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大目降十八嬈

大目降十八嬈
*
大目降十八嬈的神明繞境儀式是由降內6座角頭廟及1座公廟共7座廟宇聯合舉行,圖為公廟朝天宮的神轎隊伍。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臺南市新化區
公告日期: 公元2009年10月09日
創建/起源年代: 目前尚未發現關於此項風俗起源於何時的直接而充足的證據,依其繞境儀式對應的地理空間判斷,應晚於大目降市街的形成,也應晚於7座廟宇皆興建完成的道光7年(公元1827年)。
攝影者: 楊晴帆
經 緯 度: 120.33580,23.03404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80243789B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融合當地的傳說與地理風水及在地廟宇習俗,成為新化的重要活動,具凝聚地方宗教文化向心力,值得保存。

2.以繞境為主體,與新化八保七廟的歷史契合,係新化地區最具象徵性的民俗活動,具地方傳說、風水及信仰等歷史文化價值。

3.大目降十八嬈產生的背景在臺灣並不多見,具歷史性,於民國84年(1995年)始恢復舉辦,地方極具誠意,並可為觀光發展之潛力。

發展源流

「大目降」即今日臺南縣新化區之舊稱,又稱「大穆降」。「十八嬈」又稱「十八嬲」,十八為農曆18日,嬲指涉女性追求情欲的行為,後因民眾認為嬲(音同鳥)字不雅,改稱嬈(音同饒)。早期臺南縣的麻豆與大目降(新化)在元宵節間皆有「十八嬈」的習俗,關於此項風俗的起源時間、地點,目前尚未發現直接而充足的證據。根據民間傳說,大目降於古代是風水師口中的「八卦蜘蛛穴」,此穴中軸在原三角湧仔農會前的十字路口處,即今日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路口,向8方輻射出8條交通路線:往臺南、關廟、玉井、新市等4條是主線,往大灣、唪(ㄈㄥˇ)口、虎頭埤、礁坑等4條是副線,共8條線,構成一幅似八卦、蜘蛛狀的圖形,因而得名;除了「八卦蜘蛛穴」之外,又有「七星墜地」的傳說,「七星墜地」的七星,指的是當地7座廟宇:朝天宮、武安宮、北極殿、天壇護安宮、太子宮、觀音亭和清水寺,這7間廟宇的主神為包含媽祖的天上7位神尊,七神降臨人間,共佑生靈。此地結合「八卦」、「七星」,為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

然而,相傳「八卦蜘蛛穴」的蜘蛛精會定期作怪:蜘蛛精吐絲結網,因此產生穢氣,造成地方上的不平安,尤其是每當農曆新年過後,大目降的婦女如同中邪一般,不操持家務,放蕩形駭、浪漫不羈,或者行為怪異、不受控制。社會大眾束手無策,只好求助於天上聖母,經媽祖顯靈指點,要破解此問題,必須請七星眾神遊街巡庄,再配合善男信女手持火把、隨神轎隊伍助陣,齊心掃除蜘蛛精,才能有效化解。

大目降居民因此在農曆正月18日,利用夜晚時間遊夜景,出巡的人則點燃俗稱擔仔火的煤油燈,隨各廟宇的隊伍,集結至朝天宮(媽祖廟)。之後由青壯年人手持火把,繞街遊行,鑼鼓喧天,藉由眾神明的神威及火把的火勢,清除蜘蛛絲,斷除蜘蛛精的妖法。

據耆老表示,此法果然使地方婦女恢復正常,一切作息如舊,後來新化街內居民都會依循此例,於是成為地方上農曆新年元宵節後的大事。後來每年農曆正月15日即會聘請戲班酬神、高僧誦經、陣頭表演、布施飲食、普渡、虎頭埤放水燈等,直到農曆正月18日,人們於夜晚提著點燃的煤油燈,在朝天宮集合,利用晚上迎神遊街後才結束。甚至之後演變成抽籤決定遊街巡庄路線,讓傳統的農業社會,更增添人與人共同參與地方事務的機會,也令新化地區熱鬧不已。

現有文獻中並無法確定大目降十八嬈發源於何時,然而,其繞境儀式的地理空間提供了起源年代的間接證據:十八嬈繞境儀式之區域範圍,在今日新化市街平地的中心位置,其市街約於清朝乾隆、嘉慶之際形成;而傳說中「七星墜地」的7座廟宇,觀音亭建於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朝天宮建於嘉慶12年(公元1807年)、北極殿建於嘉慶22年(公元1817年)、武安宮建於嘉慶年間(公元1819年前)、清水寺建於道光5年(公元1825年)、天壇護安宮建於道光6年(公元1826年)、太子宮建於道光7年(公元1827年)。據上述綜合判斷,倘若將傳說中「七星墜地」與「十八嬈」合而為一的說法正確,則「十八嬈」的舉行時間,應晚於大目降市街形成後與7座廟宇皆興建完成的道光7年(公元1827年)以後。

然而在日治時期,因為中日戰爭爆發(公元1937年),皇民化運動開展,傳統漢人宗教信仰與民俗活動遭禁,大目降十八嬈亦然;終戰、國民政府來臺後,也未再舉行。直到民國84年(公元1995年),因地方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才恢復辦理,並將活動改為白晝舉行;民國89年(公元2000年)又再舉辦1次。這2次都因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的前身)的重視與經費挹注,活動內容變得多元化,除傳統繞境之外,普渡誦經、蒙山施食、虎頭埤放水燈、花車遊行等等,歷時3天,十分精采。除了這兩次擴大舉辦之外,之後雖沒有年年各廟聯合舉行,公廟朝天宮還是會自行以媽祖神駕(指神明的座車)繞境一番。民國98年(公元2009年)再度聯合盛大舉辦後,固定每3年舉辦1次,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與民國104年(公元2015年)的大目降十八嬈,皆是由白天熱鬧至夜晚的盛事。

主要特色

新化地區的大目降十八嬈,不同於別處的十八嬈僅止於「迓(ㄚˋ)媽祖」(即「迎媽祖」)之媽祖繞境活動,同時還結合「八卦蜘蛛穴」與「七星墜地」的民間傳說、風水觀念、神明繞境儀式,以及相關習俗等部分,為全臺獨有。大目降十八嬈演變至今,歷年的活動期間雖略有所不同,不過多半為期3天,從農曆正月15日便開始演酬神戲,但重頭戲皆在農曆正月18日晚間的出巡繞境。

臺灣廟宇依公眾性多寡大致上可分為:祖廟、公廟、角頭廟、私人神壇。相較於解決私人問題的私人神壇,公廟旨在保護地方,此外,公廟具有歷史與民意基礎,固定的轄境與信眾,是富有公認權威之公眾場所。而『角頭』,指具有相同祖籍、血緣、職業屬性或生活方式的居民所形成的聚落。角頭中所祭祀之主神,多為聚落居民之祖先由大陸原鄉帶來之神祇,居民以該廟為精神上的中心,稱之為「角頭廟」。大目降十八嬈的繞境儀式,就是由降內6座角頭廟及1座公廟共7座廟宇聯合舉行。新化區「(大目)降內七廟」的各廟陣頭及信眾會先集合於公廟朝天宮(媽祖廟),抽籤決定遊街巡境路線,然後出發,由太子宮的太子爺當開路先鋒,朝天宮的媽祖押後,所有參加人員手持火把參與繞境,沿途居民多會擺香案迎接神駕,有的信眾則沿途加入繞境的行列。參拜祈禱、萬炮齊鳴,陣頭隨家操演、文武神轎入民家受供降福,街坊鄰居圍堵,場面十分熱鬧。以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的「新化大目降十八嬈祈福夜祭」為例,除了原有的火把之外,更添加了鞭炮、蜂炮與煙火。由於全市街民眾一起參與,凝聚地方意識,是十分有意義的民俗活動。

同時,大目降十八嬈的神明繞境儀式,與大目降市街形成有關,是多元祖籍漢移民聯合建構街區內共同意識的社會整合行為,同時也促進及維持媽祖成為公廟信仰的運作習俗之一;儀式中的女性角色、漢人與平埔族群互動脈絡,亦值得留意。

此項漢人的民俗活動,乃藉由神靈信仰去除、壓抑象徵女性追求情慾的行為與性自主的蜘蛛精,對比於同一時期平埔部落如楠梓仙溪與荖濃溪上游甲仙、六龜等地平埔族群「元宵暝去走生」(走生在此有夜遊之意)、「元宵暝是查某暝」等女性能任意自主地向部落男性要酒喝、夜遊、性戲謔的景況,兩者相當不同。依西拉雅遷徙以及平埔漢族群歷史互動推斷,大目降十八嬈可能是漢人社會形成過程中,對於平埔族群殘存的兩性遺俗的壓抑與轉化;它是透過宗教信仰的社會整合力量,集體壓制女性性自主權,營造男尊女卑的漢人社會型態。

當地流傳的「大目降,十八嬈,嬈甲攀籬笆爬豬稠(即豬圈),感謝媽祖佛光普照,咱做伙持火把除妖」俚語,前半描述婦女行為失控的景況,後半則闡述了公廟朝天宮身為信仰中心的重要性。

公廟朝天宮主祀媽祖。媽祖的信徒雖廣及街內,但以居住於太平里的林氏宗族為最多。媽祖與信徒之間有著類似於祖先與子孫之間的親密關係,許多閩臺林氏家族以媽祖為家族神,與一般女神信仰不同。經過這樣具有同性別又具有類似於親屬關係的神明的指示,配合隆重的、公眾的繞境儀式,以此摘除、解決女性在農曆新年後「嬲」的行為,重塑漢人社會秩序。

此外,十八嬈繞境儀式亦與朝天宮的維持與運作密切相關。朝天宮信徒雖遍及大目降街區,但因為是公廟,不似各角頭廟與地方聚落直接連結能收取丁口錢(男人為丁、女人為口,繳交的費用作為負擔平時祭祀費用及廟宇維修費);再加上早期透過舉行聯合儀式,如中元普渡,收得各角頭廟之捐獻,隨著聯合儀式次數減少而變低。目前朝天宮透過安太歲、設置功德箱,以及接受信徒香客捐獻之外,朝天宮負責大目降十八嬈繞境儀式的押後燒除蜘蛛精而得的捐獻經費,亦成為維持廟務運作的收入來源之一。因此大目降十八嬈繞境儀式,除可促進朝天宮公廟性質的確立,另一方面也有著維持朝天宮廟務經費充足的功能。
大目降境內7座廟宇於農曆1月18日依序派出陣頭隨家操演、文武神轎入民家受供降福,街坊鄰居圍睹,場面十分熱鬧。
大目降境內7座廟宇於農曆1月18日依序派出陣頭隨家操演、文武神轎入民家受供降福,街坊鄰居圍睹,場面十分熱鬧。
大目降十八嬈起源為平定致使當地不安之八卦蜘蛛精,高掛的蜘蛛穴將會在農曆1月18日晚間接受繞境隊伍的炮炸,以象徵蜘蛛精被境內神力鎮壓。
大目降十八嬈起源為平定致使當地不安之八卦蜘蛛精,高掛的蜘蛛穴將會在農曆1月18日晚間接受繞境隊伍的炮炸,以象徵蜘蛛精被境內神力鎮壓。
大目降十八嬈演歷年的活動期間雖略有所不同,不過多半為期3天,從農曆正月15日開始演酬神戲、聘請陣頭出巡遶境,直到農曆正月18日晚間結束。
大目降十八嬈演歷年的活動期間雖略有所不同,不過多半為期3天,從農曆正月15日開始演酬神戲、聘請陣頭出巡遶境,直到農曆正月18日晚間結束。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