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臺南法華寺

臺南法華寺
*
雖然法華寺目前大部分的建築重建後為仿木結構,但因其於歷史中的意義且其建築整體規制上仍依循傳統,遂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列為3級古蹟。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法華街100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明永曆年間32年(公元1678年)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20966,22.98374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74臺內字第338095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53條綜合評定之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發展源流

法華寺前身原為明朝末年隨鄭經來臺逸士李茂春(?-1675)的住所。李茂春,字正青,福建龍溪人,明隆武2年(公元1645年)舉人,也是鄭經(1642-1681)的諮議參軍陳永華(1634-1680)的知交好友。鄭成功之子鄭經後於中國大陸軍事失利,明永曆18年(公元1664年),清兵攻擊之下,廈門及金門皆失,李茂春跟著鄭氏軍隊及宗室由廈門撤退來臺灣,之後並沒有繼續為官,反而在赤崁南邊郊外臨河岸的地方修築茅草廬、開闢園圃、栽種竹子梅花等寄情養身。李茂春在此地終日誦經養性,陳永華便以莊子夢到蝴蝶的典故,為此園起名為「夢蝶園」。永曆29年(公元1675年)李茂春去世以後,茅舍被僧人朋友們改以陶瓦,規模略加修築擴大,更名「准提庵」。

清康熙23年(公元1784年)第1任臺灣知府蔣毓英(生卒年不詳)新到任時,又改為佛寺,供奉釋迦牟尼佛,並將寺名改為「法華寺」。康熙47年(公元1708年),鳳山知縣宋永清鑑於火神崇祀的重要,在重修時,便把前殿改為火神廟,奉祀火神回祿;中殿供奉大士,後院另設禪房,種竹木花果,而除此之外還有建鐘樓與鼓樓。

康熙60年(公元1721年),南臺灣發生大地震,法華寺因而損毀,住持碧天等人集資加以重修,並再塑彌勒佛與四大天王像於前殿(天王殿),至乾隆8年(公元1743年)完工。

乾隆29年(公元1764年)法華寺已成為都城的名勝,臺灣知府蔣允熹(生卒年不詳)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情養性,特別加建圍牆。翌年(公元1965年),又在寺前挖了1座可以供端午節競渡的大池塘,命名為「南湖」,因為形狀像半月,所以也叫「半月池」,池的南邊還建了1幢榭臺叫「半月樓」。池的外圍,構築學書講堂,成為後世弟子誦習詩書的場所。「法華夢蝶」1度蔚為府城勝景。每逢佳節,知府常率領部屬一同泛舟湖上,飲酒做樂。

光緒21年(公元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予日本之後,旋即曹洞宗本山就令佐佐木珍龍(1865-1934)隨總督府各官員來臺,6月抵臺之後,佐佐木珍龍於各地隨軍行動,在軍中從事慰問或舉行追悼法會。同年12月,隨日本南進軍到臺南,並與開元寺、竹溪寺、法華寺、大天后宮、考壽院5寺簽訂誓約。自此法華寺成為曹洞宗末派,並由臺南縣廳正式認可與日本曹洞宗為「本末」從屬關係。

日治時期昭和20年(公元1945年)3月,臺南遭受美軍轟炸,法華寺的大雄寶殿、南極殿、天王殿等被炸毀,只有乾隆57年(公元1792年)臺灣知府楊廷理(1747-1813)所建,後代續修的關帝廳、大正7年(公元1918年)所建的功德堂、昭和元年(公元1926年)所建的納骨塔及聚賢堂前橋亭和庭院等尚稱完好。民國48年(公元1959年)重建後的法華寺,已改為水泥仿木結構建築,平面由3座殿宇並排而成,面臨狹窄的法華街。並於民國53年(公元1964年)及民國62年(公元1973年),重建關帝殿及重修納骨塔附近圍牆拜亭。

雖然法華寺目前大部分的建築重建後為仿木結構,但因其於歷史中的意義且其建築整體規制上仍依循傳統,遂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列為3級古蹟。

主要特色

法華寺與開元寺並稱為臺南2大古剎。法華寺原是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雖然今日當年「夢蝶園」的物事幾無留存,但因其歷史悠長,其中無論建築及文物極具文化價值。

建築的平面佈局,由正立面看去,天王殿居中,兩翼各有山門,屋頂各自獨立,宛若3座廟宇並立,將法華寺建築群分為中軸及左右路建築群;而各自又有前中後三段(三進)。總共是3條縱軸線及3條橫線交織工整的布局。

中軸三進中,天王殿內兩側牆壁供奉四大天王,中間供奉彌勒佛。由彩繪名師潘麗水(1914-1995)繪製的天王殿門神,神色自然有威嚴、栩栩如生。具珍貴之藝術價值。大雄寶殿中供奉釋迦、阿彌陀佛及藥師佛,兩側共有10尊護法菩薩,此皆為佛教寺院所見之一般崇敬對象。不若臺灣許多古老佛寺多有立非佛教神祇來祭祀,以各方神明入廟祭祀、參雜佛道。

值得一提的還有後段附屬建築中的聚賢堂,其中主祀夢蝶園主人李茂春神位。屋前有遮蔽的「橋亭」,橋板全用花崗石鋪築,古意盎然。橋上有鵝頸椅,於此賞玩別有園林趣味。而橋下烏龜與聚賢堂後方「祖堂」牆下壁畫「松鶴遐齡」、福祿壽圖,合為「嵩壽福祿」的吉祥意像,便有一說行於此橋上可以延年益壽,常有信眾刻意走行於上以祈福增壽。所以稱「延壽橋」

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延壽橋因木構件的樑、柱、板、瓦等年久朽蝕不堪,突然塌壞。原本廟方要拆除,後在臺南市文資處要求下加以保護。

「聚賢堂」也曾是府城知識分子聚集處,道光年間府城5大詩社中的「南社」即以此為根據地。側面白壁上的壁畫為潘麗水所做。潘麗水是戰後臺南有名的彩繪匠師,流傳於世的大多為鮮豔生動的廟門門神彩繪,而法華寺裡面有多處壁畫裝飾為他所做,聚賢堂內的這些作品「達摩面壁」、「莊周夢蝶」尤其特別的是,其因應法華寺作為佛寺以及曾是「夢蝶園」的文化歷史,使用傳統水墨畫的質樸筆法用色,與潘麗水於其他地方著名的門神彩繪極為不同。

左後側納骨塔前的圍牆上有陳永華「夢蝶園記」的石碑,雖亦歷經2個世紀之久的古碑,但已非原物。因清軍初入府城時,明鄭時期的碑文都被毀壞,此為嘉慶年間創始主人李茂春的後代李夢瓊及李宗寅出資重刻之作。
中軸三進中,天王殿內兩側牆壁供奉四大天王,中間供奉彌勒佛。圖為南方增長天王(右)、東方持國天王(左),分別持劍與持琵琶。
中軸三進中,天王殿內兩側牆壁供奉四大天王,中間供奉彌勒佛。圖為南方增長天王(右)、東方持國天王(左),分別持劍與持琵琶。
大雄寶殿中供奉釋迦、阿彌陀佛及藥師佛,兩側共有10尊護法菩薩。
大雄寶殿中供奉釋迦、阿彌陀佛及藥師佛,兩側共有10尊護法菩薩。
建築的平面佈局,由正立面看去,天王殿居中,兩翼各有山門,屋頂各自獨立,宛若3座廟宇並立,將法華寺建築群分為中軸及左右路建築群。
建築的平面佈局,由正立面看去,天王殿居中,兩翼各有山門,屋頂各自獨立,宛若3座廟宇並立,將法華寺建築群分為中軸及左右路建築群。

文獻資料

  • 1.闞正宗(1997)《臺灣佛寺導遊(九)臺南地區》。臺北:菩提。
  • 2.長青釋慧嚴(1998)。〈日本曹洞宗與臺灣佛教僧侶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第011期,頁119-153。
  • 3.松金公正(1999)。〈日本殖民地統治初期佈教使眼中之臺灣佛教──以佐佐木珍龍《從軍實歷夢遊談》為中心〉,《史聯雜誌》35期,頁21-36。
  • 4.王浩一(2008)。《在廟口說書》。臺北:心靈工坊。
  • 5.鄭濬智(2009)。《臺南法華寺前殿火神廟主神身份試探--兼論「回祿」內涵》,臺灣源流 48、49期合刊,頁132-141。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