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

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
*
東山吉貝耍夜祭「牽曲」儀式由舞者手交叉圍成圈,配合簡單進退的舞步邊唱邊跳,除了感念過往的保佑,也祈求祖先持續庇蔭。
資產類別: 民俗-重要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臺南市東山區
公告日期: 公元2013年10月04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44428,23.27833
指定/登錄機關: 文化部
公告文號: 文資局傳字第10220115721號
資產保存者: 重要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吉貝耍夜祭保留西拉雅族傳統的信仰特色、以及儀式蘊含的文化意涵,傳承對祖靈「阿立母」的崇敬與西拉雅文化的延續發揚。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2.夜祭儀式以「獻豬還願」和「牽曲敬神」為主要內容,祭儀保留完整,展現其稀有性與獨特樣貌。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3.與漢人長期接觸下,仍能保有傳統夜祭形式,顯見西拉雅族推動文化傳承的高度認同感與凝聚力。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發展源流

「吉貝耍」是東河村的古地名,隸屬於今臺南市東山區,位於枕頭山脈西側的平原上。吉貝耍居民多為平埔西拉雅族蕭壟社群的後裔,「吉貝耍」在平埔語為「斑芝花」(亦即木棉花)的意思,亦有說是平埔語「好地方」的意思。根據學者研究,吉貝耍地原屬於平埔洪雅族哆囉嘓社地盤,乾隆中葉西拉雅族蕭壟社民因漢人移墾的壓力,部份社民於是往內陸尋找新社地,經過龜重溪後於吉貝耍登陸,漸佔領洪雅族人地盤,日後卻成為蕭壟社群中最大支社,且成為目前蕭壟社群中保有最完整平埔信仰文化的部落,反而是原社群所在地的佳里地區,其平埔西拉雅的文化漸漸式微。

「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乃是吉貝耍西拉雅族人的傳統信仰習俗,吉貝耍夜祭可以分為「夜祭正典」與「孝海祭」這兩個部份,前者主要為祭祀吉貝耍聚落的守護神「阿立母」,後者則主要是祭祀渡海來臺祖先與「海祖」。

「阿立母」是吉貝耍族人祖靈信仰中的主要神祇,一般認為「阿立母」泛指聚落居民先人的化身,並非指特定家系的祖先,阿立母是聚落居民共同祭祀的祖靈,亦是整個聚落的守護神。在吉貝耍族人的傳統觀念中,阿立母的法力高強,能使聚落居民消災解厄、趨吉避凶。吉貝耍族人為了感謝阿立母的庇佑,每當秋季農作收成後,族人都會準備許多祭品,聚集在阿立母身處的公廨(閩南語音ㄍㄞˇ,類似漢人的廟)之前,手牽著手,舞蹈歌唱酬神,感謝阿立母一年來的庇佑,後來固定於農曆9月4日夜間舉行阿立母的祭祀儀式,隔日舉辦「孝海祭」。

關於「孝海祭」的由來,主要有2種說法:其一是說吉貝耍祖先來自於海外,當初渡海來臺時,有許多先民死於海上,所以祖先經過「倒風內海」(清代臺南西部潟湖之一,乾隆後日漸淤塞成內陸)登陸,於蕭壠建立部落(今臺南市佳里區)後,為緬懷當初渡海來臺祖先,每年社民會至倒風內海海邊「乞水」,並祭拜祖靈以示不忘本。後來部分社民因番屯政策東遷至哆囉嘓社地(今臺南市東山區境內)龜重溪畔建立吉貝耍支社,每年農曆9月5日無法再回到海邊祭祖,於是在大公廨附近的農田,面向西南方大海的方向,遙拜祖靈;另一說法為當初祖先渡海來臺,受當地1位漁民「阿海」接濟,引導祖先從倒風內海到蕭壠登陸,後來阿海在某年的農曆9月5日於魚塭遭雷殛身亡,蕭壠社民感念其恩情,在番仔塭(今七股區大埕里)建小廟紀念他,尊稱他為「海祖」,族人搬遷至吉貝耍後,依然懷念海祖恩惠,特地在海祖仙逝日子面向大海方向祭拜他,於是發展岀現今的「孝海」祭典。

主要特色

吉貝耍夜祭從農曆9月4日夜晚開始舉行,大約凌晨3至4時結束,儀式過程大致可以分為:(1)敬酒請神,(2)點獻豬,(3)謝還願,(4)過火,(5)覆布禮,(6)翻豬禮,(7)牽曲。接著,農曆9月5日下午2時會開始舉行孝海祭,儀式過程大致為:(1)三向禮,(2)牽曲,(3)點飯菜,(4)換青祈福,(5)採青走向。

在農曆9月4日夜晚,吉貝耍族人便會將屠宰好的豬隻載至阿立母所在的公廨前將祭品擺放好,豬隻置於竹架上,內臟置於旁,豬頭朝向公廨,前放5杯小酒杯,另外擺放1個插著1串檳榔及數支澤蘭的酒甕,旁放茅草1束、7尺2白布1條,還有盤子放糯米飯、粄、鐵釘、硬幣、綠豆、穀粒、碎犛片等祭品。豬隻擺放完畢,由祭司進行「敬酒禮」並「請神」,呼請阿立母降臨接受獻禮祭拜。請神完畢,祭司點燃茅草以火拂拍豬體,以示「過火」淨豬,過火完畢後再一一噴酒表示消毒。過火結束後,祭司便會將置於獻豬旁的白布攤開覆蓋於豬體上。接著,祭司倒米酒於酒杯中,且隔一段時間便斟酒1次,前後共5次,至此代表已將豬隻獻給了阿立祖。接著祭司拿起以檳榔切半作為占卜用的「筶」(或稱「筊杯」,1種尋求神靈指示的占卜工具),來「擲筊請示」諸神是否點收完獻豬。禮成後,祭司以刀背敲打豬頭兩下,並掀開白布翻仰豬身,進行「翻豬禮」,然後祭司以刀象徵性劃一下豬口、耳、身體,表示諸神點收完畢。等獻豬禮結束後,獻豬被抬出廨埕,廨埕淨空出來進行「牽曲」。「牽曲」是1種舞者手交叉圍成圈,配合簡單進退的舞步,邊唱邊跳的儀式歌謠,其意義主要在於懷念祖先對子孫的庇佑,希望祖先不要遺忘子孫,繼續庇蔭子孫。至此,夜祭儀式中阿立母的祭祀算是告一段落,接下來便是孝海祭儀式的舉行。

在農曆9月5日的下午2時左右,吉貝耍族人陸續擔著飯菜到公廨西南方農路上,一字排開,排列在農路兩旁,以最好的祭品來祭祀祖先與海祖。首先,祭司會帶領族人來到祭壇前舉行「三向禮」,「三向」是平埔族人拜阿立母的特有儀式稱呼,主要指「檳榔」、「米酒」和「粽子」,這些都是阿立母愛吃的食物,但相傳阿立母的牙齒並不好,因此必須把檳榔咬碎後才能祭拜。三向禮結束後,祭司拿起法器口含米酒噴向空中,呼請祖先、海祖來看「海戲」,並且接受子民們的祭品。接著,族人們便會圍繞著祭壇開始「牽曲」,吟唱出肅穆悲涼的歌聲,表達對祖靈眷顧的感恩。牽曲的同時,祭司會兩度檢視村民祭品,第1次「點飯菜」是檢視祖先與海祖是否歡喜點收子民心意,第2次拔去甘蔗葉「換青祈福」則代表祖先與海祖已經接受子孫的祭品。等到牽曲結束後,牽曲的族人便會進行「採青走向」,由東向西奔去,採取1片青草後再跑回祭壇,以示不忘來自西南方的先祖,有代代綿延的意思,至此孝海祭算是告一段落,整個吉貝耍夜祭也算是正式落幕。吉貝耍的「孝海祭」在平埔西拉族的夜祭中,算是相當獨特的「祭海」儀式,不但突顯了吉貝耍祖先曾經渡「倒風內海」的歷史記憶,也隱藏著吉貝耍族人對祖先的緬懷、感念。
三向禮結束後,祭司拿起法器口含米酒噴向空中,呼請祖先、海祖來看「海戲」,並且接受子民們的祭品。接著,族人們便會圍繞著祭壇開始「牽曲」,吟唱出肅穆悲涼的歌聲,表達對祖靈眷顧的感恩。
三向禮結束後,祭司拿起法器口含米酒噴向空中,呼請祖先、海祖來看「海戲」,並且接受子民們的祭品。接著,族人們便會圍繞著祭壇開始「牽曲」,吟唱出肅穆悲涼的歌聲,表達對祖靈眷顧的感恩。
在農曆9月4日夜晚,吉貝耍族人便會將屠宰好的豬隻載至阿立母所在的公廨前將祭品擺放好,豬隻置於竹架上,內臟置於旁,豬頭朝向公廨。
在農曆9月4日夜晚,吉貝耍族人便會將屠宰好的豬隻載至阿立母所在的公廨前將祭品擺放好,豬隻置於竹架上,內臟置於旁,豬頭朝向公廨。
農曆9月5日的下午2時左右,祭司會帶領族人來到祭壇前舉行「三向禮」,「三向」是平埔族人拜阿立母的特有儀式稱呼,主要指「檳榔」、「米酒」和「粽子」。
農曆9月5日的下午2時左右,祭司會帶領族人來到祭壇前舉行「三向禮」,「三向」是平埔族人拜阿立母的特有儀式稱呼,主要指「檳榔」、「米酒」和「粽子」。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不著年代)〈文化資產個案導覽:東山吉貝耍夜祭〉。
  • 2.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不著年代)〈平埔文化專題〉。「吉貝耍」。
  • 3.張彥凱(2011)。〈吉貝耍夜祭中「牽曲」的文化意義〉。臺灣音樂研究12:1-28。臺北:臺灣民族音樂學會。
  • 4.張瑋蓁(2011)。《東山鄉吉貝耍聚落居民的生活方式》。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 5.王彥龍(2009)。《生命的永續連結─吉貝耍聚落的神聖空間》。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