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賢堂是於清光緒5年(公元1879年),由黃昌泰、葉昌貞、古昌端(生卒年皆不詳)3人與其他信徒共同集資3百銀元購入3棟家屋建立的。擇賢堂是齋教的先天派的齋堂(齋教會眾的聚會所以及法事舉行場所),也是另1間齋堂報恩堂的分堂。
先天派創立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至公元1722年),而在清咸豐11年(公元1861年)時傳入臺灣。林金祖(亦稱為林金元)指派黃昌成於嘉義以南傳教、李昌晋在嘉義以北傳教,同年黃昌成即在現今臺南醫院處設立報恩堂。依據大部分的記載說明,因為報恩堂信眾信眾逐漸增多而不堪使用,於是清光緒5年(公元1879年)在葉昌貞、黃昌泰、古昌端3人的主導,以及眾齋友的幫助之下另外興建了擇賢堂。在葉昌貞擔任第1代堂主期間,擇賢堂初創而經濟困窘,信眾漸增後募資重建即為首要目標。第2代堂主黃昌泰精通漢藥,曾教導信眾親手製作膏藥及香燭並帶到外地販售,累積的資金不僅用於堂內開銷,盈餘尚能購得土地數塊,並在當時報恩堂堂主溫昌賢急需金錢時,給予借貸周轉,可見經濟情況已大為改善。第3代堂主古昌端,於昭和3年(公元1928年)發起重建,共募得9674元,完成重修並奠定今日擇賢堂的基礎。此次改建時的捐款人大多是美濃、屏東內埔、萬巒、麟洛、高樹、新埤一帶的客家人,這些人士大都在日大正14年至日昭和1年間(公元1925~1926年間)左右受度加入,且與堂主古昌端同為美濃和六堆附近的客家人。
在二戰之後不久,擇賢堂曾經在第4任堂主古昌新任內再次整修屋頂;民國40年(公元1951年)時古昌新辭世,同年由吳昌素發起重修堂宇,而民國52年(公元1963年)時又提議重新油漆擇賢堂。民國75年(公元1986年)左右,擇賢堂又決定將長年使用的老舊地磚,替換成今日所見的白色尺磚樣式。同時,亦變更了檐廊和拜亭的洗石子鋪面,和更換了護龍的地坪。而在民國93年(公元2004年)時又針對山門、拜亭、左、右護龍、簷廊、正殿加以修整,終成為今日的「擇賢堂」。
擇賢堂另一個特色是有「客家人廟」的別稱。據悉,民國50年(公元1961年)之前,擇賢堂的信徒大多是六堆客家人士,禮佛儀式多遵循客家規則,也常在儀式時穿著美濃客家藍衫,又許多旅經臺南的六堆客家人士會在此寄宿、寄食,因而也有人稱擇賢堂為「客家人廟」。
擇賢堂位於市中心繁華街區巷弄中,以牆院圍起。構造上,與其他齋堂磚木合造的混合式構造不同,擇賢堂是15架楹承重牆式的建築形式:明間和次間的構造體皆採以牆身來支撐屋頂的承重牆方式,並且在中開1個圓形洞門,連通正殿與左右二側殿。而其兩側護龍外觀與民宅無異,立面為二開間形式,主要入口由外側開間進入。除了入口處的小木作隔扇門較為繁複之外,整體造型簡單且樸素,實如一般民家。
從外觀來看,擇賢堂與家屋相差不大,屋脊和一般民宅相似,一樣鋪上紅瓦。與佛、道教寺廟相較,齋堂往往顯得相當樸素,這不僅是因為明清時期嚴令禁止齋教,齋堂需要隱匿於民宅之中,同時也因為齋教不強調脫離世俗生活,往往直接設於堂主住處以方便共辦佛事與傳教。
在空間格局方面,擇賢堂與傳統的三合院民宅極為相似,為一正身加上兩側護龍的形式。此外,正殿的左後方是可提供住宿的2層樓現代建築,再加上右後方另1個獨立使用的三合院民宅,就組成了擇賢堂。結構細節方面,擇賢堂前迎賓的第1道門,也就是山門,是由硬山屋頂與山牆(突出的裝飾性牆面)構成,硬山屋頂指屋頂前後有兩斜坡,側面直接與山牆密接的一種建屋方式。山門上方還有書寫著「擇賢堂」三字的匾額,而兩旁是比人略高的圍牆。此外,擇賢堂最外為一懸山式(桁樑自山牆上伸出,而屋簷直接覆蓋在山牆上)建築形式,馬脊墀頭(屋簷和牆身連接處的裝飾),屋脊小脊收頭(山牆兩側裝飾性柱子頂端的形式稱為「收頭」);而中開大門,門上有「擇處祇園,賢名覺路」1聯。另,擇賢堂為紅瓦頂、中脊上有花鳥的剪黏裝飾。另外,在建築構件中比較特別的是:雕琢精緻和造型炯炯有神的鰲魚雀替(置於樑與柱交點下方 L型角落處,具穩定兼裝飾作用的單元構件),還有二通(棟架上前後橫向連通的樑材,由上而下數來的第2根)下方的雀替。
而從內部空間來看,正堂為齋堂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整體建築的中心與焦點。不論其他部分型制如何,正堂的空間配置都是固定的。擇賢堂的正堂不算寬大,有四柱式的捲棚拜亭,做為堂內與堂外的空間延續。主要的供佛空間則是由兩邊的護龍以及中間的正堂組成,加上一般廟宇中常見的拜亭便組成了標準三合院格局。正堂左右次間同為「七祖廳」,同時本殿再區分前後:牌樓面前方為信眾活動的空間,後方則是供奉神佛的神龕。
擇賢堂主祀觀世音菩薩,供奉在神龕中間;若依照先天派的作法,長案正中間應當安置1盞「老母燈」,代表先天派最高層次「無生老母」,且燈火終年不熄,意味著性命長久。同時前方安置與老母燈相應的淨水瓶,2者並存象徵「水火既濟」。不過因為齋教空門化(佛教化),今日已經無法得見。此外,擇賢堂中的木匾、匾額、供桌,以及內部雕刻彩繪的作品,製作年代多為昭和年間。
擇賢堂主祀觀世音菩薩,供奉在神龕中間。擇賢堂中的木匾、匾額、供桌,以及內部雕刻彩繪的作品,製作年代多為昭和年間。
擇賢堂的正堂前有四柱式的捲棚拜亭,做為堂內與堂外的空間延續,構架間雕琢精緻且有造型炯炯有神的鰲魚雀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