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五妃廟

五妃廟
*
五妃廟座西南朝東北,是1座「單進兩護龍式」建築,即進正殿前有拜亭,而兩側另建有房間的建築,造型簡潔,色彩十分端重。
資產類別: 古蹟-國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五妃街201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3年12月28日
創建/起源年代: 明永曆年間(公元1646-1683年)
攝影者: 藍星球資訊
經 緯 度: 120.20502,22.98256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72臺內民字第202455號
資產保存者: 國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第27條評定之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發展源流

五妃廟原稱「五烈墓」、「寧靖王從死五妃墓」,位於今臺南市中西區。五妃是指追隨明寧靖王朱術桂(1617-1683)殉死的5位妃妾:姬妾袁氏、王氏,和媵妾秀姑、梅姐、荷姐。寧靖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5子的後代,南明最後1位稱帝的永曆帝被清政府殺死之後,永曆17年(公元1662年),鄭成功(1624-1662)之子鄭經(1642-1681)迎接最後的明皇室後裔寧靖王來臺灣,在承天府府署旁建寧靖王府(今大天后宮)。寧靖王雖然為明王室之尊,又居監軍,但個性謹慎持重,怕鋒芒太過,生活簡樸,自請往府城南方的萬年州竹滬莊(今高雄市路竹區)一帶開墾自力更生墾拓田園。元配羅氏過世之後,更深居簡出。

明永曆37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靖海候施琅(1621-1696)攻打臺灣,6月清軍攻下澎湖,即將大舉攻往臺灣。當時寧靖王得知鄭克塽(1670-1707)準備向清軍議和投降,寧靖王以為義不可辱,為了避免受俘虜後在敵人手中遭羞辱,決心一死殉國。寧靖王向長年伴隨身邊的五位姬妾話別並告知她們可以離去,但5位姬妾卻決意尋死,她們先於寧靖王自縊,寧靖王親為這五妃辦理後事,安葬她們在府城南邊的魁斗山的後面。將王印信交給鄭克塽,拜辭天地祖宗,與前來送別的故舊道別,並特意燒毀田契,將萬年州數十甲的田地送給佃農們之後,在王府大堂留下辭世絕命詩「艱辛避海外,總為幾莖髮;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懸樑而死(《臺灣府志‧卷十二》有云:「妾媵五棺,埋於魁斗山」)。2位侍從也殉死於一旁。10日後,人們將寧靖王遺體運至萬年州與元配羅氏合葬於棚仔林(於今高雄市湖內區)。

五妃墓址原稱為魁斗山,因為魁桂音近,所以許多詩人墨客皆 取諧音而稱為桂子山,且因過去附近到處是一片荒蕪,羊腸小徑,蔓草雜生,罕有人跡,因此也被人依另諧音稱為鬼仔山。原來魁斗山上的五妃墓只是簡單的塚,不特別立建物或植栽,入清數十年後才有墓碑。廟為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巡臺御史六十七(生卒年不詳)與范咸(生卒年不詳)兩人,命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方邦基(?-1750)整地,並在墓塚前面起建廟宇祭祀,同時在旁修建義靈君祠祭拜隨寧靜王而死的2位侍從,故此地後來稱為「五妃廟」。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刊行,臺灣知府余文儀(?-1782)之主修之《續修臺灣府志‧卷十九‧雜記》提到五妃墓「在仁和里。前明寧靖王妃妾,詳〈寧靖傳〉。墓前有碑曰『寧靖王從死五妃墓』。乾隆11年,兩巡院命司馬方邦基重修,且立碑於南門外,曰『五妃墓道』)

日治時於昭和2年(公元1927年)大幅整修,現今所見的樣貌、規模大致為此次整修後的結果。當時的臺南州知事喜多孝治(1878-1934)手撰「五妃之碑」、「弔五妃墓」詩及跋這座石碑現在仍保存於廟旁。民國87年(公元1998年)再度修建。

主要特色

五妃廟座西南朝東北,是1座「單進兩護龍式」建築,即進正殿前有拜亭,而兩側另建有房間的建築,造型簡潔,色彩十分端重。 布局上一大特色是因其本為墳墓,後建廟宇,所以是「墓廟合一」形式的陰廟。墓塚之前即為廟宇,兩者緊密相連,而「寧靖王從死五妃墓」就在直接鑲刻於廟內神像背後的牆面上,作為墓碑。正殿屋下橫於上的木楹有8根,與一般廟宇使用奇數楹架不同,乃遵守「陽廟以奇數,陰廟以偶數」的漢人民間習俗。

正殿為單開間,供奉五妃神像,用硬山式的燕尾翹脊屋頂。正殿前立四柱歇山馬背式屋頂的拜亭,安彩繪門神的門扇4樘,做為廟的總出入口。五妃因為后妃神格而得配享隨侍太監與宮女,故門神彩繪別具風格,太監平捧牡丹表示獻花富貴、鼎爐表示獻香與薪傳。門的左右,紅色的院牆連接著五百兩護龍的山牆面,與三弧形的馬背屋脊構成高低起伏的外觀。其他同樣單一主殿廟宇建築,廟門開設在正殿;而五妃廟雖僅有單殿,但卻附有拜亭,廟門又在拜亭屋簷下偏內側,使廟門兩旁的牆壁微微傾斜如「八」字。為一大特色。五妃廟歷史已超過300年,園區內許多參天古木及蕭瑟青竹,散發出淡淡的思古幽情,分外令人流連忘返。

五妃廟一特別之處在於不同於漢人傳統的陰陽廟宇區分。一般供奉鬼魂的祠廟概稱為「陰廟」,因其相較一般廟宇所奉祀的神明而言,並沒有經過正式封神、也不是道教天仙,由來大多是無人奉祀的無緣鬼魂,人們憐憫其無人奉祀,因此建祠祭拜,使之有所依歸。五妃廟在大分類上原應屬陰廟。但五妃也不屬未嫁姑娘,不是陰廟中「姑娘廟」類型;不是未知身分的亡者,亦非「大眾廟」類型,更特殊的是由官方起建廟宇來奉祀,且園地又甚寬廣,綠茵處處空氣舒暢。整體觀之,難落入民間陰廟範疇。

五妃的事蹟淒美,壯烈貞節的德性又為傳統所歌頌,故歷來感動許多文人墨客發為詠嘆。在文學史上亦相當重要。今傳最早的詩作即出自於清朝倡議建廟的巡臺御史六十七與范咸,憑弔五妃壯烈的事蹟的詩作石碑今存於臺南市的南門碑林。日後諸多文人如丘逢甲、連橫、梁啟超等人皆曾深受感動做詩文弔唁。
五妃因為后妃神格而得配享隨侍太監與宮女,故門神彩繪別具風格,太監平捧牡丹表示獻花富貴、鼎爐表示獻香與薪傳。
五妃因為后妃神格而得配享隨侍太監與宮女,故門神彩繪別具風格,太監平捧牡丹表示獻花富貴、鼎爐表示獻香與薪傳。
單開問的正殿內,供奉著五妃神像,後方即為「寧靖王從死五妃墓」墓碑。
單開問的正殿內,供奉著五妃神像,後方即為「寧靖王從死五妃墓」墓碑。
五妃墓塚與廟宇兩者緊密相連,而墓碑「寧靖王從死五妃墓」就鑲刻於廟內神像背後牆面。
五妃墓塚與廟宇兩者緊密相連,而墓碑「寧靖王從死五妃墓」就鑲刻於廟內神像背後牆面。

文獻資料

  • 1.王禮主修,陳文達、林中桂、李欽文、張士箱編纂;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2005)。《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
  • 2.國家文化總會(2010)。《走讀臺灣:臺南市 1》。臺北:教育部。
  • 3.黃靜宜、王明雪主編(2003)。《臺南歷史深度旅遊(上)》。臺北:遠流。
  • 4.楊仁江(1998)。《五妃廟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5.王浩一(2008)。《在廟口說書》。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 6.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臺北:遠流。
  • 7.臺灣史料集成編集委員會編(2005)。《清代臺灣方誌彙刊》,原高拱乾著《臺灣府志,明寧靖王傳》。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