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風神廟

風神廟
*
風神廟外有接官亭石牌坊與石亭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3段143巷8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乾隆4年(西元1739年)
經 緯 度: 120.19598,22.99700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
公告文號: 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7條綜合評定之

主題導覽

風神廟為臺灣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被譽為清代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風是空氣流動的自然現象,本身無善惡,但人們卻會因為風而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於是民間信仰認為有神職司控制風勢的大小強弱。清乾隆4年(西元1739年),臺灣最高行政長官道臺鄂善以臺灣地處外海,船隻往來的安危繫於風神的庇祐,所以建廟專祀風神,廟址在南河港右安瀾橋邊。

日治大正7年(西元1918年) 風神廟遭到部分拆除,日治大正13年(西元1924年)信徒集資重建風神廟成為今日所見的廟貌。風神廟主祀風神而聞名,民間信仰咸信風神司掌風雨陰睛,所以特別受到航海業者、漁民的祭拜。

發展源流

清雍正3年(西元1725年)清政府在臺南的赤崁地區建造臺灣府的府城,府城是一座非完全封閉的木柵城牆,在西面臨海處留下缺口,缺口建了一座西城門做為進城的入口意象,並在赤崁街大井頭設置「接官亭」。接官亭可謂清代臺灣府城的入口意象,在清代具有濃厚的政治意義,這裡成為從福建乘船來臺的官員在抵達後之下船處,在臺的官員於此進行了送往迎來的禮儀,從北京下頒的聖旨也在這裡經海路而進到臺灣,聖旨穿過城門即象徵頒入臺灣。

清乾隆4年(西元1739年)臺灣道臺鄂善有意在接官亭後方建風神廟,廟址位於南河港右安瀾橋邊,但隨著接官亭一帶逐漸陸化,已經不能在大井頭接送官員,所以將接官亭西移到現址,從此接官亭與風神廟成為一體,風神廟是一座四落的建築,第一落是大門、第二落是官廳、第三落是風神殿、第四落是大士殿。清代的風神廟是由官方維護、定時祭拜,具有官廟的性質,祈求護佑往來臺海船隻的安全,也同時是官方祈雨的場所之一。清乾隆42年(西元1777年)知府蔣元樞在風神廟左側購地興建公館,做為來往官員臨時過夜之所、修築碼頭石階方便登岸上船,並在接官亭正前方臨岸之處豎立石造牌坊。

日本時代風神廟從清代官廟性質轉變成民間信仰的香火廟,風神廟的維護與修建由民間主導。日治大正7年(西元1918年) 由於推行市區改正、開闢道路,陸續拆除風神殿、大士殿,以及廟左的公館。日治大正13年(西元1924年)信徒集資重建風神廟,這次的重建奠定了今日風神廟的建築格局與廟貌。

主要特色

風神廟主體建築的基本格局是以分金線為中軸線,左右對稱配置,屬於傳統三合院配置,以正殿為主,兩側配以護龍,中軸線上豎立接官亭牌坊,正殿平面型制採三開間格局,其前設置拜亭,拜亭為四柱兩坡水型制,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鋪設板瓦,拜亭的後屋坡與正殿的前屋坡之間設置天溝。

正殿的建築構造在明間為為穿斗式,建築立面採用板門與隔扇的組合,正殿的內檐裝修最主要是表現在供奉神像的神龕與牌樓看架,神龕中間以抱柱分隔成三間,每間皆裝設花罩,中間是主祀風神的神龕,左側供奉雷公,右側供奉電母。

風神廟是以主祀風神而聞名,民間信仰咸信風神司掌風雨陰睛,所以特別受到航海業者、漁民的祭拜。風神之所以能自由控制風勢的大小強弱,是因為持有一只蘊藏大氣的葫蘆,葫蘆口一出氣即可成風,因而風神廟供奉的風神神像是左手持葫蘆、右手持如意。民間信仰也認為風神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總管者,手下有火神、水神供其差遣。風神神像呈現坐姿,兩旁分別供奉立姿的火神與水神,兩尊神像上半身皆著斷袖衫,胸前綁著布結而露出胸膛,下半身在長褲外佩帶前擋與左右擋鎧甲,手插腰、光著腳。火神更是面目猙獰,右手持拂塵;水神面目平和,右手持龍頭蛇身。

正殿兩側牆前供奉的雷公、電母。雷公、電母的神職是司掌雷電,民間信仰同時認為雷公、電母有懲惡揚善之職。雷公手執斧鑿懲戒世間罪人,電母手握明鏡照亮人間是非善惡,兩尊神像為木雕,雷公神像為男性形象,顏面有鳥嘴,雙腳腳掌為鳥爪,上半身赤膊、下半身著褲,褲外圍著虎皮,左手高舉持斧、右手持鑿,站在皮鼓上方。電母神像為女性形象,上半身著衫、下半身著裙,雙手持圓鏡,站在雲上。
 

接官亭石牌坊為四柱三間重簷式構造,後額「鯤維永奠」,前額「鰲柱擎天」。
接官亭石牌坊為四柱三間重簷式構造,後額「鯤維永奠」,前額「鰲柱擎天」。
石亭於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2月6日南臺灣大地震震毀,照片為重組之情形。
石亭於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2月6日南臺灣大地震震毀,照片為重組之情形。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於接官亭石牌坊前搭建臨時行宮。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於接官亭石牌坊前搭建臨時行宮。
風神廟為臺灣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風神左手持葫蘆,前方兩側則站立水神、火神。
風神廟為臺灣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風神左手持葫蘆,前方兩側則站立水神、火神。
風神廟前檐裝修做三關六扇
風神廟前檐裝修做三關六扇
風神廟配祀廣澤尊王,俗稱為聖王公,相傳祂童年成神,盤腿升天時被拉住左腳,因而神像雕塑成幼童臉龐,右腿盤腿、左腳下垂的形像。
風神廟配祀廣澤尊王,俗稱為聖王公,相傳祂童年成神,盤腿升天時被拉住左腳,因而神像雕塑成幼童臉龐,右腿盤腿、左腳下垂的形像。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風神廟委請專業文物修復師整修廟內神像,照片為整修後之電母。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風神廟委請專業文物修復師整修廟內神像,照片為整修後之電母。
風神廟配祀天上聖母,俗稱為媽祖,為航海的守護神,媽祖神像前方有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像。
風神廟配祀天上聖母,俗稱為媽祖,為航海的守護神,媽祖神像前方有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像。
風神廟供奉之雷公、電母為臺灣知名神像,照片為雷公。
風神廟供奉之雷公、電母為臺灣知名神像,照片為雷公。

文獻資料

  • 1.周宗賢、陳信樟建築師事務所(1898)。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風神廟與接官亭修復計劃。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 2.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1996)。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接官亭暨風神廟修復工程」記錄與施工報告書。臺南市:臺南市公所。
  • 3.陳冠妃(2016)。從碑亭到鐘鼓樓―談臺南接官亭風神廟石亭的「修復」問題。歷史臺灣第11期。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