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海印寺大雄寶殿

海印寺大雄寶殿
*
海印寺現為金門地區的佛教聖地,內供奉近上百年歷史的觀世音佛像及十八羅漢。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寺廟
所在地址: 金門縣金湖鎮太武山頂峰(梅園)後方
公告日期: 公元2009年06月03日
創建/起源年代: 光復以後
攝影者: 趙守彥、尋秘金門
經 緯 度: 118.41731,24.46429
指定/登錄機關: 金門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80037123號
資產保存者: 金門縣佛教弘法基金會

指定/登錄理由

因海印寺目前為縣定古蹟,考量週遭環境與地景的協調,建議列入歷史建築或與海印寺同劃定為縣定古蹟範圍內。

發展源流

海印寺又稱太武巖寺,建於宋度宗咸淳年間(公元1265至1274年),當時主祀通遠仙翁。通遠仙翁原為泉州永春樂山一帶的信仰,又稱白鬚公、通遠王或樂山王。關於通遠仙翁的生事及姓名今已不可考,或說是唐高宗時來永春避難的四川進士李元溥(生卒年不詳),或說是北宋初年人士,隱居於永春樂山,因其外型又被稱為白鬚公,他常常頭戴花草,攜帶葫蘆在村市之間邊走邊唱著:「好酒喫三杯,好花插一支,思量古今是,安樂是便宜」。而後相傳羽化成仙,被奉為山神。至北宋嘉祐3年(公元1060年)時逢大旱,郡守蔡忠惠(1012-1067)為泉州守時,因為向通遠仙翁祈雨有驗,而請封為善利王,並加封廣福顯濟,而後因屢次祈雨均靈驗而不斷加封。北宋末年,通遠仙翁已由原樂山地區的山神轉變成能穿說於驚滔駭浪之中,保佑漁船平安的海神,又至南宋淳祐年間後,泉州多處村落均開始立廟祭祀通遠仙翁,此時原屬於永春地區的地方信仰開始普及於泉州各個地區。

金門太武山之所以建祠奉祀通遠仙翁,除了泉州地緣信仰關係的影響外,今相傳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有神蹟玉笏從天而降,居民遂開始興建寺廟,奉祀當時泉屬各邑普遍信仰的通遠仙翁。根據《同安縣誌》。記載,在宋朝咸淳年間,即有居民面祠堂祭拜,祠西有倒影塔,每到夜晚其燈火就能為漁民指引方向,祈求風雨也特別地靈驗。而後至萬曆年間,同安縣有賊犯越獄而逃,知縣金枝作夢時,夢到自己登太武山遇到神民顯靈指示賊犯藏身之處;知縣醒後遂渡海至金門祈求禱告,而後按照夢諭果真順利抓到犯人,因此捐助金錢於明萬曆8年(公元1580年)修建寺廟,又於萬曆28年(公元1600年)2度重修,呈現今規模。

其後由於祠宇中的廟眾,於夜間見到觀音菩薩現身於其間,乃改奉祀觀音佛像,海印寺也就變成1座主祀佛像的佛寺,根據寺方所撰的《海印寺源考》,最晚在永曆15年(公元1661年)的重修時,海印寺便已成為一佛寺,並更名為今之「海印寺」。

主要特色

海印寺現為金門地區的佛教聖地,內供奉近上百年歷史的觀世音佛像及十八羅漢,平日遊客登山參訪禮佛,一方面強身,一方面遊歷名勝古蹟。海印寺原始佈局與現況大致相同,建築群配合山谷地形興建,由前向後依序為鼓樓、方池、拜亭、大殿、後殿、側室與石室,占地雖小卻十分工整。由於海印寺在八二三炮戰時嚴重毀損,現今所見的建物主要為民國49年(公元1960年)後修建而成,因此除了部分臺基、柱體、牆體仍保留石材和木材外,多數構件已採用鋼筋混泥土建造。

鐘鼓樓分別為「龍樓」與「鳳閣」,乃於民國78年(公元1969年)所新建,平面近方形,採單檐歇山頂(歇山頂即為歇山式屋頂,此類型屋頂共有9條屋脊,分別是正脊、4條垂脊和4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有折角,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位於拜殿之前的方池,稱「醮月池」,呈長方形,四周石欄圍繞,水質清淨。而大殿與拜亭相連,可歸類為「殿前帶軒」的形式。拜殿的棟架使用「六架捲棚」,屋頂則採歇山單檐,不作燕尾脊,出八字規,不做吊桶,整體形勢簡潔。

正殿供奉觀世音,建築為面寬3開間,進深4間的形制。屋頂為坡度平緩的兩坡硬山頂(硬山頂即為硬山式屋頂,由1條正脊和4條垂脊組成。和懸山頂不同,硬山頂最大的特色就是兩側山牆將檁頭全部包封住,使得屋檐不出山牆,故名硬山。硬山頂擅防風,因此沿海或如金門等海島地區多使用硬山頂)。正殿後牆則是左右雙門,可達後殿大雄寶殿及古石室。

後殿大雄寶殿平面近方形,面寬3間,殿內只有2根後金柱,前面闢1門,與古制大雄寶殿先去甚遠。屋頂為歇山式,但前後屋坡又加1圈單坡頂屋面,看起來類似斷折,外型則像重簷。牆體則皆為石條砌成,外觀樸實。而後山的「古石室」,它利用巨岩之石洞略加修整而成,形制頗奇特。

海印寺最著名的安心石,位於大雄寶殿下方,相傳以左手摸心,右手摸石,默念3聲「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可以平靜心靈。
海印寺最著名的安心石,位於大雄寶殿下方,相傳以左手摸心,右手摸石,默念3聲「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可以平靜心靈。
海印寺最著名的安心石,位於大雄寶殿下方,相傳以左手摸心,右手摸石,默念3聲「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可以平靜心靈。
鐘鼓樓分別為「龍樓」與「鳳閣」,乃於民國58年(公元1969年)所新建,平面近方形,採單檐歇山頂。
鐘鼓樓分別為「龍樓」與「鳳閣」,乃於民國58年(公元1969年)所新建,平面近方形,採單檐歇山頂。
現今所見的建物主要為民國49年(公元1960年)後修建而成,因此除了部分臺基、柱體、牆體仍保留石材和木材外,多數構件已採用鋼筋混泥土建造。
現今所見的建物主要為民國49年(公元1960年)後修建而成,因此除了部分臺基、柱體、牆體仍保留石材和木材外,多數構件已採用鋼筋混泥土建造。

文獻資料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