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鹿港興安宮

鹿港興安宮
*
鹿港興安宮為三川門面寬一開間,入口做三門的建築。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長興里興化巷64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
經 緯 度: 120.43568,24.05254
指定/登錄機關: 彰化縣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為長條型的廟宇建築:傳統街屋式廟宇屬於一種小型寺廟,隱身於民宅之間,廟的格局為兩殿式建築,面寬只得單開間,第一進為三川殿、第二進為拜殿及正殿,全廟使人感覺狹長而深遠,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2.蘊藏百年古物、文化至寶:清初木雕之軟身聖像,「開臺興安宮全貌」彩繪古圖為廟內現存最為珍貴之古文物。另外,正殿神房內懸清咸豐2年(西元1852年)「奠安山海」匾,門楣上的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慈航普渡」匾,以及記載當年廟產之「奉憲勒碑」皆彌足珍貴。

主題導覽

鹿港興安宮主祀天上聖母,俗稱媽祖。創建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是由清代福建省興化府奉請媽祖香火來臺在鹿港建廟供奉,取「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而將廟名命名為「興安宮」,是鹿港的第1座媽祖廟,清代時興化宮也作為興化府人士的會館,由於具有強烈的祖籍人群意象,因而其供奉的媽祖又被稱為興化媽,廟宇也被稱為興化媽祖宮。

建築規模受到鹿港街的發展影響,且基於土地利用原則,而將土地分割成狹長型,使得鹿港興安宮夾於左右鄰之間,屬於街屋型態的廟宇建築。廟前為廟埕,建築平面布局屬於兩落帶拜亭之建築格局,空間由前至後依序為三川門、拜亭、正殿,拜亭與正殿形成相連的空間。

發展源流

根據清道光16年編纂的《彰化縣志》:「一在鹿港海墘,乾隆五十五年,大將軍福康安倡建,廟內有各祿路位,……一在鹿港北頭,乾隆初,士民公建,……一在鹿港新興街,閩安弁兵公建。」所描述的3座鹿港媽祖廟中,位於新興街者就是興安宮。

興安宮又稱興化媽祖宮,興化指的是清代福建省興化府,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興化府人士奉請媽祖香火來臺,在鹿港建廟供奉媽祖,取「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而將廟名命名為「興安宮」,成為在鹿港的興化府人士信仰中心。

鹿港興安宮也作為興化府人士的會館,從廟內保存的清咸豐2年(西元1852年)「奠安山海」匾,匾額有一鈐印上書「興安會館」即可證明。另外廟內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的〈奉憲示禁〉碑中,也可瞭解到清代興安宮的相關情形,該碑是由賞戴花翎郎補清軍府代理中路撫民理番鹿港海防總捕分府龍景淳(生卒年不詳)所立,碑文顯示興安宮經歷戴潮春之亂,廟產陸續被竊占,因而豎立石碑為用於告示租用興安宮廟產者,應繳納租金作為廟方董事辦理廟務與祭祀的經費。

興安宮的修建紀錄主要集中於清代,分別有清嘉慶3年(西元1798年)興安宮在地震中倒塌,由士紳周文川發動興化籍人士募款重修,以及清咸豐9年(西元1851年)、清光緒4年(西元1878年)、光緒18年(西元1892年)、光緒20年(西元1894年)都修建過,但日治時期以後未有修建紀錄。民國82年(西元1993年)由政府提撥經費進行古蹟修復工程,民國85年(西元1996年)竣工。

主要特色

鹿港興安宮的建築方位為坐東北朝西南,受到鹿港街的發展影響且基於土地利用原則,故將土地分割成狹長型,以獲得更多的沿街戶數。可如此一來每1戶皆比鄰而居,同樣都是面寬窄而縱深長,兩兩相間擁有極長的共同壁,興安宮就夾於左右鄰之間,屬於街屋型態的廟宇建築,廟前為廟埕,建築平面布局屬於兩落帶拜亭之建築格局,空間由前至後依序為三川門、拜亭、正殿。

興安宮的結構牆體均採磚石造,表面粉刷灰泥,山牆的附壁式構架作三通式棟架,三川門全部進深共九架,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屋頂鋪設素燒筒板瓦,屋脊翹脊平緩,裝飾較少。

三川門面寬一開間,立面裝設板門,入口作3門,中間2扇的尺寸較大,左右的尺寸次之,中間的板門繪畫秦叔寶與尉遲恭門神、兩側板門繪畫太監門神。

正殿的建築構造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面寬1間,立面裝設隔扇門,入口作3門,中間兩扇的尺寸較大,左右的尺寸次之,全部進深共12架,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屋頂鋪設素燒筒板瓦,屋脊為翹脊,屋脊翹脊平緩,裝飾較少。

正殿的隔扇門隔心作直櫺,於平日隔心露空,隔扇門於裙板後方裝設活動式拉板,將拉板拉起可將隔心封閉。室內設置供奉神像的神龕,以抱柱分隔成中港間與小港間,中港間的尺寸較大,左右的尺寸次之,中港間裝設花罩,供奉主神為天上聖母。小港間無裝設花罩,左側的小港間內有門可通往後殿,右側的小港間內供奉城隍尊神。

拜亭和正殿為相連的空間,拜亭山牆附壁式構架作二通四柱式棟架,為雙脊檁卷棚頂,全部進深共6架,屋頂鋪設素燒筒板瓦,拜亭的後屋坡與正殿的前屋坡之間設置天溝。

廟後鄰房作為後殿,殿內供奉玉皇上帝神牌與三官大帝神像,旁邊供奉觀音佛祖與善財、龍女神像。

鹿港興安宮創建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廟方於廟名前冠上「開臺」,顯示廟宇歷史悠久。
鹿港興安宮創建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廟方於廟名前冠上「開臺」,顯示廟宇歷史悠久。
墀頭為傳統建築山牆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兩邊山牆邊所做的一種裝飾,興安宮的墀頭擺放石獅。
墀頭為傳統建築山牆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兩邊山牆邊所做的一種裝飾,興安宮的墀頭擺放石獅。
媽祖出巡的儀仗,執事牌分別書寫鹿港興安宮、天上聖母、肅靜、迴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護國祐民、文武官香。
媽祖出巡的儀仗,執事牌分別書寫鹿港興安宮、天上聖母、肅靜、迴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護國祐民、文武官香。
正殿的入口作三門,裝設隔扇門。
正殿的入口作三門,裝設隔扇門。
鹿港興安宮夾於左右鄰之間,屬於街屋型態的廟宇建築。
鹿港興安宮夾於左右鄰之間,屬於街屋型態的廟宇建築。
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匾額落款「莆陽」,莆陽為興化的別名。
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匾額落款「莆陽」,莆陽為興化的別名。
正殿中港間神龕供奉天上聖母
正殿中港間神龕供奉天上聖母
清咸豐2年(西元1852年)「奠安山海」匾上書「興安會館」,證明鹿港興安宮作為興化府人士的會館。
清咸豐2年(西元1852年)「奠安山海」匾上書「興安會館」,證明鹿港興安宮作為興化府人士的會館。
後殿主祀玉皇大帝神位,配祀三官大帝,觀音佛祖、善財、龍女神像。
後殿主祀玉皇大帝神位,配祀三官大帝,觀音佛祖、善財、龍女神像。

文獻資料

  • 1.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1986)。鹿港興安宮修護計劃。臺北市:詹氏總經銷。
  • 2.周璽總纂、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6)。彰化縣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