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
中壢聖蹟亭初建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於日治昭和期間因毀損而重建,現存風貌即此時所留下。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延平路新街國小旁 (聖蹟亭原公告座落土地有誤(只有589-2),實際座落範圍應有6筆地號,同意補行另5筆(584、589、592、584-2
公告日期: 公元2014年07月04日
創建/起源年代: 初建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
攝影者: 陳子瑜
經 緯 度: 121.22865,24.96274
指定/登錄機關: 桃園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1030158032號
資產保存者: 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具歷史文化價值、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東伯公原位於中壢城之東門旁,日治時期被遷移至此,與遷移至此的聖蹟亭相鄰,互為增色,具客家文化特色。此處伯公信仰和中壢發展有關,擴大聖蹟亭歷史建築範圍,合併東伯公登錄本歷史建築。

發展源流

清康熙22年(公元1683年),施琅(1621-1696)率軍平定臺灣,開啟清領臺灣200餘年歷史。清領初期桃園中壢仍是荒漠之地,舊時稱為澗子壢,因為境內有老街溪、新街溪縱貫切割成兩個凹下的澗谷,因得此名。其後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清政府在淡水、新竹兩地設縣,澗仔壢由於位處2縣中心,因而更名為中壢,沿用至今。

清領時期最初來臺開墾者為泉州人,泉州墾民因原鄉靠海,故而多數選擇在海邊港埠定居;次者為漳州人,漳州世代務農,多數選擇在平原地區墾拓;最後為客藉墾民,其雖亦以耕種為生,但因來臺時間較晚,多數平原地已被漳州人占據,再加上原鄉是山鄉,擅長河階地、丘陵地、山地的農耕技能,因而選擇丘陵地開墾,造就了現今客藉族群主要分布區域的緣由。

追朔東伯公的信仰,可以瞭解到中壢客藉墾民的開墾,將原鄉信仰帶入,在建造的城門邊旁供奉土地神東伯公,也就民間流傳的土地公信仰,從東伯公的稱謂,就可以了解這是臺灣客籍人士土地公信仰的特別稱呼,也從東伯公供奉的原始地理位置,可以知道舊時中壢開發的相關地理區域。

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始有大量墾民入墾澗子壢一帶,首先於老街溪的東岸開拓,也是澗子壢最早發展成街區的地方。中壢聖蹟亭初建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聖蹟亭旁有1座祭祀東伯公的小廟宇,原本位於中壢城之東門旁,現今已拆除。日治時期廟宇被遷移至今日所在位置與聖蹟亭相鄰,聖蹟亭本身也於日治昭和期間因毀損而重建,現存風貌即此時所留下。

今日聖蹟亭位於中壢新街陸橋旁,因周邊道路環伺又有陸橋遮擋,致使聖蹟亭及東伯公被民眾漠視,桃園市政府有感習字風俗與文化信仰需妥善保存,讓後世子孫可以瞭解到早期客籍人士的惜字精神、開拓時的宗教信仰,於民國104年(公元2015年)由市政府撥款規劃,重現聖蹟亭文化風采,拆除天橋改善周圍環境,將城市發展史與移民史推廣給民眾所知,讓此文化資產重新得到重視,讓文化深入地方融入民眾生活空間。

主要特色

中壢聖蹟亭今日的形貌是日治時期所奠定下來的,因此融合了中西建築的風格。亭高約3公尺,結構分為3層,立面以洗石子砌成,有大正時期流行的巴洛克雕飾,底座為八角形,中層為四邊形,上層為六邊形,正面浮刻「聖蹟」二字。最上方的亭簷則是中式飛檐。這是全臺現存的惜字亭中,少數具有西洋建築風味的,表現出日治時代初期的建築特色。

中壢聖蹟亭亭身共3層,各有其意義。底層為八邊形呈現8面,象徵伏羲八卦中的八卦;中層為四邊形象徵四象;爐口位於正面呈橢圓形,上下各有蝙蝠的雕刻,象徵賜福、祈福的意義;頂層為六邊形,象徵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之氣,自然界中氣候變化的6種現象;頂層正面雕有聖蹟2字,亭頂為花草裝飾雕刻的球體,有別於其他聖蹟亭雕刻葫蘆,相當特殊。因現存聖蹟亭為昭和時期所留下,整體建築雖延續舊有傳統,但建築風格上融入當時盛行的西方巴洛克式樣,致使其成為1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聖蹟亭,與全臺各地清領時期所建聖蹟亭風貌迥異,相當具有特色。

客籍人士在原鄉以耕讀傳家,也就是晴時忙於耕種,雨時勤於讀書,客家人敬重文明,重要的表徵就是敬惜字紙的舊習。在傳統客家人心目中,造字不易,文字是聖神的化身,來臺時依舊維持傳統,開墾桃園澗子壢地區時,在主要的聚落邊緣建造聖蹟亭,表彰惜字風俗,這樣建造於聚落邊緣的聖蹟亭,在桃園龍潭、屏東佳冬等地也都看得到,說明了客家惜字文化,隨墾民進入臺灣各地。舊時寫有文字的字紙,不可以隨意丟棄,必須統一集中至聖蹟亭焚燒,所留下灰燼稱為字灰,字灰是不能隨意傾倒的。古禮中會於農曆3月28日,制字先師倉頡聖誕時,舉辦送字紙灰儀式,透過莊嚴的儀式,將字灰送至河川留下大海,象徵文字回歸天庭,藉此表彰對文字的珍惜與敬意,只可惜隨著時代變遷與科技的進步,習字的風俗漸漸不被重視,如今中壢聖蹟亭已停止了送字灰的儀式,但是聖蹟亭建築本體仍呈載了中壢客籍墾民的歷史文化脈絡,因此與東伯公信仰一同列為地方的文化資產加以保存。
中壢聖蹟亭底層為八邊形呈現八面,象徵伏羲八卦中的八卦;中層為四邊形象徵四象,象徵賜福、祈福的意義;頂層為六邊形,象徵六氣。
中壢聖蹟亭底層為八邊形呈現八面,象徵伏羲八卦中的八卦;中層為四邊形象徵四象,象徵賜福、祈福的意義;頂層為六邊形,象徵六氣。
中壢聖蹟亭為昭和時期所留下,建築風格上融入當時盛行的西方巴洛克式樣建築工法,成為了1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聖蹟亭
中壢聖蹟亭為昭和時期所留下,建築風格上融入當時盛行的西方巴洛克式樣建築工法,成為了1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聖蹟亭
東伯公原位於中壢城之東門旁,日治時期被遷移至新街國小旁,與遷移至此的聖蹟亭相鄰。今日東伯公小廟已拆除。
東伯公原位於中壢城之東門旁,日治時期被遷移至新街國小旁,與遷移至此的聖蹟亭相鄰。今日東伯公小廟已拆除。

文獻資料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