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臺南報恩堂

臺南報恩堂
*
臺南報恩堂外型與民家類似,屬於傳統民居建築,相較於一般寺廟,報恩堂僅是1座樸素的木構建築,沒有那麼多的彩繪、雕塑等外在裝飾。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三十八巷四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咸豐11年(公元1861年)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20350,22.99248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發展源流

報恩堂坐落於現今臺南醫院附近,主祀觀世音菩薩,為齋教先天派的齋堂,即齋教信徒進行法會儀式的教所,也是聚會之所在。齋教主張不出家、不削髮、不著僧衣,過一般市井小民的生活,只須修身養性即可,在臺灣主要有龍華、金幢、先天等3派,其中先天派特色在於主張獨身主義,與其他支派可婚配嫁娶略有不同。初入門皈依齋教先天派者,必須先在佛前拈香祭告,擲筊抽規,驗試誠意,通過後再授以修行要訣。門徒的階級分為8等,初入教者稱為眾生,最高級者稱為師位。

先天派創立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至公元1722年),而傳入臺灣的時間較其他兩派別晚,可回溯至清咸豐11年(公元1861年),由林金祖(亦稱為林金元)指派黃昌成自福建傳入,另有同派李昌晋在嘉義以北傳教。同年,黃昌成於當時府治東安坊右營埔(現今臺南醫院處)興建報恩堂。報恩堂初創時僅為1座簡陋的草庵,並於清同治5年時(公元1866年)進行第1次整修。而後信眾漸增,也為了長遠打算,於光緒12年(公元1886年)集資改建為瓦石構造的齋堂。

日治時期明治29年(公元1896年)時,報恩堂被日本政府徵收並改建成臺南醫院,當時的堂主鄭良謨(生卒年不詳)與信眾便利用約3千日圓(亦有記載2千日圓)的補償費和信徒捐款,拆卸原建材、石木雕,將其遷移改建至未廣町一丁目貳番地,也就是忠義路現址。大正9年(公元1920年)時,報恩堂曾經改建,可惜日治末期時受到盟軍轟炸而受損,到光復後才修復。十數年前報恩堂完成古蹟修復工作,堂貌雖煥然一新,卻與另1間龍華派齋堂德化堂有些相似。重修過程中的儀式,也不再是純粹的先天派儀式,而由德化堂協助進行。因此,報恩堂先天教的傳統可說是已不復存在,只留下臺灣南部第1間先天派齋堂的歷史盛名。

主要特色

與佛教相比,齋教不強調脫離世俗生活,齋堂成立之初往往直接設於堂主住所處,以方便辦供(共辦佛事)與傳教,加上明清政府嚴令禁止齋教,齋堂需要具備隱匿的性質,因此常與一般民宅無太大差異。臺南報恩堂也不例外,其外型與民家類似,屬於傳統民居建築,而有「臺南最美好的傳統木造建築物」的美稱。相較於一般寺廟,報恩堂僅是1座樸素的木構建築,沒有那麼多的彩繪、雕塑等外在裝飾。此外,齋堂的經濟來源和社群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不似佛寺完全依賴廣大信眾捐款以及寺產孳息,而可以避開喧囂的城市;若脫離社群,齋堂經濟就無法維持。又為了方便各階層的信眾聚會,齋堂坐落的地點往往是城鎮或聚落居民集中的地方。報恩堂便是其中1例,除了清幽之外還具備交通便利的優點。

報恩堂建築整體座東朝西,空間格局分前堂、前過水廊、拜亭、正堂、後過水廊、後堂、後廂房,縱深有50幾公尺。正堂左側為功德堂,右側為進主廳;正堂拜亭的左廂為主持的起居室,後堂則是齋友的起居室。

報恩堂入口為形式簡潔,門內為前庭。第一進為前堂,第二進為正堂,供奉觀音佛祖與教祖。前堂的門柱,門檻及門楣皆以泉州白石所製,地面舖石亦鋪有泉州白石並交錯尺磚,前簷是以通樑出挑正拱,明間作穿斗式構架,採六柱五間式,柱頂以束木相牽,而不使用斗拱或雞舌作連接。報恩堂的正堂採敞堂形式,不裝門扇,堂前帶1座捲棚拜亭堂,內有精緻木雕、柱間有八卦月門,而柱邊花罩(樑枋下的面狀木雕)不只作工精細,還可以區別左右廳房,同時區分神龕的內外空間。透過疏密有致,樣式各不相同的花罩,正堂空間可以「區而不隔」,在不失流通性的同時主從分明。此外,神龕供有「觀音古佛」(古佛為先天派對神佛之尊稱),而長案正中間安置1盞燈火,代表先天派最高層次「無生老母」的「老母燈」,燈火終年不熄象徵性命長久。前方則安置與老母燈相應的淨水瓶,對先天教而言,兩者並存象徵「水火既濟」,都一樣神聖。另有安排「陰陽茶水」(左白開水、右茶水),都是先天派的遺風。還有善財與龍女、土地公以及土地婆。第三進為後堂,堂後有院,院後再設供出入的後門,並有牆環繞外圍。
堂內有精緻木雕與八卦月門,而柱邊花罩(樑枋下的面狀木雕)不只作工精細,還可以區別左右廳房,同時區分神龕的內外空間。
堂內有精緻木雕與八卦月門,而柱邊花罩(樑枋下的面狀木雕)不只作工精細,還可以區別左右廳房,同時區分神龕的內外空間。
正堂採敞堂形式,不裝門扇,神龕中供奉觀音佛祖與教祖。正堂為齋堂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整體建築的中心與焦點。
正堂採敞堂形式,不裝門扇,神龕中供奉觀音佛祖與教祖。正堂為齋堂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整體建築的中心與焦點。
報恩堂入口為形式簡潔,門內為前庭。第一進為前堂,前堂的門柱,門檻及門楣皆以泉州白石所製。
報恩堂入口為形式簡潔,門內為前庭。第一進為前堂,前堂的門柱,門檻及門楣皆以泉州白石所製。

文獻資料

  • 1.姚麗香(1996)。〈日據時期臺灣佛教與齋教關係之探討〉。《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 71-84)。
  • 2.張崑振(2003)。《臺灣的老齋堂》。新北:遠足文化。
  • 3.庭嘉(1978)。〈附錄:臺灣的齋教由來〉。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pp. 363-372)。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4.顏尚文、潘是輝、王俊昌(2009)。《嘉義縣志•卷九•宗教志》。嘉義:嘉義縣政府。
  • 5.林美容、張崑振(2000)。〈臺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 臺灣文獻51(3),203-235。
  • 6.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不著年代)。
  • 7.臺灣大百科全書。
  • 8.臺灣民間信仰。
  • 9.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影視支援中心。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