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

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
*
現今所見之延平郡王祠建築,為民國52年(西元1963年)建造仿北方宮殿式建築。
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祠堂
所在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0年08月1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
經 緯 度: 120.20817,22.98746
指定/登錄機關: 臺南市
公告文號: 南市文維字第09918526440號
資產保存者: 祠堂

指定/登錄理由

1.延平郡王祠自清領時期沈葆禎(西元1820-1879年)奏准建祠為開山王廟,經日治時期改建為開山神社,直至民國52年(西元1963年)重建延平郡王祠,其建祠地點均在此地,地理位置的歷史價值深具意義。毗鄰之鄭成功文物館也在民國52年(西元1963年)園區整體規劃時,一併設計興建完成,與延平郡王祠有不可分割之關係,且為鄭成功時期歷史文化及文物之展示場所,具紀念鄭成功之意義。
2.祠中珍貴文書豐富,留有沈葆禎建祠奏請書、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准建祠聖旨及追贈「忠節」諡號諭旨全文等匾額與誥命箱,同時自清領時期以來文人墨客留下之對聯眾多,極具歷史價值。

主題導覽

延平郡王祠的前身為民間祭祀鄭成功(西元1624-1662年)的開山王廟,延平郡王是明永曆9年(西元1655年)永曆皇帝敕封鄭成功的郡王爵位。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清廷允准沈葆楨等人奏請,在臺南興建專祠供奉鄭成功,在全臺供奉鄭成功的祠廟中,延平郡王祠是最具正統性的一座。

沈葆楨主持興建的是一座福州風格建築的祠廟。至日治時期,考量鄭成功的政治意義,於是在明治30年(西元1897年)將延平郡王祠列為「開山神社」,是日本占領臺灣後設立的第一座神社,也是唯一一座由臺灣本地廟宇改建神社者。至民國52年(西元1963年)進行全面改建,新建建築為鋼筋混凝土仿北方宮殿式建築,同時在園區內興建展覽館。

發展源流

延平郡王祠前身為民間祭祀鄭成功的開山王廟,而延平郡王祠正式建立則源自清朝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等人奏請朝廷,希望追諡鄭成功,並建立專祠與編入祀典,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朝廷准奏,由沈葆楨募資興建,工程聘請福州匠師來臺負責營造,材料也全來自福州,工程在同年8月竣工。

日治明治29年(西元1896年)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西元1849-1910年)稟申,隔年日本政府遂將延平郡王祠列為縣社,社號「開山神社」,是日治時代首座神社,也是唯一一座由臺灣本地廟宇改為神社者。第一代開山神社的本殿等主體建築沿用清光緒年間興建的延平郡王祠建築,另增建日本神社應有的鳥居、手水舍、社務所等建築。日治昭和14年(西元1939年)在清代延平郡王祠右側另建日式神社建築,是為第二代開山神社,並在昭和16年(西元1941年)舉行遷座式。

戰後撤除日治時期開山神社,民國38年(西元1949年)由臺南市政府委託西佛國粧佛店雕刻鄭成功像作為正殿神像,其餘神像被迫遷出。民國52年(西元1963年)延平郡王祠進行全面改建,這次工程拆除清代延平郡王祠建築,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仿北方宮殿式建築,並委楊英風(西元1926-1997年)塑造正殿鄭成功像。

今日位於延平郡王祠園區右側的鄭成功文物館,源自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日治昭和5年(西元1930年)舉辦的「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這場活動在臺南神社的史料展覽會現場展出古籍、化石等文物。昭和7年(西元1932年)則在安平清代稅務司公館成立「臺灣史料館」,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文物移至臺南市立歷史館,館址在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昭和20年(西元1945年)考量戰爭威脅而將文物遷出。到了民國52年(西元1963年)延平郡王祠改建,包括新建展覽館,工程在隔年6月17日竣工,館舍命名為「臺南市民族文物館」,展覽戰火倖存的部分文物,民國92年(西元2003年)改稱「鄭成功文物館」。

主要特色

今日所見之延平郡王祠是民國52年(西元1963年)所建,位於開山路、建業街、大埔街所形成的街廓內,呈現近似三角形,基地內設置園林造景,庭院內配置祠廟與鄭成功文物館,原本設置院門與院牆界圈圍出庭院範圍,院門位於開山路上,民國94年(西元2005年)將院牆拆除,院門則原地保留。祠廟中軸線由外至內依序為照壁、香爐、石牌坊、院門、大殿、後殿,主體建築的平面布局呈現「回」字形,由院門、後殿、東西廡共同圍成合院,大殿配置於合院中成為空間的核心。

庭院的院門是一座單簷歇山頂建築,門洞作壺門造型,門上鑲嵌「明延平郡王祠」石碑,祠廟的院門與庭院的院門一樣,祠廟的院門於牆上鑲嵌「奉旨祭祀」石碑,門框上懸掛「前無古人」匾。

正殿面寬三開間,周圍回廊,屋頂為單簷歇山頂,明間供奉的鄭成功像是民國50年(西元1961年)楊英風以水泥所塑造,形象參考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之鄭成功畫像,前面供奉3組鄭成功、甘輝、張萬禮神像,分別是「誠心敬」、「心同敬」、「合心堂」神明會的神像,這3組神像在戰後遷出,至民國97年(西元2008年)由臺南市政府陸續請回延平郡王祠供奉。

後殿面寬五開間,前設廊道,屋頂為單簷歇山頂,明間與次間作為太妃祠,室內神龕供奉鄭成功生母的牌位,牌位書寫「翁太妃本姓田川氏之神位」,左稍間為甯靖郡王祠,室內供奉朱術桂(西元1617-1683年)與五妃,右稍間為監國祠,室內供奉的是鄭成功之孫鄭克𡒉(西元1662-1681年)夫妻的牌位。

正殿兩側廂房前設廊道,屋頂為單簷懸山頂,東西廡配享明末戰死官兵與殉死官員的牌位,東廂之南段另外設置甘輝將軍祠,祠內供奉手持印函的甘輝(西元?-1659年)塑像,西廂之南段另外設置張萬禮將軍祠,祠內供奉手持長劍的張萬禮(西元?-1658年)塑像。

「鄭成功文物館」不定期舉辦特展,民國97年(西元2018年)「臺南孔廟御匾特展」展出臺南孔廟八方清代御匾。
「鄭成功文物館」不定期舉辦特展,民國97年(西元2018年)「臺南孔廟御匾特展」展出臺南孔廟八方清代御匾。
民國52年(西元1963年)建造之「臺南市民族文物館」,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改稱「鄭成功文物館」。
民國52年(西元1963年)建造之「臺南市民族文物館」,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改稱「鄭成功文物館」。
日治時期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照片是開山神社的日式神輿。
日治時期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照片是開山神社的日式神輿。
日治時期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戰後於神社鳥居放置國民黨黨徽,改造成為牌坊。
日治時期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戰後於神社鳥居放置國民黨黨徽,改造成為牌坊。
後殿太妃祠供奉延平郡王生母田川氏神位
後殿太妃祠供奉延平郡王生母田川氏神位
懸掛在正殿天花板的「誥命箱」是為存放聖旨之用,聖旨原文另雕刻成匾額懸掛於門楣上方。
懸掛在正殿天花板的「誥命箱」是為存放聖旨之用,聖旨原文另雕刻成匾額懸掛於門楣上方。
鎮殿延平郡王像為楊英風所塑造,前方供奉「誠心敬」、「心同敬」、「合心堂」神明會的神像。
鎮殿延平郡王像為楊英風所塑造,前方供奉「誠心敬」、「心同敬」、「合心堂」神明會的神像。
監國祠供奉鄭成功之孫鄭克𡒉與其妻陳氏的神位
監國祠供奉鄭成功之孫鄭克𡒉與其妻陳氏的神位
左廂室內保留一口古井,井內水源充沛。
左廂室內保留一口古井,井內水源充沛。

文獻資料

  • 1.陳麗華(2013)。傳統的重塑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臺南地方社會。歷史臺灣。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2.傅朝卿(2001)。臺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臺南市: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