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
*
北港迎媽祖是其海內外信徒參與的一大盛會,也是北港人地方凝聚的象徵,甚至有「北港人的第2次過年」的稱呼。
資產類別: 民俗-重要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雲林縣北港鎮
公告日期: 公元2010年06月18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30476,23.56810
指定/登錄機關: 文化部
公告文號: 會授資籌三字第0992006193號函
資產保存者: 重要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1.歷史傳承悠久,民眾對媽祖信仰向心力強且認同度高,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2.保存傳統藝閣陣頭展演,炸虎爺、吃炮等習俗亦具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3.自清代盛行迄今,南巡南港、北巡新街,為地方富歷史源流之盛事,陣頭儀仗甚具地方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發展源流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是臺灣重要的民間信仰慶典活動,擁有悠久的傳統。臺灣媽祖信仰興盛,媽祖的信徒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不可計數。北港媽則是其中歷史久遠的源頭,迎媽祖則是其海內外信徒參與的一大盛會,也是北港人地方凝聚的象徵,甚至有「北港人的第2次過年」的稱呼。

關於媽祖的身世背景,自南宋以來即有許多版本,各地文獻方志、碑文均有不同說法;直到清代以降,昭乘所著《天妃顯聖錄》出版後,媽祖身世才日趨一致。然而《天妃顯聖錄》屬神話小說,是否足以作為媽祖身世的依據,實有待商榷。臺灣民間一般認為媽祖姓林名默娘,生日為農曆3月23日,不過宋元兩朝文獻中均未提及媽祖姓名及誕辰,至明代之後才訂為3月23日。按李獻璋(1904-1999)〈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考證,認為明代船舶多於3月返航,按慣例須祭拜媽祖以酬謝神恩,因此海神媽祖的生日訂為農曆3月。

北港原名笨港,為早期臺灣重要渡口,也是少數的繁榮城鎮。清康熙33年 (公元1694年)臨濟宗樹壁禪師(生卒年不詳)自湄洲媽祖廟帶來一宋代開基媽祖神像來到笨港,之後於清康熙39年 (公元1700年)建廟,並依循禪師傳統,以佛禮祭祀。由於歷史久遠,香火鼎盛,成為主要媽租廟宇。北港朝天宮信徒眾多,分靈廟遍及全臺,這些分靈廟宇為維持廟神靈威,故逢媽祖誕辰前夕,各分靈廟宇皆須回祖廟謁祖割火,甚至非分靈廟宇,亦會前往進香交香,促成宮廟間聯誼與交流。也因此自清代時,已將北港媽祖盛會納入方志記載。

原本,北港朝天宮每年舉行2次迎媽祖的慶典活動,分別為農曆正月15日元宵和3月19日媽祖誕辰。其中,元宵迎媽祖適逢傳統過年,活動盛大時間,可長達半個月之久;媽祖誕辰慶典則會提前,北港媽祖護送媽祖神像渡海到湄洲媽祖祖廟進香,返航時則到臺南安平,參拜鹿耳門媽祖廟,接著沿陸路返回北港。然而日治時期,與中國大陸航路中斷,進香活動遂停止,改為1日繞境活動。日昭和10年(公元1935年)後,元宵迎媽祖縮減為3日,至公元1955年更縮減為1日,相對地誕辰慶典則延長為2日,其重要性相對提升。公元1965年朝天宮以「響應國策,改良社會風氣」為由,取消元宵迎媽祖,合併於農曆3月舉行。

如今北港媽祖香期由農曆新年開始,3月期間更是人數激增、香客人數為全臺之最,故有「三月瘋媽祖」的說法。

主要特色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的繞境活動在農曆3月19、20日2天。除了為農曆3月23的媽祖誕辰慶典暖身外,藉此巡朝天宮信仰圈範圍,凝聚地方信仰圈。

繞境在第1天舉行起駕典禮後,繞境隊伍即從朝天宮出發,往南前往笨港溪對岸的笨南港(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繞境,並在當地水仙宮停留休息後返回。笨南港在清代時的笨港南部區域,為朝天宮傳統信仰圈的一部分,也是過去迎媽祖自臺南參拜回朝天宮前,必行經之地。後來笨南港因笨港溪泛濫,切斷與笨北港(即今日的北港)的連結而沒落,並為鄰近的新港取代,但傳統上仍屬於朝天宮的信仰圈。當天下午回北港市區繞境,接受鞭炮煙火洗禮,然後返回朝天宮。第2天的繞境路線則往北走,前往新街,並在碧水寺停留。當天下午後則回到傳統的笨港八街繞境,經過一番熱鬧後回到朝天宮,結束迎媽祖活動。

倘朝天宮迎媽祖繞境隊伍的一大特色是其陣仗龐大的傳統陣頭。繞境期間,朝天宮各藝陣紛紛出陣:陣頭會有獅陣、龍陣、北管、南管等;神明會有閭山堂神童團、虎爺會、金垂髫太子爺會、金福綏土地公會等,此外還有專屬於朝天宮的仗儀人員,如報馬仔、菜鋪大旗、哨角震威團、莊儀團,以及朝天宮6尊媽祖神像的轎班會,皆以精心設計的清代服飾裝扮現身,獨具一格。此外,一些陣頭演出則會融入現代流行元素,如虎爺轎犁炮、電音三太子等。整個行伍長達數公里,熱鬧非凡。

北港繞境隊伍的另一重點乃在藝閣藝術上。遊街藝閣的題材包含媽祖傳說、臺灣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吉慶故事與西方童話等等。目前的藝閣的底座大多改以車輛為驅動,但藝閣仍由傳統師傅製作,講求華麗精緻,搭配現代的燈光音效,宛若移動劇場,故事人物仍講求由小朋友扮演,在臺灣已是少見。為了提升藝閣的水準,朝天宮在迎媽祖繞境後,會於農曆3月22舉行藝閣比賽,聘請專家審查頒發各種獎項,鼓勵匠師保留這項傳統技藝。

北港迎媽祖的另一大特色,是稱之為「北港炮」的炮炸活動。信徒會在媽祖繞境時,在神轎陣頭下堆置或直接投擲鞭炮,他們認為炸的越多會越發。常見的炸轎有3種:堆炮是將大量連珠炮堆放在神轎底下,抓好時機1次炸開;網炮是將連珠炮交錯鋪放在地面成網狀,待陣頭或儀隊人員經過時點燃,因為腳會踩過點燃的炮火,因此也稱為「踩炮」;犁炮是北港獨有的特色,乃是將生鐵鋤放在煤炭爐上加熱至火紅,放炮者手持排炮快速擦過鋤頭,並在排炮點燃的瞬間丟向陣頭。

繞境迎媽祖後,至農曆3月23當日正式進行祝壽大典,拂曉祭聖,依遵古法。天色未明,各員齋戒沐浴,集合宮中,上午6時正,開始祭典。具備「祝帛、羊一、豕一、牲醴一付、筵席一、青果四色、糕餅四色、粿類若干」,依照順序隆重舉行。朝天宮董事長擔任主祭,董監事及地方人士任執事,與祭人員均著長袍馬褂,以示隆重,採用三獻禮為媽祖祝壽,而其順序必先祭聖父母而後致天上聖母。祝壽大典於望燎復位後,三獻禮畢。後祭境主公,獻香,獻爵,獻帛,儀式從簡,祭典歷至此終告結束。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的繞境活動持續2天,圖為第2天下午媽祖神轎結束傳統的笨港八街繞境,經過一番熱鬧後回到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的繞境活動持續2天,圖為第2天下午媽祖神轎結束傳統的笨港八街繞境,經過一番熱鬧後回到朝天宮。
北港迎媽祖的另一大特色,是稱之為「北港炮」的炮炸活動。信徒會在媽祖繞境時,在神轎陣頭下堆置或直接投擲鞭炮,他們認為炸的越多會越發。
北港迎媽祖的另一大特色,是稱之為「北港炮」的炮炸活動。信徒會在媽祖繞境時,在神轎陣頭下堆置或直接投擲鞭炮,他們認為炸的越多會越發。
藝閣仍由傳統師傅製作,講求華麗精緻,搭配現代的燈光音效,宛若移動劇場,故事人物仍講求由小朋友扮演,在臺灣已是少見。
藝閣仍由傳統師傅製作,講求華麗精緻,搭配現代的燈光音效,宛若移動劇場,故事人物仍講求由小朋友扮演,在臺灣已是少見。

文獻資料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