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Mangayaw大獵祭(含猴祭、除喪)

Mangayaw大獵祭(含猴祭、除喪)
*
圖中央青年頭戴綠色花圈,在會所內等待晉升,並在入夜後戴上成年男子才能配戴的彩色花環。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臺東縣卑南鄉 
公告日期: 公元2009年02月20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1.00148,22.76497
指定/登錄機關: 臺東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83005199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典範性及保存團體適任本項民俗及有關文物保護工作。

發展源流

大獵祭Mangayaw(含猴祭、除喪)是卑南族最重要的祭儀之一,源自於古代的狩獵祭儀、團體合擊訓練、以及部落復仇戰爭的行動。Mangayaw原意為「獵取」或「獵鹿」,在阿美族也同樣有以此為名的獵祭;在卑南族,Mangayaw同時指涉狩獵和復仇獵首的祭儀。

雖然大獵祭同時指涉狩獵和復仇獵首,但兩者的祭儀性質完全不同。前者是在歲末固定舉行的時節祭儀,每年經由部落會議安排;後者則是當家人遭外族獵首,家族中年輕男性進行復仇的祭儀,沒有一定的時間。不過兩者皆有獵鹿的活動和 Pubiyaw(祝福打獵收獲的儀式)。隨著獵首被政府禁止,Mangayaw逐漸專指狩獵的祭儀。但也有學者認為,Mangayaw是「(主動)告知」的意思,意味著大獵祭的主要目的是透過集體巡獵,宣示部落領域。

在傳統卑南社會之中,大獵祭可說是秋祭(收穫祭)的延續。秋祭在秋天舉行,由部落頭目夢占決定,隔日即是猴祭,後面緊接著大獵祭,最後是象徵新舊年交替的除喪。由於是在農事結束後舉行,這些儀式反映的是農忙季節之後的部落生活型態。猴祭Mangayangayaw以少年會所(卑南族男性主要分為兩階段。未成年時必須住在少年會所,接受軍事訓練;成年後則進入男子會所,成為部落戰力與公共事務的其中一員)為主的縮小版大獵祭(字根疊合意味著只是Mangayaw的模仿),少年會所模仿卑南竹生傳說的祖先建立少年會所的方式,以殺猴(現在以草紮猴子取代)來驅除惡疾,以及整理打掃部落迎接些下來的大獵祭舉行,並藉此鍛鍊少年膽識與服從性;大獵祭是最盛大的部落祭儀,藉由集體狩獵動員部落青年,進行軍事演練和巡視部落領域,以獵物祭祀祖靈、太陽與山神,最後全族舉行宴會;除喪則是由巫師主持,男性族人慰問部落孤寡遺孀,驅除哀怨與霉氣,前一年喪偶的寡婦鲰夫也解除喪家的禁忌。

這一系列的祭儀反映出卑南族的社會文化特質:公共巫術Penalisi在公共事務的啟動上扮演關鍵角色、男性完全主導公共事務,女性完全主導家庭事務的性別分工、強調男子服膺於年齡階級和地位行動的集體社會組織,及農耕與打獵的生業週期。

20世紀開始後,卑南族的傳統文化特質開始發生改變,各部落逐漸被納入殖民政府的國家體制與現代社會,巫術信仰的崇高地位遭到基督教與漢人民間信仰挑戰而走下坡;部落內的性別分工因與外界接觸機會增加,變成父系家長制度為主;會所制度與部落自主性受到大社會影響而沒落、農耕打獵的季節生計被現代工作形式取代。因此現在的大獵祭與相關祭儀逐漸失去傳統部落生活的脈絡,具有更多維護部落傳統的意義,而且形式上有所調整。像是原來祭儀舉行的時間、目的與行動計畫,完全根據部落會議決定,並經由祭司祝禱告知祖靈後實施,猴祭與大獵祭由部落內的少年會所與男子會所各自獨立舉行。但現在各部落舉行Mangayaw的時間已不一致,而且通常由部落協會來主導。

主要特色

大獵祭的內容可就狹義和廣義來看。狹義的大獵祭指Mangayaw儀式本身和除喪,傳統上約舉行15天,略可以劃分為「出發」、「行獵」和「凱歸」這3大階段。出發之前,祭師們會先到野外進行鳥占,聆聽鳥鳴聲,以占卜出獵的方向與吉凶。出發前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部落女性會送禮給即將出獵的親人和友人,使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在打獵的過程中,只許帶少量的米和薑,且將打噴嚏視為禁忌。

當隊伍出發,到了離開部落不遠的途中,祭師們會以甜根子草橫置於路上,象徵劃分聖界與凡界的門檻,再以去蒂檳榔為祭禮,阻謝該年過世的族人亡靈跟隨。所有參加大獵祭的族人都要跨越這道界線,以求避邪、平安。到了獵場以後,祭師舉行祭山儀式,眾人隨即分工建置營地,營地照例分做2處,其中1處是為當年喪家親人所搭建。在營區行獵時,各階級須嚴守各自的任務:會所最低階的Miaputan(剛脫離少年會所,加入男子會所的階級)要負責雜務及侍奉長老,其他青壯年階級負責巡邏狩獵和營地安全,長老則是留守營區,閒時製作各種器具以贈送族人,和指導Miaputan各種生活技藝。

打獵結束狩獵隊伍回到部落,部落婦女們會以竹子搭建凱旋門候迎歸來的男子們,男子們則將打到的獵物送給親人或情人,抵達此處後即由婦人為其更換禮服,並舉行除喪祭儀,然後開始酒宴歡唱。在此,從行獵到除喪可說是整個部落經歷通過儀式(指一般具有宗教內涵的儀式過程,儀式參與者在隔離的狀態下暫時脫離現實,隨著儀式進入宗教精神的世界而超越日常生活的規範,直到儀式結束後才回到日常生活,重新迎接下一個人生階段)的過程:在行獵時,男女嚴守著隔離的禁忌,而部落男性則接受嚴格的階級規範執行狩獵,但狩獵回來後進行除喪後,所有的禁忌與不快結束,男女可以彼此互動會合,嚴肅的氛圍也轉變歡樂的場面。

廣義的大獵祭包含了在狩獵之前舉行的猴祭Mangayangayaw。猴祭由少年會所自行舉辦,主要是為少年為進入成年的軍事生活做準備,同時迎接大獵祭的到來。傳統的猴祭舉行由頭目決定,時間約在11月中至12月底之間,現在則固定在12月中舉行。以南王部落為例,傳統上會先抓1隻猴子飼養1個多月以培養感情,並在祭儀前嚴禁討論猴子,祭儀執行時Malatawan(少年會所的最低階)會先向天射3隻箭,其餘階級的成員用竹槍合力刺殺猴子。之後Malatawan要清理猴屍,給3年級以下的人每人打一屁股和進行驅邪,會所團長則會給Malatawan每人餅吃,然後Malatawan將猴屍拿到番社北邊丟棄。隔日則會舉行慶典與角力比賽,並且打掃、整理部落環境以迎接大獵祭。整個祭儀刻意培養猴子然後刺殺猴子,主要是鍛鍊他們出草獵殺的能力。

大約從1930年代開始,因殺戮行為政府並不鼓勵,猴祭逐漸以草紮的假猴取代真猴,而少年會所隨著學校教育引入,逐漸由獨立舉行改為由部落長老帶領,並側重在部落傳統教育面向。
少年會所模仿卑南竹生傳說的祖先建立少年會所的方式,以殺猴(現在以草紮猴子取代)來驅除惡疾,並舉行大獵祭,藉此鍛鍊少年膽識與服從性。
少年會所模仿卑南竹生傳說的祖先建立少年會所的方式,以殺猴(現在以草紮猴子取代)來驅除惡疾,並舉行大獵祭,藉此鍛鍊少年膽識與服從性。
社內的會所制度有成年和少年的分別,Parakoang是成年會所的稱名,俗稱巴拉冠。
社內的會所制度有成年和少年的分別,Parakoang是成年會所的稱名,俗稱巴拉冠。
除喪儀式後,代表重新迎接下一個人生階段;翌日新年慶祝新年歌舞,由長老領頭,大家再開始跳舞。
除喪儀式後,代表重新迎接下一個人生階段;翌日新年慶祝新年歌舞,由長老領頭,大家再開始跳舞。

文獻資料

  • 1.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1913) 《番族調查報告書 第一冊:阿美族南勢番 阿美族馬蘭社 卑南族卑南社》。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 2.宋龍生(1998) 《臺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