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
蓮座山觀音寺的建築受限於丘陵地形、腹地狹小等因素,無法作縱向發展,因此在建築形制上發展出「一進式廟宇三川殿前築軒」的特殊格局。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桃園市大溪區康安里瑞安路2段48巷28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嘉慶2年(公元1797年)
攝影者: 趙守彥、邱俊銘
經 緯 度: 121.28082,24.87211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臺內民字第0740335694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為地方信仰代表中心,建築形式精美,木作彩繪及雕工細緻,具有保存價值。

發展源流

蓮座山位於大溪區市郊,獨峙於大漢溪畔,其形勢猶如蓮花出水,因而得名。蓮座山觀音寺創建有2種說法,其一為清嘉慶2年(公元1797年)由當時開墾民眾鍾尚儀(生卒年不詳)等人籌資創建;另一說法為清嘉慶6年(公元1801年)廣東來的墾民鍾房緒(生卒年不詳)考察山水地形後,在此地集資興建廟宇,祀奉觀音佛祖。兩者說法因時代久遠難以考據,再加上兩者間相差4年,信眾多數認為嘉慶2年(公元1796年)時已在此供奉觀音菩薩,後於嘉慶6年(公元1801年)集資進行擴建。

道光13年(公元1833年),廣東籍移民信眾有感神恩庇佑,捐獻田地作為寺產,以田地每年收益作為該寺日常費用,寺方得以妥善經營,因此香火大盛、信徒大增。咸豐5年(公元1855年),有感觀音寺年久失修,地方信眾募資整修,現今仍留有當時重修遺跡,包括山牆、窗櫺(漢式傳統木製窗格)、護龍等,成為了蓮座山觀音寺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時代證明。明治37年(公元1904年),因廟宇破損嚴重,時大溪街總理呂建邦(1856-1948)會同地方人士鍾會雲(生卒年不詳)、邱玉來(生卒年不詳)等人發起大溪當地信眾募款整建活動,進行大規模整修,除重修正殿以外,並增築四角拜亭及左右附屬家屋,整修工程直到明治40年(公元1907年)完成竣工。

大正14年(公元1925年),呂建邦、邱漢蓮(生卒年不詳)、簡水龍(生卒年不詳)等人又再募款徹底修繕,使寺院益見宏麗,倍增莊嚴,並於正殿山牆墀頭下刻有「一品名山」、「萬年福地」之對聯。昭和9年(公元1934年),再次修建拜亭、正殿等,原為四角拜亭,改建為八卦式重檐拜亭,形成現今之寺貌。

蓮座山觀音寺內大殿祀奉觀音佛祖及十八羅漢金尊,配祀三官大帝,寺方右側約5公尺聖堂中供奉土地公,上山入口供奉山神。因該寺位處腹地狹小的丘陵線上,僅能做橫向擴建,故為1座五門單殿式廟宇,入寺前須爬百餘座階梯,被信眾稱為「百步雲梯」。雲梯中有1座咸豐年間的石獅子與山神廟,山腰山壁上雕有12生肖石雕,象徵守護著蓮座山與當地居民的安全。觀音寺建廟以來,一直以來都是當地居民信仰中心,尤其是桃園、新竹、苗栗3縣市客籍人士的信仰中心,除因所祀神明為客家族群所祭祀之神明外,相傳咸豐3年(公元1853年),泉、漳(大陸移民臺灣兩族群)械鬥波及大科崁(今大溪)地區,當地客籍移民人士,為避難躲至觀音寺,幸得觀音菩薩庇佑躲過1劫,爾後客籍人士感念,將觀音寺視為信仰中心。

蓮座山觀音寺雖經數次修建,但每次修建對文物的保存都相當謹慎,故而清領時期的建築主體大抵保存,是1座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寺廟。內政部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指定為3級古蹟,使其得以在相關單位的妥善維護下,長長久久流傳下去,讓民眾可以藉此了解到當地文化信仰的發源之一。

主要特色

蓮座山觀音寺的建築受限於丘陵地形、腹地狹小等因素,無法作縱向發展,因此在建築形制上發展出「一進式廟宇三川殿前築軒」的特殊格局,原本僅有3門,但在昭和9年(公元1934年)年重修時改成5門單殿式,屋頂的形式為三川脊,正殿的前方的八柱式重簷拜亭是該廟宇建築上的最大特色,拜亭內設有八卦藻井,屋頂上的剪黏、泥塑有神龍盤柱及鳳凰展態等各類傳說故事,寺內木雕、石刻、彩繪等皆古樸雅緻。寺廟的右側10餘公尺林蔭處設有敬聖亭(惜字亭),該亭亦為重要的古建築,名為「奎星樓」,內奉文曲星君。其由紅磚砌成3段式亭子,上、中2層題有對聯,亭身的龍吟虎嘯石刻栩栩如生,剪黏、雕塑精美細緻。

蓮座山觀音寺一直是桃園、新竹、苗栗3縣市85%以上的客籍家庭的信仰中心,每個家庭都會到觀音寺恭迎觀音菩薩的「香旗」(廟方以香火製旗)回家供奉,祈求賜福家中老小一切平安。每年觀音聖誕農曆2月19日,寺方都會舉辦大型祭祀活動,此時許多鄉鎮村里都會組團來寺進香,信眾亦會帶著香旗回到寺中「謁祖」,寺廟人潮絡繹不絕,形成1個春遊迎神的浩大場面。

1年當中,從上元(元宵)、中元到下元的3個節慶時序來看,是客家人在農業社會對於自然及大地的1套從祈求到回饋的機制,也可以說是客家人利用大自然的時序變化,以「春祈、夏耘、秋收、冬藏」的觀念,來調整1整年的作息與生息的生活方式。觀音寺會於每年秋收時程舉辦「謝平安」活動,「謝平安」在過去農業社會的客家庄,是每個庄中一年一度的大事。除了所有信眾必須準備三牲到所屬的主神廟祭拜之外,更需演出「平安戲」,一方面是以戲來酬謝神明1年來的眷顧與恩賜平安,同時也讓辛苦1整年的村民們犒賞自己,以戲同樂。時至今日,觀音寺依然保有此傳統活動,讓信眾除了謝神外,另含有感謝土地的精神存在其中。

寺方長年經營發展,信眾與日俱增,於私下組成民間宗教信仰的社團「觀音會」,此社團除了俱備凝聚社會力量功能外,更能讓信眾於其中相互關心關懷,互助有需要之人,成了藉由宗教信仰結合社會力量的特有現象,也讓蓮座山觀音寺除了在中教信仰庇佑人民外,增添了整合社會力量功能。
觀音寺右側設有敬聖亭「奎星樓」,內奉文曲星君,是由紅磚砌成3段式亭子,上、中2層題有對聯,亭身的龍吟虎嘯石刻栩栩如生,剪黏、雕塑精美細緻。
觀音寺右側設有敬聖亭「奎星樓」,內奉文曲星君,是由紅磚砌成3段式亭子,上、中2層題有對聯,亭身的龍吟虎嘯石刻栩栩如生,剪黏、雕塑精美細緻。
拜亭內設有八卦藻井。
拜亭內設有八卦藻井。
正殿的前方的八柱式重簷拜亭,是蓮座山觀音寺建築上的最大特色,屋頂上的剪黏、泥塑有神龍盤柱及鳳凰展態等各類傳說故事。
正殿的前方的八柱式重簷拜亭,是蓮座山觀音寺建築上的最大特色,屋頂上的剪黏、泥塑有神龍盤柱及鳳凰展態等各類傳說故事。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