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寺為金門地區的佛教聖地,內供奉近上百年歷史的觀世音佛像及十八羅漢,平日遊客登山參訪禮佛,一方面強身、一方面遊歷名勝古蹟。海印寺整體佈局,從前向後依序為鼓樓、方池、拜亭、大殿、後殿與石室。由於海印寺在八二三炮戰時嚴重毀損,現今所見的格局主要為民國49年(公元1960年)後修建而成,不過其中石門關則是歷史悠久的名勝。
舊志中記載金門太武山有12奇,石門關即屬其中之一。今雖因歷經滄桑,其他景色舊觀多已改變,但海印寺之山門石門關尚能約略保持舊觀。石門關為1座石楣、石柱帶半圓拱的小門,上有明朝遺臣盧若騰所提的橫額「海山第一」,代表著:「海上各島,浯洲最著,諸島名山,太武最著」的意思。現今推測石門關的性質可能為寺方作為山中佛寺的自衛設施,而非官方用作軍事防禦建築。
原來石門關的範圍,應較今日現存為大,石牆也應更高,綿延更長。從《滄海記遺》中所載:「太武山,雄偉莊厚,獨冠嶼上,海上人別呼為仙山。其脈由鴻漸穿波出海,至青嶼突起3小阜,逶迤凝結神區,嶒崚皆石(「滄海瑣錄」)。洪武江夏侯周德興嘗登而為之讖云:『帝典王猷,海外傳一肩行李;龍樓鳳閣,空中起百代文章』。故石門關之旁刻曰:「海山第一」。」《滄海記遺》中指出「石門關之旁刻曰:「海山第一」」,也就是說當時「石門關」所指的不是現在的門,而是在真正的石門關旁邊刻上「海山第一」的門。只可惜寺方因不知石門關所具深遠歷史文化價值,而將兩側石牆拆去,十分可惜。
太武山海印寺前的「石門關」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太武山十二奇」之ㄧ,歷來多有騷人墨客留下相關描述,例如:清朝金門縣丞蕭重即在《太武山十二景詩》中對「石門關」一景的有如下描述:「天開雙峽作石門,怪石谽谺虎豹蹲。一罅分來紅日影,半空劃斷白雲根。陰晴變換無朝暮,煙霧迷漫自吐吞。寂寞荒陬人跡絕,誰將闢闔問乾坤。」又如清末林樹梅寫《太武山十八詠》時,描述「石門關」:「一入此門來,自覺仙凡別。不識出關雲,滄桑幾經閱。」。點出石門關幾百年來佇立於太武山看盡物換星移之態。
石門正面「海山第一」的門額旁有著「永曆辛丑十五年秋題」的落款年代。
太武山海印寺前的「石門關」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太武山十二奇」之ㄧ。
原來的石門關的範圍,應較今日現存為大,石牆也應更高、綿延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