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麥寮鄉拱範宮現存之建築本體,保存臺灣1930年代日治時期多位重要泉州派、漳州派傳統工匠名家之作品(木作、木雕、彩繪、剪黏、畫作、石作等),並以三川與後殿為1組,拜殿與正殿為1組,形成「對場作」之拼場營建方式,具文化及藝術價值,表現時代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以及稀少性,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3、4、5款。
拱範宮之創建年代有康熙、乾隆,嘉慶等說法。《麥寮拱範宮沿革誌》記載拱範宮崇祀開山聖母之始,溯於清康熙24年(公元1685年),由湄洲純真老禪師,佩奉湄洲廟正六媽神像,自海豐港登陸到臺,恭祀於故海豐街。乾隆7年(公元1742年),遷於現址。嘉慶5年(公元1800年),擴大重建(清代志書《雲林採訪冊》指出麥寮拱範宮建於該年)。
道光7年(公元1827年),重修正殿,建後殿,富商楊長利獻地,建後殿,且建築費用,獨自樂捐。廟宇正殿由鹿港日茂行後裔林廷璋、林世賢叔姪兩位舉人及董事等負責勸募及分擔。這一次擴建,經費可謂完全由商人階層負擔,突顯了商人在此港口市鎮之地位與影響力。此次擴建董事中有鹿港大商號之郊商,反映其時海豐港與鹿港之間應有頻繁的商貿往來。
同治13年(公元1874年),提議重修,決議就貨物及穀豆之買賣出入抽取千分之一充當經費,一面募款,一面動工,但經費不足,餘彩繪油漆工事未竣工。
明治31年(公元1898年),洪水氾濫,沖潰左右護室。明治39年(公元1906年)重修,將五文昌神像移祀於左護室,舊文祠之磚石移入,右護室作為僧人禪房,並加高廟基3尺(約90公分),以避水患,明治41年(公元1908年)完工。
昭和5年(公元1930年),因水害蟲蟻侵蝕,倡議重建。全體董事計有57人,村里代表遍及麥寮鄉,及部分元長鄉、臺西鄉、東勢鄉、褒忠鄉、崙背鄉、土庫鎮。工程浩大、經費龐大,各地匠師紛紛前來應徵。大木作由泉州溪底派施作正殿、拜殿,漳州派施作三川殿、後殿,形成前後對場作。另外,木彫黃龜理、石彫蔣九仔、交趾燒陳天乞、姚自來、彩繪潘春源等皆為當時名匠。重建工程於昭和12年(公元1937年)竣工,拱範宮因此次重建工程成為集日治時期傳統廟宇精華匠藝作品於一身的重要典範。
民國47年(公元1958年)興築香客大樓,以供日漸增加的香客住宿;民國56年(公元1967年),重新施作屋頂剪粘泥塑。拱範宮現存之建築,保存臺灣1930年代多位傳統工匠名家之作品,並於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麥寮拱範宮、北港朝天宮、馬鳴山鎮安宮、臺西安西府,號稱雲林縣香火最旺、信徒最多的4大廟。
麥寮拱範宮建築格局,運用多重之院落組成,可以「三落七殿、一埕五院」稱之。自廟前廣場看拱範宮的正面,有如3座廟宇並列,中間的三川殿較高為主要的出入口,開3門以供出入正殿之用。三川殿的最左邊開龍門直通文昌殿,三川殿的最右邊開虎門直通神農殿,合稱「三川五門」或「龍虎門」。三川殿龍蝦斗栱,龍蝦寓意時來運轉、能屈能伸。麥寮位於嘉南平原,濱臨西部海岸線上,匠師選擇珍貴的海產施作於廟裡,展現創意及技巧,帶出拱範宮近臨海邊的地域特性。雕塑成群的龍蝦置於廟中,亦喻水族來朝之意。
拱範宮之建築本體保存臺灣1930年代多位傳統工匠名家之作品,為臺灣保存最完整之日治時期之對場廟宇,三川殿、拜殿、正殿、後殿為該廟宇裝飾精華之處。大木作由泉州溪底派王樹發(生卒年不詳)主持施作正殿、拜殿,漳州派陳應彬(1864-1944)之徒林火寅(生卒年不詳)執篙施作三川殿、後殿,為難得一見的「前後對場作」。為了師門名譽進行不計成本的君子之爭,拱範宮的大木結構因此綜合了昭和年間兩大匠派的匠藝精髓。在拱範宮正殿上方的八卦藻井,溪底派匠師留下了不同於他處風格的作品,當地傳說當年由匠師王火艾(生卒年不詳)負責八卦藻井的建築工事,另外溪底派名師「錦木司」王錦木(1909-1996)也曾參與當年拱範宮的工作。據說因為考慮麥寮位處濱海,常有季風吹襲,所以降低高度,以致中間未封明鏡,或因與漳州派對場關係,展現其技藝,而以中脊外露之形式表現此八卦藻井,突破溪底派原有風格而成為全臺絕無僅有的八卦藻井。
除此之外,拱範宮的交趾、剪黏,集合洪坤福派(1865-?)下五虎將之大成;拱範宮所發現的潘春源(1891-1972)彩畫,也將現存潘春源廟畫的時間點往前推移,可能是其唯一於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的廟畫作品;黃龜理(1903-1995)的作品,也被完整保存下來,是研究其早期作品的一大寶庫;三川殿上則可以看到石雕匠師蔣九(1899-1973)的花鳥柱與其孫蔣國振(1946-)所雕的龍柱,祖孫同在拱範宮中展現技藝,在地方上也傳為一時佳話。60年代的三川殿重簷玻璃剪黏,參與的匠師有大林蘇衛吉(松壽)和臺南啟壽,徐燕飛、李長卿負責木工事。
拱範宮重要的祭儀包含農曆正月初9及15日舉行盛大之繞境活動;3月初,聖母按五股轄區(主股、東北股、東南股、西北股和西南股,涵蓋麥寮、東勢、臺西、褒忠、崙背等5鄉)依序移駕巡幸,為重要祭典行程。
三川殿花鳥柱為蔣九的作品,龍柱為其孫蔣國振所雕,祖孫同在拱範宮展現技藝,在地方傳為一時佳話。
拱範宮正殿上方的八卦藻井,據說因考慮麥寮位處濱海,常有季風吹襲,所以降低高度,以致中間未封明鏡,或因與漳州派對場關係,而以中脊外露之形式表現,突破溪底派原有風格而成為全臺絕無僅有的八卦藻井。
拱範宮的開基媽祖為黑面六媽,其神像的雕造風格,近似泉州技法,慈眉善目,顯得莊嚴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