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臺東縣排灣族土坂部落Maljeveq(五年祭)

臺東縣排灣族土坂部落Maljeveq(五年祭)
*
土坂部落的Maljeveq自民國2年(公元1913年)有紀錄以來從未中斷過,且至今仍保有相當的完整性,為東排灣群的代表祭儀。圖為刺球儀式。
資產類別: 民俗-節慶
所在地址: 臺東縣達仁鄉
公告日期: 公元2009年02月20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83520,22.38474
指定/登錄機關: 臺東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83005199號
資產保存者: 臺東縣達仁鄉公所

指定/登錄理由

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典範性及保存團體適任本項民俗及有關文物保護工作。

發展源流

Maljeveq(五年祭)是排灣族迎接祖靈的重要儀式,早期較為明確的記載是康熙61年(公元1722年)巡臺御史黃叔璥的描述:「山前、山後諸社,例於五年,士官暨眾番百十圍繞,各執長竿,一人以藤毬上擲,競以長竿刺之,中者為勝;眾番捧酒為賀,名曰托高會。」日治時期諸多學者亦針對祭儀留下不少記錄。

Maljeveq是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儀,一般中文翻譯稱為五年祭。此說源自於宮本延人等日治時期人類學家的說法,認為該祭儀傳統上為5年舉行1次,故稱為五年祭。不過根據排灣族傳說,原本應為3年舉行1次,不見得5年舉行1次,而近代人類學家對於「ljeveq」一詞的探討,認為Maljeveq原意可能是「要舉行神靈與祖靈的祭儀」,因此也有人將此稱為「人神盟約祭」。以下為免混淆,皆以Maljeveq稱之。

Maljeveq的起源說法因為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人類學家宮本延人認為排灣族祖靈住在大武山,下山往返為5年,故五年一祭而稱之為五年祭。

屏東縣古樓部落也有一則傳說在東排灣群流傳,Maljeveq原來是3年舉行一次,從不間斷。但某一次祭儀的準備期間,發生Girhing頭目家族的兩兄弟為了爭執誰能持有最長刺球桿,取刺球竿的接尖端互相攻擊,最後雙亡的慘劇,這觸犯了禁忌,導致祭儀停辦5次。停辦期間古樓天災人禍不斷,經巫師占卜詢問守護神Ljemedj,Ljemedj托夢表示要恢復Maljeveq的祭儀才能平息災禍。但過往人神約定的3年週期已被打破,於是以5年為一週期舉行,同時建立新的刺球場,並以燃燒小米梗的「煙」為對天界的訊號,來迎接祂回到世上,藉藤繩製作的球賜下祝福,於是成為現在的祭儀方式。

臺東的Maljeveq以達仁鄉土坂部落(Tjuabarh)最具代表性。舊土坂部落是以Tjrhutadan家族為頭目,後來Tjrhutadan家族的女繼承人與大竹溪流域勢力最大的大谷部落(Tjarhidrik,現已遷移並改名森永部落)頭目Katjadrepan家族男繼承人聯姻,夫妻創設包家(Patjaljinuk)頭目,並讓土坂部落成為大竹溪流域的統治部落。之後在清光緒年間(公元1900年)和民國30年代(公元1940年代),北方的古家(Saljingusan)頭目和古樓部落的陳家(Radan)頭目相繼遷入土坂,大幅擴大土坂部落的規模。民國41年至42年間(公元1952-1953年),舊土坂與鄰近的排灣族部落遷移到現址,成為人數上千的大部落,並有國小、衛生所與派出所等組織,體制健全。此外,3個頭目家彼此的背景不同,保持了各自的祖靈屋和祭祀方式,加上彼此之間的競合關係,讓土坂的祭儀融合多元要素,加上戰後天主教會傳入部落成為主要信仰後,反而支持傳統文化發展,因此土坂的Maljeveq自民國2年(公元1913年)有紀錄以來從未中斷過,且至今仍保有相當的完整性,為東排灣群的代表祭儀。

主要特色

東排灣群的Maljeveq祭儀每5年舉行1次,是排灣族歲時祭儀的一部分,通常在開墾新墾地的9或10月舉行。整個分為前祭、正祭和後祭3個階段,前後約7天。

土坂部落的族人在祭儀開始前幾個月,就會利用墾地的時間,砍伐收集竹子,以製作新的刺球場和祭桿。前祭開始後,部落要開始製作祭桿。祭桿分成頭目、貴族、平民、祭場守護神Ljemedj與祭司5種,其中頭目的祭桿繪有百步蛇紋飾並綁上5根刺環作為裝飾,貴族的祭桿素面但綁上1至2根刺環,其他則素面無裝飾且依上述等級降低長度,Ljemedj的祭桿會刻意不打直。接著祭司要開始製作刺球,刺球分為3種,5顆是神靈附身的球,5顆是好運的球,5顆是不好的球,其中5顆神靈的球有專屬的祭歌,進行附身的儀式。

接著全部落的男女則要到部落內外的各守護神壇進行遮蔽儀式,以防惡靈隨祖靈降臨到部落,妨礙祭儀進行。接著青年勇士開始用木頭和竹子架設刺球場,排定各家族代表的位置,女巫則進行選拔擲刺球祭司與助手的儀式,並占卜決定祭儀開始的日期。女巫會向獵區的神壇祭儀舉行各種驅邪儀式,並向各頭目與家族長老行祝聖儀式,各家族的代表則練習刺球。女巫則要進行驅邪儀式。

正祭開始當天,由女巫和巫師帶領,在祖靈屋前舉行迎靈的儀式。女巫和巫師會在祖靈屋內先召換祭儀守護神Ljemedj、太陽神、發源地祖靈和各家族祖靈,並由附上靈力的女巫吟唱祭歌,告知神靈們Maljeveq開始。

接著女巫對每位代表進行增強儀式,確保各家族代表能有足夠的神力完成刺球,儀式結束後便進入刺球場進行刺球儀式。由巫師主持刺球。刺球場由各家族的青年勇士作為代表參與,嚴禁女性進入。祭司和住手會站在頭目家代表的位置旁,依序拋出15顆刺球。刺球結束後,勇士們手持祭桿的上半段,聚集在祖靈屋前接受祝福,再從頭目家出發到部落各家戶收小米粽。每經過1戶,持桿者便在庭院圍成1圈歡呼,該戶亦將準備的酒、小米粽等賀禮送給他們。

後祭在正祭結束隔天開始。在祭司的帶領下,全部落的人到祖靈屋進行送惡靈的儀式。各家會用1枝帶葉的竹枝將家中的惡靈請出來,並由祭司帶領下,帶著祭品到部落的西側,將祖靈與神靈送回發源地Pusau。最後祭司跟參與刺球的勇士會到各頭目家進行解除遮蔽儀式。

Maljeveq祭儀意涵在於強調人與神靈的關係,除了透過煙霧維持與神靈的連結,保佑人界的平安與豐收,祭儀也維持刺球的神聖性,透過刺球的活動趨吉避凶,決定各家族的運勢。
青年勇士開始用木頭和竹子架設刺球場,排定各家族代表的位置。
青年勇士開始用木頭和竹子架設刺球場,排定各家族代表的位置。
進行完遮蔽儀式的祭壇,放在祭壇上方及家屋門前的竹葉表示遮蓋,使惡靈不易看見。
進行完遮蔽儀式的祭壇,放在祭壇上方及家屋門前的竹葉表示遮蓋,使惡靈不易看見。
全部落的男女則要到部落內外的各守護神壇進行遮蔽儀式,以防惡靈隨祖靈降臨到部落,妨礙祭儀進行。
全部落的男女則要到部落內外的各守護神壇進行遮蔽儀式,以防惡靈隨祖靈降臨到部落,妨礙祭儀進行。

文獻資料

  • 1.許功明、柯惠譯(1994)。《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臺北:稻鄉。 
  • 2.童春發(2001)。《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3.譚昌國(2002)。〈袓靈屋與頭目家階序地位;以東排灣土坂村patjalinuk家為例的研究〉,收錄於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 4.蔣斌(1988)。〈排灣族五年祭〉,「臺灣省土著宗教祭儀研討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