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鹿港城隍廟

鹿港城隍廟
*
鹿港城隍廟座東北朝西南,是1座三開間兩進兩廊的沿街廟宇建築,廟中保存許多重要歷史文物。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366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道光19年(公元1839年)
攝影者: 楊晴帆
經 緯 度: 120.43210,24.05829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現存的廟宇座東北朝西南,是1座三開間兩進兩廊的沿街廟宇建築,廟內雖然幽暗,但保存的古文物不少,透過其文物與史蹟的研究,可以瞭解鹿港鼎盛時期的人文景觀與技術水準,補足正史上所缺乏記載的鄉土歷史。

發展源流

清領時期臺灣有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盛名,城隍廟即座落在當時商業鼎盛的二鹿-鹿港,建於鹿港不見天街上,不見天街為今日之中山路,清代稱為「鹿港大街」、「馬芝大街」、「五福大街」,鹿港的發展是從海口沿著鹿港溪向內陸延伸,不見天街是鹿港商業鼎盛時所興建,街道上方以木構架搭設屋頂,讓商販、居民不受風吹日曬雨淋,約於清雍正年後乾隆中葉前完工。城隍廟建立的時代,有著不同說法,因現存的城隍廟最早的文物為清道光19年(公元1839年)1對石柱,被認為是城隍廟興建時間得佐證,此一時間也較被廣為接受。

城隍廟於道光19年(公元1839年)由日茂行林家及地方仕紳所創建,因鹿港並非縣治,無法建官祀城隍廟,所以其屬民祀城隍廟,供奉自福建省石獅分靈過來的城隍。福建省石獅城隍廟乃自永寧城隍廟分靈,由於永寧最早稱為「鰲亭宮」,鹿港城隍廟初期亦沿用祖廟「鰲亭宮」為廟名。

道光28年(公元1849年)臺灣中部大地震,城隍廟毀損嚴重,時任董事的何海泉、蔡萬辦、蔡仕蘭(生卒年皆不詳)等人發起勸募重修事宜,此時鹿港商業繁華鼎盛,各界紛紛響應,很快的在道光30年(公元1851年)完成修護。廟內右側牆面有1塊「重修鹿港城隍廟」碑,即為當時重修廟宇時捐獻大德的金碑從金碑中所捐獻的商家,可以瞭解到當時鹿港商行的發展,是鹿港商業發展的重要佐證,重修後的城隍廟格局更加完備,現存門前的1對青斗石獅、城隍神尊、南北斗星君像、二十四職司等,都是此時留存下來的歷史文物。

爾後城隍廟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進行整修維護,但都以保存舊有風貌為主。日治時期大正9年(公元1920年)由商人辜顯榮(1866-1937)獨資進行整修,在此時代背景下讓廟內多了些許日本風格,如彩色磁磚和日本算盤等。日治時期政府推行「皇民化」政策,廣建「日本神社」,各地原有的寺廟神像若沒加入日本宗教組織,多數被收走集中保管,美其名是得道升天,暗地裡是抑制臺灣本土宗教信仰發展,此政策傷害臺灣宗教文化信仰,也影響了鹿港城隍廟存續。昭和9年(公元1934年)因市街改正計劃,將原有的不見天街拆除,從原有約4公尺街區拓寬為15公尺道路,史料中的城隍廟初期左右有隘門,廟前有廟埕,此計劃將原有的隘門、廟埕、三川殿強制拆除了,當中的廟埕也就是俗稱的餓鬼埕,因當時工人與漁民出港工作回航後,往往飢腸轆轆,於廟前吃東西因而得名,藉此可以瞭解到,城隍廟位於重要的地理位置,並見證鹿港的商業發展,只可惜此次計劃,致使舊有部分建築無法保存,僅部分三川殿木雕作品移往今後殿保存,是歷史文物的一大破壞。

戰後鹿港河運港口早已淤積,不復過往繁華景象,城隍廟一直未能進行大幅整建修復,直至民國74年(公元1985年),政府單位有感城隍廟乃鹿港從清領至今重要的史料建築,廟內更保有諸多舊有歷史文物,指定公告城隍廟為3級古蹟,開始著手進行修復計畫。歷經多年的考證與研究,依據舊有留存的圖像與資料,於民國82年(公元2003年)開始施工,並延請薪傳獎木雕師傅施鎮洋先生(1946- )主持,選材部分大部結構採用福杉,細木雕花部分使用樟木或檜木,樟木的選擇因特殊氣味更可以防蟲,並且使用當時最新科學工法,造就了日後921大地震時城隍廟無重大損傷,此次整修於廟埕、民國86年(公元2007年)完工,使城隍廟恢復過往的主要風貌,可惜因街道已改建,城隍廟受制於建地深度的不足,原有的廟埕、拜亭建築已無緣復見,只能透過史料照片窺之一二。

主要特色

鹿港城隍廟為二進一院的建築,分別為三川殿、拜殿與正殿,三者連成一體,平面呈「工」字型,這種平面又稱為「交相帶式」,為清初普遍的一種作法,成列的柱子給予參拜者一種幽暗肅穆的感覺,尤其是配合自前殿逐段升起的地坪和屋頂層層疊高的樑桁,造成莊嚴神威的效果。因廟內整體貫連的建築特色,空間使用靈活,致使各種活動不受天候之限制。

民間信仰中,城隍的地位類似於地方官,專司記錄、通報、審判人間的善惡,因此大門內側上方懸掛著1副大算盤,意即入門後城隍爺馬上計算入門者的功過;廟內擺放1面銅鏡,讓人ㄧ照立即善惡分明;兩旁木柱書有「為善不昌,祖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不滅,祖有餘德,德盡必滅」,意即:為什麼行善而不昌盛,因為祖先還遺留惡應,彌補之後必定興旺,為什麼做惡者而不衰滅,因為祖先還留有善德,德盡必滅。「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善報惡報早報遲報,終需有報」,藉此謹示世人達到教化人心的意涵。因城隍日判陽夜審陰,一般城隍廟的門神皆以牛頭、馬面等陰差為主,取其緊惕之意,但廟方在彩繪時,考量到孩童受到驚嚇,因此在龍邊改繪吉祥納福、升官發財的朝官,虎邊繪上持刑具的衙差,減少了鬼魅氣氛,中間門神採用山海經的典故,畫上上古奇人神荼、鬱壘,相傳此2位在度朔山上領眾鬼、缚惡鬼,以此表彰城隍的特殊信仰。

廟中更保有諸多歷史文物,三川殿中石柱有「赫濯聲靈昭鹿水,綿延香火肇 鰲亭」楹聯,係清道光19年(公元1839年)倡建時,由日茂行林家所捐贈。此外,另有1件道光19年(公元1839年)落款的忠祐侯展耳石香爐,由此可證明建廟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宮內保存有1件青花海水波濤龍紋筒式爐,爐身有銘款,由右至左書有「鰲亭宮」,上款「道光卄一年辛丑歳次桂月吉旦」,中行「城隍爺座前」,下款「晉邑蚶江弟子紀茂記敬奉」,具有江西景德鎮窯之特徵。三川殿前有1對石獅,係道光30年(公元1850年)重修時的作品,獅座為青斗石雕,為清中葉的經典作品,透過這些歷史文物,瞭解鹿港商號的發展近代的發展過程。

鹿港城隍廟自民國98年(公元2009年)起陸續舉辦城隍爺回香謁祖的活動,城隍廟管委會更在民國99年(公元2010年)首次在臺灣發行「城隍廟」紀念郵票,石獅城隍的身影躍然郵票票面上,再次印證了石獅與鹿港兩地城隍之間的歷史淵源,有助於城隍信仰在兩岸民間文化信仰交流中弘揚。也說明了這段移民過程,信仰不曾中斷的連結過往,民國98年(公元2009年)舉辦全國迎城隍在鹿港活動,請全國城隍爺駐駕鹿港為民眾祈福繞境,並同時舉辦全民攝影比賽,讓民眾參加迎城隍活動時,拍下有關臺灣城隍廟會民俗文化之作品,以此散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到城隍信仰文化意義。
廟內擺放一銅鏡,象徵人們經城隍爺一照,立即善惡分明。
廟內擺放一銅鏡,象徵人們經城隍爺一照,立即善惡分明。
三川殿前有1對石獅,係道光30年(公元1850年)重修時的作品,獅座為青斗石雕,為清中葉的經典作品。
三川殿前有1對石獅,係道光30年(公元1850年)重修時的作品,獅座為青斗石雕,為清中葉的經典作品。
鹿港城隍受封為「忠佑侯」,神龕上方「燮理陰陽」匾,訴說城隍爺職責掌管陰陽兩界。
鹿港城隍受封為「忠佑侯」,神龕上方「燮理陰陽」匾,訴說城隍爺職責掌管陰陽兩界。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不著年代)。文化資產個案導覽〈鹿港城隍廟〉。
  • 2.韓興興、韓采容(2004)。《鹿港城隍廟》,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 3.陳仕賢(2008)。《鹿港不見天街傳奇》。彰化縣:文化局。  
  • 4.黃柏芸(2006)。《臺灣的城隍廟》。新北市:遠足文化出版社。  
  • 5.李建緯計畫主持(2013)。《第二期彰化縣古蹟中既存古物登錄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