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孔子廟為民間仕紳募款所建,出自泉州名匠師王益順(1861-1931)之手,因此建築有別於臺灣其他清代官立孔廟,多以曲阜孔廟為樣板營造的北方建築樣式,而帶有明顯的閩南宮殿建築風格。
孔子廟有東西兩個入口,從黌門(東門)或泮宮(西門)進入後,須通過禮門與義路,才能抵達大成門,通道兩側則設有萬仞宮牆隔開。此設計象徵孔門之學無捷徑,需先從學校學習(黌為古時學校,泮宮為古代學宮),經過義禮,才可有所大成。
進入大成殿,則呈現左右對稱,但講求階序的空間結構,這充分反映出傳統中國的「禮」的場域概念。不同於其他宮廟的祭儀,孔廟講求講求左右對稱與平等,而沒有左尊右卑的現象,因此無論是四配(曾子、子思、顏回和孟子)、十二哲乃至於兩側東西廡祭祀的先儒先賢,乃講求數量與擺置的對稱與公平性。至於在釋奠典禮上,則以「左(東)先右(西)後」的現象,以左(東)邊為儀式的開始,右(西)邊為結束,呈現對稱性。
其次,大成殿的空間也呈現出層次性,由神龕到大成門之間存在著由神到人的層遞關係。神龕屬於神的區位,在祭儀上僅由獻官在此行香禮與獻禮,以及擺置各種祭品。大成殿則是祭儀之中,正獻官向神靈稟報參與人員與年代等事項的區位。中庭是祭祀人員站立就位,準備祭祀的區域。中庭外的大成門,則是祭儀空間與現實世界的分界。
最後,釋奠典禮講求整體的階序安排,此具體呈現在擺設、活動區位與儀式流程上。神位安排上,孔子最高,四配居次,十二哲再次,最後是先儒先賢。祭祀上,從正獻官、分獻官到禮生、樂生和佾生,也呈現出相對應的階序關係。
孔廟也使用許多裝飾上的象徵意涵。大成殿屋頂左右兩側設有1公尺多的通天柱,此為宋代朱熹任泉州知府的創舉,意指唯有孔門思想能通天意,此為後世孔廟建築採用;另外屋頂上有「梟鳥」裝飾,此鳥據說十分殘暴,會在羽翼豐滿時吞食母鳥,是為不孝和不祥的符號,但傳說孔子講道時,有梟鳥因受到感化而停佇在孔子前聽道,為孔門「有教無類」的象徵。各殿門屋頂上設有龍頭魚尾「鴟吻」,則為古代宮殿建築防火難的吉獸;楹柱和門窗上不留對聯或題字,則象徵孔門身教重於言教,不重文章的特性。
除了孔子廟本身的特性外,臺北孔子廟因為泉州匠師建造,具有濃厚的泉州閩南宮殿建築風格。其柱石皆使用泉州白石,並使用大量燒彩陶製作之人物、花鳥、魚獸,來裝飾建築,同時在屋頂、屋簷、屋樑、牆壁等佈以彩瓷與木雕裝飾,使建築充滿花樣。
臺北孔子廟因為泉州匠師建造,具有濃厚的泉州閩南宮殿建築風格,使用大量燒彩陶製作之人物、花鳥、魚獸,來裝飾建築。
孔廟講求講求左右對稱與平等,而沒有左尊右卑的現象,講求數量與擺置的對稱與公平性。
大成殿屋頂左右兩側設有1公尺多的通天柱,此為宋代朱熹任泉州知府的創舉,意指唯有孔門思想能通天意,此為後世孔廟建築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