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

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
*
圖為過爐儀式,進香團人員則捧神像和持法器,到內殿過內爐,以加持南鯤鯓五王的靈力。
資產類別: 民俗-重要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臺南市北門區
公告日期: 公元2013年10月04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13545,23.28316
指定/登錄機關: 文化部
公告文號: 文資局傳字第10220115721號
資產保存者: 重要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南鯤鯓代天府是臺灣王爺廟指標性廟宇,自清代迄今,歷史悠久,分靈眾多遍及臺灣各地,南鯤鯓王爺祭典也是全臺規模最盛大、進香團最多的王爺祭典。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2.每年4次香期,全臺各地的乩童、多樣豐富的陣頭隨香而來,絡繹於途、人山人海,展現臺灣王爺信仰文化之藝能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3.各地進香團自主性組團來廟進香,保留完整的傳統進香儀式,進香儀程流暢、秩序井然,志工群積極參與,保護傳承臺灣王爺信仰的文化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發展源流

南鯤鯓廟是「南鯤鯓代天府」的俗稱,主祀李王、池王、吳王、朱王和范王等五府千歲(王爺)。相傳5位王爺與中軍府鎮守的神像在300多年前乘王船,飄到北門鄉蚵寮的南鯤鯓(當時為一海上沙洲,故名為鯤鯓。現因海岸淤積,已成為陸地的一部分),為島上休息的蚵寮漁民發現,遂安置於草寮內奉祀,為臺灣五府千歲信仰之濫觴。

南鯤鯓廟前後2次建廟,首次是明永曆16年(公元1662年)在「南鯤鯓」沙洲的南部建廟,據說當時泉州雕刻名匠媽福師受王爺托夢,隻身來臺為五王刻神像。然而廟成後不久,「南鯤鯓」沙洲遭大浪侵吞,廟宇也遭損毀。民間傳說係因鎮廟3寶的白槺榔樹遭1位和尚砍倒,白馬鞍藤頭和烏金石又遭荷蘭人竊走,以致風水崩壞所致。

第2次建廟是在清嘉慶22年(公元1817年),在此有「五王大戰囡仔公」的傳說。民間傳說南鯤鯓沉埋後,五王便找尋新的風水寶地,以建新廟。經過一段時間,祂們看上槺榔山,因此地兩面靠山,一面臨海,中間有1處2尺寬的圓形窪地,四季不沾露水,構成風水上的「虎穴」,為1寶地。然而有1天,有位牧童在「虎穴」附近暴斃,死後因靈氣照蔭而成仙,當地人稱其為「囝仔公」。五王欲建廟的地點正好是「囝仔公」的地盤,雙方對此地屬誰劇烈爭執。囝仔公主張:「這塊地是我生前所有,埋有銅針為證」。五王反駁說:「我們早在渡海來臺時,就已經看中此地,並埋有銅錢為記」。雙方會同土地公相驗,卻是銅針插在銅錢孔上,無法公斷。雙方爭論不下,轉為武鬥。囝仔公召集陰兵陰將,五王則以三王爺吳府千歲為首,與之打得你死我活,互有勝敗。最後赤山巖(今臺南赤山龍湖巖觀音佛寺)觀音佛祖出面,請媽祖與保生大帝出面調解,才告平息。雙方議定契約:(1)大廟來進香,小廟必有敬,(2)五王為囡仔公建小廟,(3)有福同享,光大南鯤鯓香火。因此,南鯤鯓代天府前有1萬仙爺廟,凡參拜與進香者亦要到此參拜。

第3次建廟於清道光2年(公元1822年)完工。據說建造時曾苦於建材短缺,但麻豆婦女郭鳳(生卒年不詳)受五王托夢,捐白銀1000兩,使代天府以順利完工。至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又因年久失修,當地仕紳吳港(生卒年不詳)、洪虎攀(生卒年不詳)、涂嵌(生卒年不詳)3人發起捐款10000圓擴建,並於清道光11年(公元1872年)擴建後殿青光寺,以感謝觀音佛祖的調停。之後,歷經日治時期昭和7年(公元1932年)的改建與民國39年(公元1950年)的整修,遂成今日的規模。

五府千歲信仰從南鯤鯓發揚,數百年來已成為臺灣主要民間信仰之一,迄今全國2萬餘座的分靈廟。南鯤鯓的祭祀圈遍及全臺,依據根據學者的分法,可分為核心(嘉義、臺南和高雄)、次要(屏東、雲林、彰化和澎湖)和外圍(臺中以北)。由於分靈廟眾多,每到王爺誕辰,各地廟宇便紛紛前來進香謁祖,蔚為臺地最為壯盛的王爺廟會,時見童乩與陣頭大會串,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令人嘆為觀止。

主要特色

南鯤鯓廟1年有4個主要進香期,分別是(農曆):4月中下旬、6月中旬、8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第1個進香期逢大王爺李府千歲誕辰(4月26日)和五王爺范府千歲誕辰(4月27日),此時為春夏之交,加上大王爺分靈廟較多,進香活動最為頻繁;第2個進香期逢二王爺池府千歲誕辰(6月18日)和觀音佛祖誕辰(6月19日);第3個進香期逢四王爺朱府千歲誕辰(8月15日)和萬善爺誕辰(8月24日);第4個進香期逢三王爺吳府千歲(9月15日),由於三王爺日治以來的神蹟甚多,廣受民間喜愛,分靈廟較多,此時為僅次於第1進香期熱鬧的進香期。上述第1、第2和第4進香期為3個主要進香期,廟方稱之為「大日」,正殿會暫時封閉,調整廟內擺設和人力配置,以維持進出香作業的順暢。

各香團前來南鯤鯓進香,有其進香儀式。首先要貼香條,告知廟方與周邊民眾進香團將來到南鯤鯓進香的事情;之後是晉廟,包含拜謁、入廟、團拜和點兵等一連串儀式。在進香隊伍進廟前要先行整隊,由手持烏令(1種長細竹和竹葉支組合成的法器,用以驅邪)的人員在前端揮掃,驅除邪穢,隨行的陣頭和乩童會沿路擺排場。由於分靈廟眾多,幾乎全臺各地的陣頭形式,如宋江陣、八家將、金獅陣、官將首、舞龍、舞獅、神將團、醒獅團、跳鼓陣、牛犁陣、布馬陣、高蹺陣、天師鍾馗、十二婆姐、素蘭出嫁、電子花車、電音三太子、勁舞辣妹團等都會在南鯤鯓廟出現。在乩童操五寶護駕下,神轎要行「踏四門」禮、三進三退犁轎大禮,神像才能落轎,進入暫奉區等待。

經過一番等候,進入正殿後,要行交香合爐,廟方神職人員將南鯤鯓廟的香灰杓入自家神明的小香爐;然後是過爐儀式,進香團人員則捧神像和持法器,到內殿過內爐,以加持南鯤鯓五王的靈力;過爐之後,進香團即整隊回駕。

由於分靈廟眾多,南鯤鯓廟的進香史非常豐富,反映了臺灣地方社會的發展。古早時有陸路和水路進香兩種方式,陸路為徒步進香,但如遇雨季溪水高漲,切斷便橋,則需搭船筏過河,相當辛苦;澎湖、布袋、義竹、東石、將軍、旗津等地則以水路方式進香,有搭乘竹筏(稱之為棑仔香)或漁船(稱之為船仔香)等方式。到了民國50年代(公元1960年代),車輛迅速取代了傳統水陸路,成為進香團主要的交通工具,這使得進香的範圍從彰化以南延伸到全臺,而進香的隊伍也擴大,進香期間1日可達數萬人在南鯤鯓廟活動。
每到王爺誕辰,各地廟宇便紛紛前來進香謁祖,蔚為臺地最為壯盛的王爺廟會,時見童乩與陣頭大會串,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令人嘆為觀止。
每到王爺誕辰,各地廟宇便紛紛前來進香謁祖,蔚為臺地最為壯盛的王爺廟會,時見童乩與陣頭大會串,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令人嘆為觀止。
圖為進香者將南鯤鯓廟的香灰杓入自家神明的小香爐後,護送離開一景。
圖為進香者將南鯤鯓廟的香灰杓入自家神明的小香爐後,護送離開一景。
在進香隊伍進廟前要先行整隊,由手持烏令(一種長細竹和竹葉支組合成的法器,用以驅邪)的人員在前端揮掃,驅除邪穢。
在進香隊伍進廟前要先行整隊,由手持烏令(一種長細竹和竹葉支組合成的法器,用以驅邪)的人員在前端揮掃,驅除邪穢。

文獻資料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