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雅美(達悟)族飛魚祭

雅美(達悟)族飛魚祭
*
各拼板舟船主分別站在船上,頭戴銀盔右手抓著公雞對著海邊甩動象征將飛魚招進來,公雞在被甩動的過程會啼叫,提醒飛魚們飛魚季來臨。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風俗
所在地址: 臺東縣蘭嶼鄉
公告日期: 公元2011年12月13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陳佳暉
經 緯 度: 121.55087,22.04611
指定/登錄機關: 臺東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93049812號、府文資字第 1003019598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風俗

指定/登錄理由

捕飛魚是雅美人年中的盛事,整個生活重心環繞著飛魚捕撈活動,飛魚甚至是信仰與宇宙觀的表現。所以說,族人與飛魚是共存的關系。數百年來,雅美(達悟)族社會制度的運作和維持,都是因為有飛魚祭,而發展出富有生命意義的海洋文化。雅美(達悟)族飛魚祭的各項祭儀,都是維護人與天地和大海的關系,形成獨特的飛魚文化。本案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及典範性,同意登錄。

發展源流

雅美(達悟)族的傳統祭儀,是建立在傳統生計上。由於四面環海,漁業是雅美(達悟)社會傳統的主要生計之一。飛魚為洄遊性魚類,每年2至3月左右會順著黑潮北上,到蘭嶼海域,直到7至8月再返回南方,這段時間成為蘭嶼附近海域主要的魚種,也在雅美(達悟)族社會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飛魚的祭儀屬於雅美(達悟)創生傳說的1個部分。雅美(達悟)人的創世神話中,提到天神因見到蘭嶼無人,於是在盤石和竹子當中降生2位人類始祖,即為石生人與竹生人。他們有見到任何新的事物即能判斷其作用的神力,發明了各種儀式和生活工具,並且繁衍出雅美(達悟)人的祖先。傳說石生人始祖的孫子在海邊隨便撿魚貝一起煮來吃,吃完後全身得到皮膚病,奇癢無比。於是有一晚飛魚王黑翅托夢石生人,和他約好,在某個2顆礁石的地點等他。石生人赴約,與黑翅見面,黑翅便將飛魚種類、飛魚季節、捕魚方法、殺飛魚的方法、曬飛魚的方法、料理飛魚、吃魚方法、禁忌與飛魚祭儀式等反覆的知識教給他,石生人回去後照做,再也沒有發生任何問題。從此,飛魚祭與飛魚相關的習俗流傳下來,成為雅美(達悟)人必須生活中遵守的傳統禮俗。
 
飛魚不僅在神話上有崇高的地位,也在傳統曆法上中扮演關鍵的角色。雅美(達悟)傳統曆法Ahehep no tao(達悟夜曆)是以月亮的出落與朔望來制定日和月,但月亮周期無法反映時節變化,因此是以捕飛魚作為季節的區分,分為Rayon(飛魚季節,傳統曆法的第1至第4個月)、Teyteyka(結束捕飛魚的季節,傳統曆法第5至第8個月)和Amyan(飛魚將來的季節,傳統曆法第9至第12個月)。其中,年終的迎接飛魚月Kasyaman(國曆1至2月)是結束各種活動的時間,接著從閉門月Kapowan(或稱Paneneb,國曆2至3月)到飛魚終食月Kalimman(國曆9至10月)是食用飛魚的季節,之後的鬼月Kaneman(國曆10至11月)到最冷的月Kaowan(國曆12至1月)為小米種植的季節。
 
目前雅美(達悟)族各部落對傳統夜曆對應至現行曆法的起始月份,迄今仍無共識,但漸漸有開始參照漢人農民曆的現象。傳統達悟族無文字,單靠口傳或經驗傳承,在數十年來受到強勢異文化影響之後,行政、教育上普遍采用國曆,日常生活也逐漸被國曆影響。唯獨在歲時行事和傳統祭儀的施行上,尤其是在飛魚季節時的各種祭儀,族人還是習慣於遵守傳統夜曆,以及遵從部落內執掌曆法長老的指示,保存了雅美(達悟)族傳統文化中的信仰與宇宙觀,而受認定成為代表性的無形文化資產。

主要特色

飛魚祭實際上是由飛魚季節的各種祭儀組成,這些祭儀從組成漁隊開始,一直到飛魚終食祭為止,依學者說法大約可分為11個祭儀、3個階段。分別是大船(漁隊)相關的祭儀、小船(個人)相關的祭儀,以及飛魚季結束的祭儀。但達悟族各部落的祭儀,除了發音不同,局部的差異性也相當明顯,可說是還在演變之中的文化。
 
從Kapowan(Paneneb)月初,各部落陸續舉辦Mivanwa(召飛魚祭),表示飛魚季開始。開始的2個月,是由各漁團組織搭乘大船,一起出海捕飛魚。召飛魚祭是雅美(達悟)最盛大的祭儀。其中,紅頭部落在祭儀前,各漁隊會先舉行縫補帆布的儀式。至於其他部落,祭儀當天,清晨天未亮的時候,部落裏所有的男子都要來到海邊,參與召飛魚的儀式。所有男子都來到海邊後,以最靠右的船長為首,起身請部落裏最年長的耆老講話訓勉,然後為首的祭主再起身講話,解說飛魚季期間的禁忌。當大家都沒有意見,或是沒有要討論的事情後,為首的大船船長宣布召飛魚,大家全部起身面向大海,用銀帽召喚飛魚,並宰殺牲禮,每人用手指沾祭血,並在祭主與其漁隊人員帶領下,走到海邊的石頭堆上,將沾血的手指點在灘頭的石頭上,祈願飛魚豐收,海上作業平安,家人身體健康。
 
當釣鬼頭刀月Papataw(國曆4至5月)到來時,雅美(達悟)人會舉行Papataw(釣鬼頭刀祭儀)。在此祭儀之後,等於家族的魚季開始,各家的男性即搭乘自己的小船出航,開始全心全力捕魚,白天釣飛魚與鬼頭刀,夜間再坐船捕飛魚,釣鮪魚、鯧魚等。在於結束時要一連5天舉行Omotaw(取聖水祭)、Meyngananangana(漁夫慰勞祭)、Mamalcing(棄祭)、Meypowapowag(祈福禮)和Managit so zikos(木鉤祭)等祭儀。回遊魚類被認為是有靈魂的祭儀性魚,須以祈福禮告知天神魚季的結束,接著進入捕撈深水魚(非祭儀性的魚)的時節。飛魚季節裏的男人非常忙碌,投入捕魚和處理魚的工作,吃不完的魚還要曬幹來儲存。除此之外,還需抽空拾木材來熏幹飛魚及大魚,並在休耕季節整修水道、引水、灌溉水田等,一天睡不到幾個鐘頭。所以有Meyngananangana,由家中的婦女提前上山找陸蟹,細心地處理蟹腳肉、做芋頭糕,回饋在飛魚季節備極辛苦的男人們。
 
魚季結束後,進入Teyteyka季節。這時是曬魚和吃魚的季節,須遵守各種吃魚的禮儀與禁忌。當魚吃完,舉行Manoyotoyon(飛魚終食祭)後,即進入Amyan季節,這時各種禁忌皆已解除,也處於疾厄開始在人間危害的時刻,族人則等待明年飛魚季的到來。
 
捕飛魚是雅美人年中的盛事,整個生活重心環繞著飛魚捕撈活動,飛魚甚至是信仰與宇宙觀的表現。所以說,族人與飛魚是共存的關系。數百年來,雅美(達悟)族社會制度的運作和維持,都是因為有飛魚祭,而發展出富有生命意義的海洋文化。

招魚祭結束後,村民們會在海邊直接烹飪祭品、直接分食,是朗島部落在儀式上的特色,與其他部落略有不同。
招魚祭結束後,村民們會在海邊直接烹飪祭品、直接分食,是朗島部落在儀式上的特色,與其他部落略有不同。
部落裡最年長的耆老講話訓勉,然後為首的祭主再起身講話,解說飛魚季期間的禁忌。
部落裡最年長的耆老講話訓勉,然後為首的祭主再起身講話,解說飛魚季期間的禁忌。
宰殺牲禮,每人用手指沾祭血,並在祭主與其漁隊人員帶領下,走到海邊的石頭堆上,將沾血的手指點在灘頭的石頭上,祈願豐收、出海平安與健康。
宰殺牲禮,每人用手指沾祭血,並在祭主與其漁隊人員帶領下,走到海邊的石頭堆上,將沾血的手指點在灘頭的石頭上,祈願豐收、出海平安與健康。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不著年代)。文化資產個案導覽〈雅美(達悟)族飛魚祭〉。2015年8月27日上網。
  • 2.夏本奇伯愛雅〈周宗經〉(1994)。《雅美族的社會與風俗》。臺北:臺原。
  • 3.余光宏、董森永(1998)。《雅美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4.席南・嘉斐弄(2009)。《達悟族宗教變遷與民族發展》。臺北:南天
  • 5.臺東縣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編撰(2008)。《雅美族傳統祭儀》。蘭嶼:蘭嶼鄉公所。
  • 6.夏曼‧藍波安(2002)。《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7.陳玉美(2001)。《臺東縣史─雅美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