪。
左側護龍入口,有「明堂光彩」的字樣與交趾陶點綴。
左側護龍入口,有「明堂光彩」的字樣與交趾陶點綴。
右側護龍入口,「靈池生花」的字樣,屋頂有延續三川殿的交趾陶點綴。
右側護龍入口,「靈池生花」的字樣,屋頂有延續三川殿的交趾陶點綴。
與後殿連結的八角門,亦是過水(大屋之間的小亭,做為穿廊之用)的一種形式。
與後殿連結的八角門,亦是過水(大屋之間的小亭,做為穿廊之用)的一種形式。

文獻資料

  • 1.九如三山國王廟(2004)。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40527000001
  • 2.薛琴(2009)。護龍。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摘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101
  • 3.九如鄉九塊厝三山國王廟左右護龍(2012)。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121120000001
  • 4.九如王爺奶轉後頭(2014)。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摘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 ew/folklore/20140912000006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