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苗栗文昌祠

苗栗文昌祠
*
苗栗文昌祠是1座三開間兩進兩廊的合院式祠宇。昭和10年(公元1935年)臺灣中部大地震導致正殿屋頂破損,所幸樑柱木石結構受損輕微,得以原貌修復。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苗栗縣苗栗市綠苗里中正路756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08月19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光緒8年(公元1882年)開始建造,於光緒11年(1885年)完工
攝影者: 盧逸峰
經 緯 度: 120.81826,24.55392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臺民字第338095號公告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倡設英才書院於此祠倉頡廳,以教化莘莘學子,設縣之初、知縣亦曾在此辦公,故此祠為苗栗縣治初期行政、文教中心。

發展源流

苗栗原是平埔族貓裏社之地,清乾隆初葉,廣東籍移民人士相繼到此開墾,成為廣東籍墾民聚集的城鎮,生活形態也漸漸由耕墾社會轉為士子書香社會。鑑於文風漸盛,當地仕紳林際春(生卒年不詳)、陳萬青(生卒年不詳)、黃文龍(生卒年不詳)、邱蘊常(生卒年不詳)、范炳輝(生卒年不詳)等人於清光緒8年(公元1882年)倡建文昌祠,當時並延請地理師王東海(生卒年不詳)建造,座西北朝東南,呈矩形縱深而建,全部工程於光緒11年(公元1885年)完成,林際春並自新竹背負文昌帝君泥塑神像入祠安座。

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左次間配祀倉頡聖人、右次間配祀韓文公(韓愈)。因設有書院,正殿案桌設有神位牌,中間是「至聖孔子神位」,左書「文昌帝君」,右書「倉頡聖人」,與魁星爺神像一併供學子朝夕膜拜。

光緒15年(公元1889年)設立苗栗縣,苗栗知縣林桂芬(生卒年不詳)到任時由於縣衙尚未建造,暫以文昌祠為縣衙辦公之處,使供奉文昌帝君的祠宇兼具臨時衙署之功能,也成為苗栗設縣後的行政發源地。同年為教化學子,在地方官紳謝維岳(生卒年不詳)等人的倡議下,創設英才書院,由於院舍未建,暫以縣署禮房為辦公處所,光緒18年(公元1892年)改設於文昌祠倉頡廳。清領時期雖在臺灣設有推行教育單位,辦理地方教育廣推「儒學」,但受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官府系統無法有效推動教育,致使「儒學」無法彰顯,在清廷鼓勵下,由地方仕紳興辦的「書院」,反而成為臺灣文運的主流。

公元1895年日本治臺,禁止漢人學習漢文,推動新式教育,英才書院營運6年後因而廢止,然而地方詩文愛好者仍透過吟詩創作延續傳統漢學文化,至日治時期昭和2年(公元1927年),苗栗、竹南、大湖地區文人雅士成立苗栗詩社(簡稱栗社),在文昌祠及熱心人士的支應下,每月開課或舉辦吟詩大會,每月集會詩稿油印詩集專刊,每年春、秋擇日舉辦詩人大會,成為當時臺灣中北部最負盛名的吟詩大會,盛況空前。

昭和10年(公元1935年)臺灣中部大地震,文昌祠正殿屋頂破損、泥塑神像塌毀,所幸主要的樑柱木石結構受損輕微,得以原貌修復,文昌帝君神像因此改成陶土塑像。日治時期,文昌祠當過憲兵屯駐所、公學校分教場、支廳宿舍用途,二次大戰期間,前埕施作3處防空壕,文昌祠也因而遭到嚴重的破壞。

文昌祠建築物因為歲月自然侵蝕、環境變遷等因素,致使毀損嚴重,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內政部公告指定為3級古蹟後,民國86年(公元1997年)開始修復工程,以保存原色彩、形貌為主要目標,採用原物或相近材料以傳統技法進行修復,經有關單位的努力,終於民國91年(公元2002年)完工,重現原有風貌。

主要特色

苗栗文昌祠為三開間、二進二廊式廟宇,主要有照牆、左山門、右山門、前埕、前殿、及正殿等空間配置,前埕左側並設有一圓塔狀的敬字亭。照牆墀頭有琴、棋、書、畫等泥塑作為裝飾象徵文人雅士;由左、右兩座山門進出文昌祠。

在傳統的封建觀念裡,士為四民之首,讀書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極受尊崇,苗栗地區多為廣東潮州客家墾民,唐朝大文豪韓文公(韓愈,768-824),曾被貶謫潮州刺史,因此地緣關係,客籍供奉的文昌祠多會配祀韓文昌。文昌祠前殿的門神彩繪,並非一般人所熟悉的秦淑寶、尉遲恭或哼哈二將,其中門以文昌帝君的兩侍童「天聾」、「地啞」為門神,意思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關係富貴貧賤,需嚴格保密以免天機泄漏,更有喻示信眾應謙沖為懷、口不出惡言、耳不進亂言、遠離是非亦不做是非之人的意涵。中門前1抱鼓石據說為臺灣現存最完整、最大的1對,此石除了有穩固門面的作用之外,民間信仰相傳有壞人要進入廟殿,門鼓即會嘎嘎作響,達到警示作用。

文昌祠內懸有古匾3塊,分別是右側的「始制文字」、中央的「下觀而化」;以及左側的「群瞻山斗」,雖未見年款,但可能是建廟時所置,係該廟重要的歷史文物。

文昌祠與孔廟相同,除每年春、秋2祭(農曆2月3日與8月3日)之外,平常時節皆不開中門,但凡參加國家級考試及格或取得博士學位者,可準備3獻禮,開中門祭聖,以表光宗耀祖之意。早年多是及第士子自行舉辦,因需勞師動眾,現今在個人執行上有所困難,因此苗栗縣政府自民國96年(公元2007年)起舉辦集體開中門祭聖活動,每年都由不少的及第士子參加,也成為文昌祠特有文化信仰活動。

文昌祠祀奉的神明與一般民間信仰不同,除了讀書人與希望子女科考及第的父母於考期前來參拜外,平日香火不如其它寺廟鼎盛,幸廟方有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2處,得以有經費經營至今。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教育的普及,學院已不存在於此,雖沒了莘莘學子朗誦讀經的聲響,但從清領時期的縣轄與學院,日治時期的苗栗詩社,都證明了文昌祠對苗栗文風的深遠影響,文昌祠樸實無華,典雅高貴的建築風格,更有別於其他廟宇,展現了文廟特有的風格。
文昌祠前殿的門神彩繪以文昌帝君的兩侍童「天聾」、「地啞」為門神,意思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
文昌祠前殿的門神彩繪以文昌帝君的兩侍童「天聾」、「地啞」為門神,意思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
中門前1抱鼓石據說為臺灣現存最完整、最大的1對,除了有穩固門面的作用之外,民間信仰相傳有壞人要進入廟殿,門鼓即會嘎嘎作響,達到警示作用。
中門前1抱鼓石據說為臺灣現存最完整、最大的1對,除了有穩固門面的作用之外,民間信仰相傳有壞人要進入廟殿,門鼓即會嘎嘎作響,達到警示作用。
文昌祠內懸有古匾3塊,分別為右側的「始制文字」、中央的「下觀而化」以及左側的「群瞻山斗」,係該廟重要的歷史文物。
文昌祠內懸有古匾3塊,分別為右側的「始制文字」、中央的「下觀而化」以及左側的「群瞻山斗」,係該廟重要的歷史文物。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個案導覽<苗栗文昌祠。
  • 2.張伊琮(2011)。《苗栗文昌祠之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佛教組。
  • 3.李阿成、陳運棟、彭富欽主編(1988),《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文復會苗栗縣總支會。
  • 4.黃鼎松(1998)。《苗栗文昌祠》 苖栗縣 : 苖栗縣立文化中心。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