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麻豆護濟宮

麻豆護濟宮
*
麻豆護濟宮創建於清乾隆46年(西元1781年),為麻豆街下街的信仰中心。頂街在上帝廟四周;而下街即是以護濟宮為中心。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南市麻豆區光復路106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8年12月28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46年(西元1781年)
經 緯 度: 120.24619,23.18506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
公告文號: 府文資處字第1071388380A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護濟宮創建於清乾隆年間(西元1736-1795年),做為地區信仰的中心,保存麻豆地區特有的傳統文化活動「十八媱」,其二百多年間的廟宇歷史,見證地方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文化及歷史意義。建築裝飾包含大木作、泥塑剪黏、彩繪、雕刻等甚多名師之作,具高度藝術價值。
2.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現有建物大致為民國44年(西元1955年)重建之形貌,但保留清末傳統廟宇風格,整體格局形制完備,廟體木構架與承重磚牆保存完整,構件精緻。重建時大木作、剪黏、彩繪等工項聘請國內知名匠師施作,極具傳統廟宇建築之美感與特色。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完成之修復工程均循保存原樣之原則進行,增添當代修復技術特色,亦為當代修復史之見證,有助於文化資產價值提升。

主題導覽

麻豆護濟宮創建於清乾隆年間(西元1736-1795年),主祀湄州媽祖,配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明代末年,湄州媽祖渡海,為先民來臺的保護神,護濟宮創建之後,香火鼎盛,於乾隆末年在周邊形成熱鬧街市。清道光年間(西元1821-1850年),麻豆分出頂街與下街,頂街在上帝廟四周,下街即是以護濟宮為中心。

護濟宮為麻豆地方信仰之中心,麻豆地區的著名傳統活動「十八媱(嫐)」(迎暗藝,或稱迎暗香)就是從這裡發跡,早年與鹽水蜂炮齊名,後來日本時代被下令停辦,直至民國87年(西元1998年)才復辦。目前廟體重建於民國44年(西元1955年),迄今也超過50年。

發展源流

護濟宮的創建年代在麻豆區域屬於相當晚,不僅晚於清雍正年間(西元1723-1735年)在水堀頭的關帝廟、清乾隆初年的北極殿,甚至也晚於在倒風內海內諸多內港口之媽祖廟,原因導源於漢番勢力的消長。在清乾隆中期漢番勢力漸增,原本的麻豆社人除了融入漢人社會,也外遷到官田或其他地區;而原本以水堀頭為核心的街市,也轉移到後來的麻豆街,於是陸續開始有廟宇落成,而護濟宮亦在清乾隆46年(西元1781年)創建。

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爆發林爽文(西元1756-1788年)事件,護濟宮被毀,弭平事件後於清乾隆58年(西元1793年)由麻豆保頭人石泮水(生卒年不詳)提議重建廟宇,當年重建時已經有其他聚落所奉獻之牌匾,可見護濟宮在當時已經擴大祭祀圈,成為一方公廟,非其他聚落的角頭廟。可惜並未有詳細文字資料記述,無法得知其祭祀圈實際之涵蓋範圍。

從之後的多次重修規模來看,於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重修,即由麻豆保總理郭振煌(生卒年不詳)所發起,並獻「光昭穀里」匾額。此時護濟宮已經是麻豆保之公建廟宇,許多廟會活動也由護濟宮的媽祖主理其事,甚至日本時代的莊(庄)役場、信用組合亦曾設在護濟宮內,可見其在麻豆街上之公共事務裡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最後一次修建則在民國44年(西元1955年),為今所見的護濟宮規模。

主要特色

清期時,護濟宮可算是麻豆保的公共建築,依例由麻豆保總理主事,而保內的迎香繞境等宗教活動,也尊護濟宮的天上聖母為主事。當年麻豆街上有名的民俗活動「十八媱(嫐)」(即迎暗藝,或稱迎暗香),每年的元宵節之際,由頂、下街陣頭拚場,下街即以護濟宮為主體,並由所奉祀的地藏王菩薩押陣。媱(嫐)是女性輕佻之意,因為拚場時的陣頭都會裝扮成女性在街上扭腰擺臀;而十八則有年輕或者十八般武藝的意思,也有人認為代表是農曆正月十八日舉辦。

除了主祀媽祖信仰,日大正2年(西元1913年)護濟宮右側設置金蓮寺,將原本於廟中奉祀的地藏王菩薩移祀過去。此外,比較特別的是護濟宮也設有鸞堂(稱為復明社勗善堂),開設於民國40年(西元1951年),廟裡的管理幹部多同時兼任鸞堂執事。

當年皇民化運動時護濟宮衰頹,但戰後鸞堂興盛,引來不少信徒,護濟宮也隨之再度興起。鸞堂是以「扶鸞」為主要儀典的宗教團體,也稱為「齋教」。神明透過扶鸞表達神意,信徒再以筆記錄,內容多是詩詞歌賦,教導人們行善行德。這些紀錄集結成書,稱為「金章」,勗善堂已完成十科金章,最後一部為「激濁揚清」金章,民國85年(西元1996年)成書,隔年出版。目前已經不再扶鸞,但其堂務還是正常運作。

麻豆護濟宮位置坐北朝南,空間格局方正,由三川殿、過水廊與正殿組成,為二進一落的合院建築。現今樣貌為民國44年(西元1955年)重修,根據口訪資料,當年重修時間與興建麻豆代天府同時,所以護濟宮直接聘請參與代天府工程的匠師們加入護濟宮重建工程。

目前可考的參與匠師有漳州派大木作陳專琳(西元1909-?年,人稱「煌司」,薪傳獎得主)、剪黏與泥塑由陳專友(西元1911-1981年,陳專琳之弟)與石連池(西元1904-1981年)聯手負責,而府城彩繪名師陳玉峰(西元1900-1964年)與其子陳壽彝(西元1934-2012年),亦有參與廟裡的彩繪。

正殿龍邊的圓拱門上方有扇形濕壁畫與泥塑剪黏,為陳專友作品。
正殿龍邊的圓拱門上方有扇形濕壁畫與泥塑剪黏,為陳專友作品。
正殿龍邊的壁畫,為陳玉峰、陳壽彝父子以南極仙翁做為主題。
正殿龍邊的壁畫,為陳玉峰、陳壽彝父子以南極仙翁做為主題。
護濟宮右殿有金蓮寺,將原本配祀在護濟宮的地藏王菩薩移祀於此。
護濟宮右殿有金蓮寺,將原本配祀在護濟宮的地藏王菩薩移祀於此。
三川殿明間的「至哉坤元」匾額,為清乾隆58年(西元1793年)貢生黃大英(生卒年不詳)所獻。
三川殿明間的「至哉坤元」匾額,為清乾隆58年(西元1793年)貢生黃大英(生卒年不詳)所獻。
三川殿的前步口左側山牆,其頂堵以交趾陶裝飾。
三川殿的前步口左側山牆,其頂堵以交趾陶裝飾。
護濟宮有4支龍柱,皆以灰泥塗布於木柱上,再加以形塑,三川殿龍柱為泥塑名師石連池所做,正殿則為陳專友作品。
護濟宮有4支龍柱,皆以灰泥塗布於木柱上,再加以形塑,三川殿龍柱為泥塑名師石連池所做,正殿則為陳專友作品。
三川殿右側墀頭設計有「憨番扛廟角」的泥塑,造型濃眉大眼且捲髮。
三川殿右側墀頭設計有「憨番扛廟角」的泥塑,造型濃眉大眼且捲髮。
三川殿前步口右側的身堵之交趾陶裝飾,人物手持「戟」、「磬」,取與「吉慶」諧音。」
三川殿前步口右側的身堵之交趾陶裝飾,人物手持「戟」、「磬」,取與「吉慶」諧音。」
護濟宮有很多楹聯,圖中楹聯位於三川殿,應引自勗善堂的金章,落款時間為民國54年(西元1965年)。
護濟宮有很多楹聯,圖中楹聯位於三川殿,應引自勗善堂的金章,落款時間為民國54年(西元1965年)。

文獻資料

  • 1.劉婉君(2005)。十八媱重陣威風。自由時報,網路版。
  • 2.林玉茹編(2009)。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臺南:臺南縣政府。
  • 3.晨星的部落格(2010)。麻豆十八嬲迎暗藝於元宵舉辦。檢自︰https://blog.xuite.net/dawnstarlove/twblog/158026053-麻豆十八嬲迎暗藝於元宵舉辦
  • 4.黃建鈞建築師事務所(2011)。臺南縣歷史建築麻豆護濟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