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北投普濟寺

北投普濟寺
*
普濟寺今天的面貌主要來自日治時期昭和9年(公元1934年)的重新修建,正殿以臺灣檜木為建材,至今保存良好,是臺灣現存少見的日式風格寺院建築。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12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98年03月25日
創建/起源年代: 日明治38年(公元1905年)
攝影者: 藍星球資訊
經 緯 度: 121.51118,25.13598
指定/登錄機關: 臺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民三字第8701538601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發展源流

位於臺北市新北投的普濟寺,在日治時期初創時稱為「鐵真院」,是日本佛教臨濟宗妙心寺派的佈教據點。鐵真院始建於大正4年(公元1915年),北投居民早先於明治38年(公元1905年)設立的湯守觀音也安奉於此。

明治38年(公元1905年),因北投居民期望能供奉保佑北投地方繁榮的神佛,而由創設北投首家溫泉旅館的平田源吾(1845-1919)代表向鐵道部請願,得到當時擔任運輸課長的村上彰一同意,由鐵道部出資雕刻了1尊高2尺(約60公分)的觀世音菩薩石像,供奉在由「臺北堀內商會」捐獻建造的觀音堂內,命名為「大慈大悲北投湯守觀音大菩薩」。但因觀音堂所在位置屬於海軍用地,後來被遷移到鐵真院範圍內供奉。

鐵真院興建於大正4年(公元1915年),有一說法認為是由原來安奉湯守觀音的觀音亭所改建而成。當時寺院由鐵道部員工以及本地仕紳出資捐獻興建,人們並為了紀念村上彰一策畫鋪設溫泉管路與新北投線鐵道,也曾為居民籌措設置湯守觀音的貢獻,而採用他的諡號「鐵真」來為寺院命名。昭和6年(公元1931年),信眾募款在寺院旁增設1尊地藏王菩薩石像,是當時臺灣最大的石刻地藏王菩薩。昭和9年(公元1934年),鐵真院進行較大規模的改建,也在庭院內設置了「村上彰一翁碑」,記載他參與臺灣各地鐵道建設以及開發北投的事蹟,以紀念他對北投的貢獻;今日的普濟寺即完整保持當年落成時的日式寺院結構與風格。

日人領有臺灣後,推動日本各佛教宗派來臺傳教發展,鐵真院在日治時期即是屬於佛教禪宗分支的臨濟宗妙心寺派(為日本臨濟宗各派當中寺院最多、勢力較大的宗派)在臺北的佈教據點之一。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臺時,來自青海、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的17世甘珠爾瓦活佛也跟隨來臺。當時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1898-1965)將鐵真院安排給甘珠爾瓦活佛弘法,甘珠爾瓦活佛並將寺名更改為「普濟寺」,後來書法家于右任(1879-1964)題寫橫匾「普濟寺」贈與寺方,就掛在今天寺院正殿的大門上方。民國58年(公元1969年)後,普濟寺轉由淨土宗等漢傳佛教的法師擔任普濟寺住持,當前則是由禪宗的法師主持管理,並定期舉行參禪修道活動。

民國85年(公元1996年),當時擔任國民大會代表的許陽明(1952-)探訪發現普濟寺與日治時期北投溫泉產業發展的淵源,在他與寺方溝通並向臺北市政府陳情後,使普濟寺在民國86年(公元1998年)獲公告為古蹟。普濟寺與湯守觀音的淵源尤其受到地方文史工作者的關注與記述,如今寺院除了仍是佛教僧侶與信徒修道之所,也成為地方人士緬懷北投聚落歷史與寄託對社區發展期許、凝聚社區認同的對象。

主要特色

普濟寺今天的面貌主要來自日治時期昭和9年(公元1934年)的重新修建,正殿以臺灣檜木為建材,至今保存良好,是臺灣現存少見的日式風格寺院建築。從日治時期的「鐵真院」,到國民政府遷臺後的「普濟寺」,相同的建築空間曾經作為佛教不同宗派的傳道場所,但至今仍安奉著來自當地民俗信仰中的湯守觀音、子安地藏等佛像,以及紀念對北投發展有所貢獻的村上彰一的碑文,是1座與地方歷史結合的宗教場所,見證了北投聚落溫泉旅館林立、隨著鐵路興建成為遊憩勝地的地方發展過程。

寺院的主要結構與裝飾仍完整保留了日式佛教寺院的風格,如正殿的平面格局接近正方形,內部地面有部分抬高並鋪設榻榻米。尤其是正殿屋頂在前方入口處向前伸出,形成類似玄關的空間,在日語中稱為「向拜」,就是日本佛寺常用的形式,而不會在臺灣多數寺院中看到。在正殿的屋脊、屋瓦、屋頂兩側、屋簷下方以及窗戶等處的造型裝飾,也都呈現出不同於臺灣一般佛寺的樣式特徵,是臺灣難得保存日式優美細緻造型的寺院。

普濟寺主要奉祀的是觀世音菩薩,並同時供奉有1尊「湯守觀音」。「湯」為日語溫泉之意,「湯守觀音」即是守護溫泉的觀音。在日治初年,北投已開始有溫泉產業以及日本人聚落形成,在臺灣人武力抗爭仍頻繁的背景下,當地人尋求保佑地方安寧的心靈寄託,請求官方幫助設置保護地方的神祇;當時受託的官員村上彰一請人依據古書中的觀音菩薩像雕刻石像,並因北投具有溫泉產業而命名為「湯守觀音」,在地方人士舉行開光儀式(為佛像點開佛眼以賦予靈氣的儀式)後,即形成北投特殊的地方信仰。現在正殿供桌後方牆壁所鑲嵌的1尊石製浮雕觀音像,在民國58年(公元1969年)以前已經奉祀在寺中,被認為就是日治時期設置的「湯守觀音」。

「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菩薩」、「觀音」,在日式、漢傳、藏傳的許多佛教宗派中都受到重視與敬奉。在佛經裡觀世音菩薩誓願化身各種樣貌以救助眾生苦難,從而演變為民俗信仰中的保護神而受到廣泛的奉祀。普濟寺的湯守觀音,就是因應當地居民心靈寄託而創設出來專門守護溫泉的民俗觀音,是假托觀音菩薩的形象而展現的地方守護神的信仰,而不只是佛經記載或各佛教宗派法門中的菩薩。普濟寺在不同時代容許不同宗派佛教的僧侶住持,其所奉祀的菩薩同時也作為民間守護神信仰被看待,尤其突顯出觀音信仰能夠以不同形象顯現以因應信眾期待,並同時受到佛教宗派與民間信仰重視的特性。

此外,普濟寺的正殿旁豎立有1尊地藏王菩薩石像,菩薩右手執1支不銹鋼金剛杖,左手托著1位小孩,其型制是日式地藏王菩薩造像中專司保護小孩的「子安地藏」。但因為這尊菩薩像手抱小孩,旁邊又有1棵巨大的臺灣樟樹,樹幹中部在側看時有點突出如懷孕的樣子,長期以來被當地信眾當作是保佑生育子女的「送子觀音」;也有一些信徒認為這1尊菩薩像就是「湯守觀音」。但無論是湯守觀音、送子觀音或子安地藏,其實都是從當地居民的渴求與寄託所產生出來的信仰,呈現出民間信仰的創造性,使人們能夠因應生活中的需求,活潑地將體制化宗教塑造為更符合日常生活經驗、更親近人群的信仰對象。
庭院內設置「村上彰一翁碑」,記載他參與臺灣等各地鐵道建設以及開發北投的事蹟,以紀念他對北投的貢獻。
庭院內設置「村上彰一翁碑」,記載他參與臺灣等各地鐵道建設以及開發北投的事蹟,以紀念他對北投的貢獻。
普濟寺的正殿旁豎立有1尊地藏王菩薩石像,菩薩右手執1支不銹鋼金剛杖,左手托著1位小孩,是日式地藏王菩薩造像中專司保護小孩的「子安地藏」
普濟寺的正殿旁豎立有1尊地藏王菩薩石像,菩薩右手執1支不銹鋼金剛杖,左手托著1位小孩,是日式地藏王菩薩造像中專司保護小孩的「子安地藏」
正殿屋頂在前方入口處向前伸出,形成類似玄關的空間,在日語中稱為「向拜」,是日本佛寺常用的形式。
正殿屋頂在前方入口處向前伸出,形成類似玄關的空間,在日語中稱為「向拜」,是日本佛寺常用的形式。

文獻資料

  • 1.eTaiwan(2011年12月24日)。〈臺北北投普濟寺的歷史沿革〉。2015年5月20日上網。
  • 2.王惠珉(2005)。〈北投地區寺廟供像探討一以觀音為例〉。發表於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舉辦之「2005年臺北學學術研討會」,2005年10月15日,北投社區大學。2015年5月20日上網。
  • 3.林芬郁(2009)。〈日治時期七星郡北投庄日人所建之宗教信仰場所〉。臺北文獻168:159-202。
  • 4.洪德揚(2005)。〈北投湯守觀音考〉。發表於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舉辦之「2005年臺北學學術研討會」,2005年10月15日,北投社區大學。2015年5月20日上網。
  • 5.許陽明(2000)。《女巫之湯:北投溫泉鄉重建筆記》。臺北縣汐止市:新新聞文化。
  • 6.黃繹勳、William Magee編(2007)。《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