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屏東縣萬巒鄉加匏朗夜祭趒戲

屏東縣萬巒鄉加匏朗夜祭趒戲
*
「仙姑祖」在加匏朗平埔信仰中原先乃是掌管降雨的神祇,但在加匏朗居民的傳統觀念中,仙姑祖為能替居民消災解厄、趨吉避凶的聚落守護神。
資產類別: 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所在地址: 屏東縣萬巒鄉
公告日期: 公元2011年01月24日
創建/起源年代: 無公告資訊
攝影者: 潘志儒
經 緯 度: 120.60183,22.58244
指定/登錄機關: 屏東縣政府
公告文號: 屏府文推字第1000015030號
資產保存者: 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指定/登錄理由

其傳統服飾、獨特祭品、主祭陪祭、參與信眾團圈唱跳祭歌等,反映過去屏東平原平埔族人文化的累積,具有示範作用,可做為屏東平原上族群文化的典範。

發展源流

「加匏朗」乃是屏東縣萬巒鄉佳和村平埔族群聚落的舊稱,在族群分類上屬於馬卡道的1支。根據史料記載,加匏朗居民多為屏東地區「鳳山八社」的平埔族群後裔,「加匏朗」一詞最早出現在清代的輿圖方志中,原本指涉歸化生番的社名,但到了同治時期之後,加匏朗已漸漸成為平埔聚落的稱呼。

「加匏朗夜祭趒戲」乃是加匏朗平埔族人的傳統信仰習俗,是加匏朗居民慶祝村落神明「仙姑祖」聖誕的祭祀活動。「仙姑祖」在加匏朗平埔信仰中原先乃是掌管降雨的神祇,但在加匏朗居民的傳統觀念中,仙姑祖不但法力高強,而且有求必應,因此仙姑祖逐漸成為能替居民消災解厄、趨吉避凶的聚落守護神。加匏朗居民為了感謝仙姑祖的庇佑,每逢仙姑祖的誕辰日,也就是每年的農曆1月15日(即元宵節),加匏朗居民都會準備許多祭品,聚集在加匏朗村仙姑廟前,手牽著手,舞蹈歌唱酬神。久而久之,這樣的酬神習俗便成為今日我們所俗稱的加匏朗夜祭趒戲。

自明清時期漢人大批渡臺時,臺灣西部平埔族群最先與漢人接觸,大部分平埔族群在這個時期皆接受到漢人文化的同化,加匏朗平埔族人亦然,除了日常的服飾與語言受到漢化影響外,傳統信仰也融入了漢人的祭祀習俗,例如加匏朗仙姑祖的祭祀活動融入了漢人祭祀的爐主制度、進香活動或陣頭表演等。在日治時期,因為殖民當局為了順利開展殖民地的治理計畫,一方面積極地推動同化政策與皇民化運動,另一方面也積極地打壓殖民地人民舊有的信仰與習俗。在這個時期,加匏朗聚落的宗教信仰活動都被禁止,仙姑祖信仰也隨著沉寂了許久。除此之外,到了戰後,國民政府亦將平埔族群的傳統信仰與習俗視為陋習,加上民國39年代(公元1950年)起臺灣經濟體質的改變,這使得願意去學習與承襲平埔傳統習俗的族人越來越少,加匏朗聚落的許多傳統儀式與祭儀歌謠因此逐漸面臨失傳的問題。

直到民國69年代(公元1980年)起,臺灣社會解嚴之後,隨著本土運動及族群復振運動的興起,開啟了加匏朗平埔文化的文化復振契機。然而,由於加匏朗夜祭儀式沉寂已久,再加上傳統文化習俗大多皆已失傳,因此文化復振的工作阻礙重重。直到民國89年(公元2000年)起,在當地居民與文史工作者的奔走籌劃下,才逐漸打開重新恢復加匏朗夜祭儀式的契機。民國92年(公元2003年),加匏朗夜祭儀式在屏東縣府文化局的經費補助下,擴大了儀式的舉辦規模,當時以「屏東平埔族馬卡道夜祭」為名,向外宣傳與推廣加匏朗聚落的歷史與傳統信仰,在儀式上除了有仙姑祖聖誕慶典外,也另外設置了靜態文物展以及安排娛樂節目,除了復振文化傳統及恢復加匏朗夜祭儀式的意義之外,也能達成文化觀光的目的。隨著10數年來,在當地居民的努力籌辦下,加匏朗夜祭已成為當地的年度盛事。

主要特色

加匏朗夜祭儀式中的酬神歌舞活動,一般稱為「趒戲」(Tio-hi),在當地的馬卡道語中則稱為「Ma-olau」(音同漢字「嗎嗚咾」)。不同於別處的平埔族群夜祭儀式,加匏朗聚落的夜祭結合了聚落神明「仙姑祖」的傳說故事。仙姑祖是加匏朗村人自有的神明,祂的傳說來自1顆仙蛋,由村中老婦所撿到,後來孵化成人,並由老婦養育成為少女,常與其姐妹伴在田地裡工作、歌舞。當這名少女成長至16歲時,便向老婦與村人表明其身份,原來祂乃是仙女下凡,接著少女摘下頭上的「龍頭針」給村人後便登天而去,成為村人信仰中祈雨靈驗的神明「仙姑祖」,而龍頭針則成為加匏朗尪姨(夜祭儀式的主持者)「祈雨」的法器。根據學者的研究,加匏朗「仙蛋」傳說與鄰近排灣族的「太陽神賜蛋」神話近似,而「仙女下凡」與「龍頭針」的故事則多與漢人民間傳說近似,由此可知加匏朗的傳統文化受到排灣族文化與漢人文化的深刻影響。

在今日的加匏朗夜祭儀式中,加匏朗傳統文化與漢人文化相互交織的現象更為顯著。自民國89年(公元2000年)加匏朗夜祭儀式復振以來,每逢農曆1月15日(元宵節),村人便會在尪姨的帶領下,先在聚落中的先帝廟拜天公與神農大帝,接著才會移往仙姑祖廟進行夜祭儀式。在夜祭儀式開始之前,往往會有鄰近的宮廟團體以「陣頭」的形式前來共襄盛舉,這樣的交流活動用意在於炒熱氣氛,但並非夜祭儀式的一部分。當宮廟交流活動結束後,加匏朗夜祭儀式才算正式開始,這時村落族人頭戴樟樹枝環,牽手圍圈吟唱趒戲。接著由尪姨進行祈福的儀式,尪姨將事先準備好的「嘪」(即糯米酒)摻入泡有埔姜葉的水,再由兩位扮白衣仙女的少女手持木製酒杯向與眾敬酒,場內亦有人以椰子杓舀酒給與會者喝。當祈福儀式結束後,再將祈福過的糯米飯糰(象徵「仙蛋」)分送給在場民眾,至此趒戲算是告一段落。接著,村人便會邀請在場民眾一起享用豐盛佳餚,夜祭儀式便在熱鬧的會宴中結束。

根據村人的回憶,昔日大型的夜祭趒戲儀式會舉行3天3夜,並且廣邀各地族人前來參加。在吟唱趒戲時,若眾人跳累了便可坐在置地的竹管上休息,享用村人準備的美食佳餚。隨著近年來平埔復振運動的興起,加匏朗也成立了平埔族群生活促進會,企圖以全村的公眾力量,保留及恢復原來已逐漸消逝的傳統,在加匏朗村人的努力奔走下,加匏朗夜祭趒戲逐漸成為村人們集體信仰、集體精神的表現。
村落中男性族人頭戴樟樹枝環,在地上燃燒的金紙前趒戲,後方尪姨與2位扮白衣仙女的少女手持香祈福。
村落中男性族人頭戴樟樹枝環,在地上燃燒的金紙前趒戲,後方尪姨與2位扮白衣仙女的少女手持香祈福。
村落族人頭戴樟樹枝環,牽手圍圈吟唱趒戲。接著由尪姨進行祈福的儀式。
村落族人頭戴樟樹枝環,牽手圍圈吟唱趒戲。接著由尪姨進行祈福的儀式。
每逢仙姑祖的誕辰日,加匏朗居民都會準備祭品,聚集在加匏朗村仙姑廟前,手牽著手舞蹈、歌唱酬神,而成為今日我們所俗稱的加匏朗夜祭趒戲。
每逢仙姑祖的誕辰日,加匏朗居民都會準備祭品,聚集在加匏朗村仙姑廟前,手牽著手舞蹈、歌唱酬神,而成為今日我們所俗稱的加匏朗夜祭趒戲。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不著年代)。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屏東縣萬巒鄉加匏朗夜祭趒戲〉,2015年7月20日上網。
  • 2.屏東縣政府文化處(不著年代)。「文化資產」〈加匏朗夜祭趒戲〉,2015年7月20日上網。
  • 3.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不著年代)。「典藏臺灣」,〈加匏朗先帝廟〉,2015年7月20日上網。
  • 4.許懿萱(不著年代)。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加匏朗〉。2015年7月20日上網。
  • 5.巫米‧甲古讚(2015)。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復振與創新-加匏朗記事〉,2015年7月20日上網。
  • 6.吳東南(1995)。〈高、屏先民信仰之口述記錄〉。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0:143-17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7.李國銘(2000)。〈屏東平原東港溪下南岸山腳下的Ma-olau祭典—Ma-olau祭典記錄一百週年〉。刊於《第一屆屏東研究研討會論文集Ⅱ》:163-183。屏東:屏東縣文化中心。
  • 8.許懿萱(2004)。《傳統的再現與再造:以屏東加匏朗聚落的仙姑祖祭儀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