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竹山社寮紫南宮吃丁酒

竹山社寮紫南宮吃丁酒
*
「吃丁酒」又稱為「吃福」,意即分享當地居民娶妻、添丁的喜氣。紫南宮廟方會將信徒祭拜土地公的供品烹煮成麻油雞供參與民眾共食,象徵分享福氣。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風俗
所在地址: 南投縣竹山鎮
公告日期: 公元2009年09月02日
創建/起源年代: 有關起源年代目前並不可考。(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72255,23.81705
指定/登錄機關: 南投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授文資字第09801854362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風俗

指定/登錄理由

不僅深具地方文化歷史意義,並能將之活化,形成規模龐大、蓬勃發展的民俗活動。登錄保存團體紫南宮管理委員會制度完善,發揚取之於大眾、用之於大眾的精神,不僅妥善推動廟務,並致力辦理社區各項福利及建設工作。

發展源流

位於南投縣竹山鎮社寮地區的紫南宮,過去曾被稱為「竹腳崎土地公廟」、「大公廟」,現在以「借福德金」聞名全臺,素有「神明銀行」之稱,並且與新北市南勢角烘爐地南山福德宮、屏東車城福安宮號稱「臺灣三大土地公廟」。

紫南宮主祀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當地傳說清乾隆年間,嘉慶太子(1760-1820)曾經在林圮埔遭土番圍攻,隨身大將李勇(生卒年不詳)也殉職,是因為福德正神的庇祐才得以平安渡過濁水溪再從鹿港返回京城,後敕封紫南宮福德正神。因此紫南宮土地公的塑像佩戴官帽,並有文武護將隨從,實屬少見。明治年間重建時,再陪祀福德夫人土地婆,並加奉祀三官大帝及石頭公。

紫南宮的在地信仰民眾以社寮大公街以東至楓仔林,亦即目前的社寮里第4至8鄰為主。在紫南宮的信仰圈內,除了每年神明聖誕時的祭典之外,也流傳著新婚、新丁(「丁」是指男丁)拜土地公的習俗;亦即每年正月15日,境內各家戶凡有娶媳婦、或是男丁誕生的家戶,都必須準備供品前往紫南宮敬拜土地公;隔天廟方會將供品煮成麻油雞,俗稱「丁酒」,再分送給境內各家戶共同享用,象徵分享土地公的庇佑。如果外地進香團在此時到訪,一般境內家戶也會邀請香客共享、一盡地主之誼。

因為紫南宮借金靈驗事蹟的普遍流傳,信眾範圍已擴展至全臺各地,香客高達數10萬人。原本由轄境內信徒新婚、出丁所祭拜的雞隻已不足供應眾多的香客,所以改由廟方向外採購雞隻辦理,吃丁酒活動也改成中午舉辦,以便當日前來參拜的各地香客享用。原本以社寮轄境5鄰為主要範圍的吃丁酒習俗,逐擴大為正月16日當天前往紫南宮的各地信眾都一起享用;在紫南宮廟方與社寮文教基金會的共同籌備辦理下,近年更發展成極為盛大的民俗節慶活動,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如今吃丁酒不僅是社寮地區流傳已久之習俗,亦是被居民稱為「大公廟」之紫南宮與地方社會關係緊密的象徵。

主要特色

「吃丁酒」習俗在每年農曆正月16日舉辦,是充滿喜氣與歡樂氛圍的盛大活動。「吃丁酒」又稱為「吃福」,意即讓所有參與的民眾分享當地居民娶妻、添丁的喜氣和福氣,同時也獲得土地公的庇佑。原初的祭典內容為,從去年農曆過年至今年農曆過年期間,紫南宮轄下共 5 鄰,凡有男嬰誕生的家戶,正月15日元宵節時就必須以整隻閹雞(不限1隻;另一說是以2或6等具有吉祥意涵的隻數為原則)敬拜並感謝土地公的福佑;凡有新婚者的家戶,則必須以豬頭為敬拜土地公的祭品;至16日上午,廟方會將雞頭冠及尾椎的肉切下,交由該家戶的人帶回,其餘部份由廟方烹煮成麻油雞酒與全體社寮信徒共同分享。再者,紫南宮轄下5鄰的家戶,每戶至少都要派出1位人手在16日的活動中擔任義工;工作內容包括清洗準備食材和烹煮雞肉等廚房工作、協助廟方登記借金或文書抄寫,以及棚架搭設與活動前後的環境打掃等。

發展至今,祭典內容日漸完備也更為複雜,今日「吃丁酒」活動詳細過程大致如下:

一、 準備貢品
1. 新婚的家戶必須準備「豬頭」1付和米酒1瓶。
2. 續弦的家戶必須準備「掛腿(豬後腳)」1付和米酒兩瓶。
(民國80年起,都改為「掛腿(豬前腳)」1付及米酒)。
3. 「添丁」的家戶必須準備「閹雞」1付和米酒1瓶。
4. 新婚又添丁,就必須同時準備新婚祭品及添丁祭品,俗稱「一擔」。
5. 「許千金」 的人家會準備「母雞」1付和一些雞蛋及米酒1瓶。

二、 報喜:廟方會請專業的報喜人,敲鑼打鼓地在家戶間為民眾報喜。

三、 取下祭祀品
1. 廟方將新婚的「豬頭」祭品,以刀取下「嘴頰肉」,然後將剩下的豬頭加上紅包,送還給信眾。(民國80年改為「掛腿(豬前腳)」後,廟方依例取部份豬腳肉,將剩下的豬腳加上紅包,送還給信眾。)

2. 「添丁」及「許千金」的人家,於元宵節當天祭祀後,由廟方將「閹雞」及「母雞」的雞頭、雞翅、雞腳、雞尾椎(俗稱四點金,連同雞身骨架)連同紅包送回給信眾,意謂「肉給人吃,骨頭不讓人家啃」。

四、 分享
農曆正月16日一早,廟方就會將祭品調理成麻油雞,並準備菜飯及各式食物,於中午時正式舉辦「吃福」活動。

吃丁酒活動至今已盛大發展為全國性的「土地公傳奇吃丁酒文化季」,並結合社寮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系列活動自每年除夕夜開始,直到正月16日「吃丁酒」為最高潮。當日也有展現社寮地區和紫南宮文化特色的竹工藝大金雞及竹藝大元寶的大公街踩街活動,象徵社寮地區民眾共同向紫南宮土地公表達敬意,並祈求土地公繼續福澤地方和各家各戶。已有270年歷史的紫南宮,極具歷史價值,除了祭祀活動外亦保存了多項古文物,其中包括百年石製香爐(上有清道光廿七年、大公廟的銘刻)及清朝光緒年間臺灣鎮總兵吳光亮所立的「永濟義渡碑記」石碑。所辦的「吃丁酒」不僅深具地方文化歷史意義,並為社寮地區注入新活力,帶動整個竹山社寮里社會福利與觀光經濟發展,也成為南投縣最著名、最具吸引力的民俗活動。
在紫南宮廟方與社寮文教基金會的共同籌備辦理下,近年吃丁酒活動發展成極為盛大的民俗節慶活動,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
在紫南宮廟方與社寮文教基金會的共同籌備辦理下,近年吃丁酒活動發展成極為盛大的民俗節慶活動,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
廟方將供品煮成的麻油雞俗稱「丁酒」,再分送給境內各家戶共同享用,象徵土地公的庇佑擴及各家。
廟方將供品煮成的麻油雞俗稱「丁酒」,再分送給境內各家戶共同享用,象徵土地公的庇佑擴及各家。
位於南投縣竹山鎮社寮地區的紫南宮,過去曾被稱為「竹腳崎土地公廟」、「大公廟」,現在以「借福德金」聞名全臺,素有「神明銀行」之稱。
位於南投縣竹山鎮社寮地區的紫南宮,過去曾被稱為「竹腳崎土地公廟」、「大公廟」,現在以「借福德金」聞名全臺,素有「神明銀行」之稱。

文獻資料

  • 1.劉枝萬(1961)。〈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南投文獻叢輯(九)》,圖版12。南投縣:南投縣文獻委員會。頁117-118。
  • 2.劉先進等編輯(1997)。《南投縣寺廟名錄》。南投縣:南投縣政府民政局。頁149-150。
  • 3.黃耀能總纂(1999)。《南投縣志卷六文化志勝蹟篇》。南投市:南投縣政府。頁:155-156、171(照片)。
  • 4.林文龍(1998)。《社寮三百年開發史》。社寮文教基金會。頁117-120。
  • 5.曹美良總編輯(2000)。《南投縣文化休閒導覽手冊》。南投市:南投縣政府文化局。頁122-123。
  • 6.陳哲山總編纂(2002)。《竹山鎮志:下冊》。南投縣:竹山鎮公所。頁1343-1344、1395、1668。
  • 7.劉耀南主編(2003)。《竹山風情錄》。竹山鎮故鄉重建促進會。頁:130-132。
  • 8.魏裕鑫撰稿(2010)。《濁水溪線:南投縣社區深度文化之旅手冊:竹山鎮、鹿谷鄉、名間鄉》。南投市:南投縣政府文化局。頁:14-18。
  • 9.盧思岳總編輯(2013)。《走讀臺灣:南投縣1》。臺北市:中華文化總會。頁150-152。
  • 10.紫南宮網頁〈關於紫南宮:吃丁酒由來〉。
  • 11.姜義鎮(1995)。《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市:臺原出版。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