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通霄神社

通霄神社
*
拜殿是通霄神社保留最完整的建物,二戰後改成通霄忠烈祠。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祠堂
所在地址: 苗栗縣通霄鎮通東里虎頭山公園內
公告日期: 公元2002年11月26日
創建/起源年代: 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創建
經 緯 度: 120.68292,24.49244
指定/登錄機關: 苗栗縣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9105000243號公告
資產保存者: 土地所有人(公有)︰通霄國民小學(通東段地號92、97)、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通東段地號139、144、145)、通霄鎮公所(通東段地號93、146、147、148)管理人︰通霄鎮公所

指定/登錄理由

神社為日本時代(日治時期)之特有建築,均擇風景優美市郊興建,戰後因反日之官方意識型態,陸續將之改建為忠烈祠,本基地即完整呈現此歷史意義,具豐富的教育及紀念題材與內涵,尤其位於虎頭山公園內,與山頂「日露戰爭紀念碑」相連,值得登錄為本縣歷史建築。

主題導覽

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通霄神社於虎頭山鎮座,主祀天照大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整體建築沿山勢而上,有第一鳥居、手洗舍,參道兩側有石燈籠、第二鳥居、拜殿、幣殿、本殿等,另外還有神官宿舍與社務所等附屬設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通霄神社除了拜殿與社務所之外,幾乎都被拆除改為通霄鎮忠烈祠,除了供奉先烈之外,還奉祀鄭成功,故當地亦稱為鄭成功廟。目前神社的神官宿舍與社務所處於傾危的狀態,其餘的建物例如手洗舍建物及位置已經佚失,幣殿僅存地基遺跡,本殿僅存基座。

發展源流

日本人在統治臺灣的初期並未積極介入臺灣人的信仰,但在昭和6年(西元1931年)於中國發動九一八事件後,加上1930年代的經濟恐慌,為引流內外緊張的壓力,並加強臺灣人對日本的向心力,想從精神層面積極延攬臺灣民心,更進一步想達成「一街庄一社」的目標,在臺灣各地方廣設神社,想取代臺灣人民固有的信仰。當時在苗栗郡就有苗栗街、苑裡街、公館庄、銅鑼庄、三叉庄(今三義鄉)、四湖庄(今西湖鄉)、通霄庄等7座神社,但目前除了通霄神社之外,都已毀損棄置。

通霄街上致力於興建通霄神社者為日本人飛鳥井忍(生卒年不詳),他從臺灣總督府地方理事官退休後,於日大正15年(西元1926年)到通霄,取得食鹽的專賣權。在通霄神社興建完成後,擔任神社社掌,後來也主持通霄街之都市計畫,並建立日露戰爭紀念碑。

根據《昭和12年新竹州要覽》記載,昭和12年(西元1937年)1月22日通霄神社於虎頭山舉行鎮座典禮,其為日本殖民政權發展國家神道,將通霄神社作為社會教化中心的產物。

二戰後,國民政府普遍設置忠烈祠,在民國35年(西元1946年)臺灣行政長官公署通令臺灣島上各縣市,以接管的日本神社就地改為忠烈祠,當年改建忠烈祠時,是以通霄神社拜殿加以改裝,屋頂加上燕尾,使其看起來像一般寺廟,在屋脊上也加上國徽,做為忠烈祠的象徵。

主要特色

通霄神社位於苗栗縣通霄鎮的苑山公園內,坐落在虎頭山上,可以俯瞰通霄鎮。根據昭和10年(西元1935年)〈神社創建相關要件〉內的神社相關的重要設置規範,神社選址有幾個原則:遠離舊的市街地,不用顧慮參拜不便,只需要留意可以成為公眾參拜之地點;選定清靜地,無論高地或平地,必須在周遭廣植樹木,使其未來可以成為莊嚴的地域。

虎頭山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有重要地位,日俄戰爭時日本政府宣稱由虎頭山上偵察到俄軍艦隊通過臺灣海峽,盡速通知日軍聯合艦隊,成為日軍在對馬海峽海戰壓倒性擊潰俄軍波羅的海艦隊之關鍵,山頂上立有臺灣唯一的日露戰爭紀念碑。所以通霄神社選址於此,有其象徵意義。

通霄神社整體建築沿山勢而上,有第一鳥居、手洗舍,參道兩側有石燈籠、第二鳥居、拜殿、幣殿、本殿等,另外還有神官宿舍與社務所等附屬設施。整體的架構還算完整,但是拜殿在國府遷臺後被改成忠烈祠,而神官宿舍與社務所處於傾危的狀態,其餘的建物例如手洗舍建物及位置已經佚失,幣殿僅存地基遺跡,本殿僅存基座。不過其整體格局依附於參道做中軸發展的線性排列樣式依舊十分清楚。

在日本時代,通霄神社有四個例行的祭典日,包含國曆4月29日天長節(天皇生日)、10月28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日、11月3日明治節(明治天皇生日)以及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紀念日,也是日俄戰爭紀念日。早期規定學生每星期一必須到神社召開週會,服兵役前也要來神社參拜,另外新人也能到神社「神前結婚」。日本殖民統治時,試圖藉由通霄神社的宗教象徵,將國家神道內化到住民社會裡,走入當地人之生活。

經過拜殿後即是本殿,目前只餘基座留存。
經過拜殿後即是本殿,目前只餘基座留存。
拜殿屋脊上裝有國徽,做為忠烈祠的象徵。
拜殿屋脊上裝有國徽,做為忠烈祠的象徵。
拜殿的屋頂已被改建為閩南風格的燕尾屋脊
拜殿的屋頂已被改建為閩南風格的燕尾屋脊
拜殿前有第二鳥居,拜殿目前已做為忠烈祠使用,但是基座仍為日本時代的舊遺構。
拜殿前有第二鳥居,拜殿目前已做為忠烈祠使用,但是基座仍為日本時代的舊遺構。
從本殿的基座遺構往下眺望拜殿,其屋頂為四坡的三川脊樣式。
從本殿的基座遺構往下眺望拜殿,其屋頂為四坡的三川脊樣式。
拜殿前的參道左右兩側,有留存石燈籠。
拜殿前的參道左右兩側,有留存石燈籠。
社務所呈半廢棄狀態,社務所暫用鋼棚保護,先前仍有住戶居住,目前已搬遷。
社務所呈半廢棄狀態,社務所暫用鋼棚保護,先前仍有住戶居住,目前已搬遷。
通霄神社的第一鳥居,旁邊即是社務所。
通霄神社的第一鳥居,旁邊即是社務所。
鳥居的柱上刻有建立日期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4月22日,昭和12年之字樣已經被抹去。
鳥居的柱上刻有建立日期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4月22日,昭和12年之字樣已經被抹去。

文獻資料

  • 1.蔡錦堂(1992)。日本據臺末期神社的建造──以一街庄一社政策為中心。淡江史學,第2期,頁211-224。
  • 2.神社殘跡(2007)。通霄神社(2006.3.11)。檢自︰https://blog.xuite.net/richard.tw/twblog/108266913-通霄神社(2006.3.11)
  • 3.陳鸞鳳(2008)。日治時期「臺灣都市計畫令」實施前後各地神社空間規劃之分析。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頁95-126。

條目參照

  • 員林神社遺跡
  • 新竹神社石燈籠(黃鼎三奉獻)
  • 竹山神社鳥居及竹山神社附屬設施
  • 桃園忠烈祠
  • 白沙屯媽祖進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