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彰化節孝祠

彰化節孝祠
*
彰化節孝祠為目前台灣現存唯一單座獨立節孝祠,民國74年(公元1985年)經內政部核定為第3級古跡。主要奉祀清代台灣中部地區的節孝婦。
資產類別: 古蹟-縣(市)定古蹟-祠堂
所在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裏公園路1段51號
公告日期: 公元1985年11月27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光緒13年(公元1887年)興建,清光緒14年(公元1888年)竣工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54628,24.07699
指定/登錄機關: 内政部
公告文號: 74台內民字第357272號
資產保存者: 縣(市)定古蹟-祠堂

指定/登錄理由

彰化節孝祠為台灣現存3座節孝祠中,唯一以獨立形態保存者,祠之結構為四合院式,包括兩廊兩殿。正殿采用罕見的「移柱法」,將神龕之牌位完整呈現,在台灣建築史上深具研究價值;祠內之彩繪出自鹿港彩繪大師郭新林(1902-1973)之手。祠前立有乾隆3年(1738年)紀念汪門雙節之沙巖石碑1座。

發展源流

自古中國註重忠孝節義的德行,民間遇有孝子或節婦之人,每每報請地方官府轉呈朝廷,準予建坊旌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朝廷諭示:「旌表節義,給銀建坊,民間往往視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沒,不能使民有所觀感。著於地方公所,設立祠宇,設牌位於祠中祭祀,用闡幽光而垂永久」,此為節孝祠興建的由來。清代台灣有數座節孝祠,但迄今僅存的,只有彰化節孝祠,其歷史與文化自然有不可被取代之意義。
 
彰化節孝祠為目前台灣現存唯一單座獨立節孝祠,民國74年(公元1985年)經內政部核定為第3級古跡。主要奉祀清代台灣中部地區的節孝婦,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經禮部核準建祠,原在彰化縣東門城內的城隍廟旁,但日治大正12年(公元1923年)因實施都市計劃拓寬馬路,城墻與節孝祠被迫拆除,經地方人士陳情,大正13年(公元1924年)由地方仕紳與入祠節婦後裔捐款,將原廟遷建到八卦山下現址。
 
同治12年(公元1873年,彰化縣學白沙書院山長蔡德芳(1842-1899)與拔貢生林淵源(生卒年不詳)遍訪台灣中部地區,北至牛罵頭(今台中清水),東至東勢角(今台中東勢),南至沙連(今南投竹山、鹿谷)及北鬥,西至西螺及海豐布嶼(今雲林侖背及二侖一帶),采集節婦名錄共120位。光緒12年(公元1886年)彰化貢生吳德功(1850-1924)又與白沙書院山長丁壽泉(1846-1886)、訓導劉鳳翔(生卒年不詳),再采得節孝婦名錄共160名。同年,台灣知府程起鶚(生卒年不詳)、陳文騄(1840-1904)及彰化知縣李嘉棠(生卒年不詳),奏請禮部準予建祠,山長蔡德芳和吳德功、主事吳鴻藻(1918-?)、職員呂賡虞(生卒年不詳)等人隨即進行倡捐建祠活動。光緒13年(公元1887年)準予立祠,正式編入官方祀典;光緒14年(公元1888年),節孝祠落成,地點位在彰化城隍廟的東側,為1個獨立的祠院。
 
明治28年(公元1895年)八卦山之役期間,彰化縣城的建築受到戰火波及,而節孝祠建築大致完好,但內部牌位散失。明治33年(公元1900年)吳德功等人向當時的彰化廳長須田綱鑒(1894-?)提請重修,將縣志內記載之節孝,以及同治、光緒時期請旌之節孝名錄,重新登錄於牌位,並舉行春秋二祭。日治大正8年(公元1919年),吳德功將節孝名錄加以輯錄,成《彰化節孝冊》1書。大正12年(公元1923年),彰化市因實施都市計劃,拓寬道路而使得節孝祠易地重建,從原來城隍廟東側喬遷至八卦山山下彰化公園內現址,計工費金8千元,新祠多襲用舊材,並由鹿港貢生蔡谷仁(1867-1947,蔡德芳之子)立「重建中部節孝祠碑記」記之。而在日治時期前期,彰化節孝祠仍有官方增祀,最後1次是在大正13年(公元1924年),共增祀112人,這也是日治時期入祀人數最多的一次。
 
國民政府時期,節孝祠不再接受入祀,但因乏人管理,以致逐漸破敗,至民國74年(公元1985年)由政府核定為第3級古跡,開始進行調查、保護措施。後於民國83年(公元1994年)進行修覆。

主要特色

彰化節孝祠的建築,在木結構技巧及彩繪流派特色上具備了許多特殊之處。第一,為台灣古建築木結構采用移柱法的罕見例子,深具學術研究價值。第二,裝飾彩繪出自著名的鹿港彩繪大師郭新林(1902-1973)之手,其家族畫師亦多人參與,展現了此畫師世家的優越畫藝,同時也表現了台灣本土畫匠在日治期間之成就,在台灣文化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節孝祠為閩南四合院建築風格,二進二護龍的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正殿前帶軒,兩側各有耳房1間,正面辟門窗,保存大正年間遷建時的格局。節孝祠在棟架風格上屬泉州式,前殿面寬三開間,進深三間,使用「九架四柱」棟架。前殿棟架最大的特徵是中脊桁及前後2架的叠鬥中,束隨做成鬥座,此法不但可以穩定叠鬥,亦可微調高度。正殿內的後點金柱采「移柱法」,即將正殿內的大通梁置於神龕上方的橫楣,減去「後點金柱」,使得室內得到最大的空間,此種「移柱法」為台灣傳統建築的特例。
 
節孝祠的三川殿及正殿的棟架彩繪,目前保存良好,為大正12年(公元1923年)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的畫作,其彩繪多引自《烈女傳》典故,例如「盧氏冒刃而衛姑」、「魯義姑姊」、「敬姜教子」等圖均與節孝祠表彰之對象相符。正殿前有一座軒亭,其卷棚雙脊上繪有「龍馬負河圖」、「神龜背洛書」,亦為郭新林的畫作,民國83年(公元1994年)節孝祠落架修覆,此彩繪已嚴重剝落受損。民國84年(公元1995年)進行的彩繪工作由和美陳穎派(彰化和美人,出生於雲林土庫,1933-,文化資產「彩繪技術」保存者)負責,重修工作保留了三川殿郭新林所繪之棟架作品,只翻新門楣及部分梁、枋;門神彩繪於民國91年(公元2002年)由陳穎派重繪,這部份作品目前保留狀況良好。
 
節孝祠內有清代鹿港進士蔡德芳與其他書法家、地方仕紳等人所立之楹聯五件。三川殿石柱上書有「潛德幽光歷二百年來而畢發,采風問俗聯十三堡半以俱雷」對聯,是清光緒14年(公元1888年)由進士蔡德芳所敬題的墨跡。另外,郭新林在正殿上方亦有兩幅隸書對聯「雨暴風侵萬年不朽望夫石,神欽鬼伏千載長存節孝名」。
 
節孝祠現存「劉氏婆媳旌表碑」、「重建中部節孝祠碑記」及「台中節孝祠移建獻納碑」等3面碑牌,其中「劉氏婆媳旌表碑」為石刻,另2面為木刻,保存良好。「重建中部節孝祠碑記」為蔡德芳之子蔡谷仁撰書,記述蔡德芳等人采訪節孝婦及節孝祠建祠與遷建經過。
 
節孝祠內有5面匾額,計有清末曾遊歷台灣,對台灣尤其是鹿港地區書法頗有影響之書家曾猷所寫的「不負所天」,日治時期曾任台中州廳長常基德壽所立「一節千古」,與彰化市改制前的2位市長王一麐、陳錫卿分別敬立的「懿德永芳」、「青史揚芬」及未署名懸掛於正殿神龕上方的「玉潔冰清」等,皆在表彰節孝婦女之德行。

節孝祠的三川殿及正殿的棟架彩繪,目前保存良好,圖為陳穎派正殿卷棚彩繪作品。
節孝祠的三川殿及正殿的棟架彩繪,目前保存良好,圖為陳穎派正殿卷棚彩繪作品。
正殿神龕上方的「玉潔冰清」匾額並未署名,下方棟架上的彩繪由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所繪,主題多引自《烈女傳》典故。
正殿神龕上方的「玉潔冰清」匾額並未署名,下方棟架上的彩繪由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所繪,主題多引自《烈女傳》典故。
節孝祠內有5面重要匾額,圖為正殿前台中州廳長常基德壽所立「一節千古」,以及彰化市改制前的2位市長王一麐、陳錫卿敬立的「懿德永芳」。 
節孝祠內有5面重要匾額,圖為正殿前台中州廳長常基德壽所立「一節千古」,以及彰化市改制前的2位市長王一麐、陳錫卿敬立的「懿德永芳」。 

文獻資料

  • 1.李乾朗研究主持(1990)。《彰化縣節孝祠調查研究》臺北市: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
  • 2.李奕興(1996)。《彰化節孝祠彩繪藝術》。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 3.葉爾建等(2004)。《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 4.符宏仁(2008)彰化節孝祠。彰化縣文化局
  • 5.胡書銘(2006)。《和美彩繪師-陳穎派彩繪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工藝設計組傳統工藝類碩士論文。

條目參照

  • 社頭張厝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