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壹善堂

壹善堂
*
今日壹善堂由廖家第四代孫廖世藩所傳承管理,經過兩次的馬路拓寬,原本傳統三合院的建築形制,目前僅剩正身部分。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臺中市南屯區忠勇路59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12年05月11日
創建/起源年代: 清光緒8年(公元1882年)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0.61453,24.14458
指定/登錄機關: 臺中市政府
公告文號: 府授文資字第1010076914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壹善堂」為臺中地區的重要齋教建築之一,具歷史、文化價值。  

2.其座落於大肚山麓,為臺中地區客家族群聚集地之一,見證臺中地區客家族群開發史。  

3.建物同具清代傳統構法、彩繪、木雕等特色,及日治時期洋風細部與日式和風彩繪,深具特色;見證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該地區的發展史,極具文化資產價值。   

4.於臺中市南屯地區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發展源流

位於臺中市南屯區文山里忠勇路59號的壹善堂,座西向東,總面積60坪,建坪13坪,係土墼木造寺堂,奉祀觀世音菩薩及三寶佛,堂內佛像、法器、經典俱全。由於開山創建者為廖勃,前稱「廖壹善堂」,傳承至今仍由其後第4代孫廖世藩所管理。壹善堂的存在,不僅為臺中最早設置的佛教道場之一,其位置設於臺中最早開發的地區(南屯,舊稱犁頭店),同時見證臺中佛教發展歷程以及聚落發展。

隸屬龍華派的壹善堂創建人俗名廖勃(生卒年不詳),故此堂前稱「廖壹善堂」。廖勃在壹善堂前,曾於清光緒初年獨資創建「中和堂」於彰化縣過溝仔,直至光緒8年(公元1882年)8月15日,復在現址創建壹善堂。廖勃曾至福建鼓山湧泉禪寺出家,法號「智深」,一說壹善堂所奉佛像即為廖勃自該寺迎回。創辦人於晚年重回福建後,堂內事務由其妻楊奇楠(生卒年不詳)主持,而廖家子孫仍持續立持迄今。

壹善堂內供奉3座牌位,可幫助瞭解該堂源起歷史:第1位「第1代比丘僧智深和尚長生祿位」,為創建人廖勃;第2位「敕賜鼓山湧泉禪寺住持釋法號懷忠和尚」,懷忠和尚(生卒年不詳)乃福建鼓山涌泉寺第125代住持,依據時空推估,極可能為廖勃出家皈依師父;第3位「壹善堂開山道場第1代優婆夷普芳楊氏媽長生祿位」則是前文所述,廖勃俗家時的夫人楊奇楠。

壹善堂雖為齋堂,但在日治時期未被日本政府強制納入納入日本佛教禪宗臨濟宗1支,主要原因是當時壹善堂以廖姓冠之,稱「廖壹善堂」,被視為私人佛堂之故。民國初年的壹善堂可能曾有法師住持,並接受皈依,其名叫陳普池(日治僧侶是用俗家本姓,故用「陳」,而非「釋」為姓,生卒年不詳);而系出霧峰林家家族的玠宗法師(1897-1987),未出家前亦曾留在壹善堂皈依三寶。更可看出壹善堂在臺中佛教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及地位。

壹善堂曾一度被臺中市政府列為古蹟保存,編屬第6號,並立下古蹟簡介碑:「清光緒8年廖勃先生獨資在現址奉祀觀世菩薩及三寶佛」,然因壹善堂整修屋簷,被有關機關判定已失去原有價值而撤銷。直到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經「臺中市府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重新勘察認定,該堂雖部分建築已遭修改,但仍具有相當高的文化意涵,因此同意將其指定為市定古蹟,名稱也正式定為「壹善堂」。

主要特色

壹善堂原為清代傳統三合院的建築形制,然因都市更新馬路拓寬,兩側護龍已不復見,今日的壹善堂範圍為其僅存的正身建築。壹善堂除了屋瓦更新之外,其主要結構仍保有百餘年前模樣,內部空間木雕裝飾多以傳統基本幾何圖案組成,樸實無華,反映其私人佛堂的特色。為避免損害主體結構,壹善堂橫樑裝飾以彩繪進行裝飾,雖因長期焚香燻染,色彩圖案已日漸模糊,然仍可辨識其非中式傳統著重水墨暈染畫,繪師採用平塗技法,線條勾勒勻整,呈現日治時期引進的東西洋畫風格。

大雄寶殿前懸掛「慈雲普濟」匾額,小字書寫:「光緒丙戊年巧月吉旦,賜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潘炳年敬書」。光緒丙戊年恰為光緒12年(公元1886年),顯示此古匾乃自創堂初期高掛至今。現壹善堂所在鄉里,仍流傳關於此匾額的傳說,雖不可考證,但此鄉里傳說,卻不失為反映壹善堂在當地宗教地位的寫照,而傳說中以慈禧太后為主角,亦反映宗教傳播常以帝王名人為號召的特性。

壹善堂「慈雲普濟」匾額傳說:「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因重病得不到良藥醫治,佛祖特化為老婦到皇宮為其治病,病癒之後慈禧太后問老婦來自何處欲往報答,老婦答說:來自臺灣「壹善堂」就離開了。後慈禧太后派翰林院進士到臺灣尋訪老婦人的住處,就在遍尋不著之時到佛堂休息,抬頭一看;正堂上的佛像不就是醫治好太后的老婦人嗎?於是趕回皇宮向慈禧太后報告。慈禧太后為感謝,特派木匠用上等的檀木刻了1塊『慈雲普濟』的匾額,由進士親自送到臺灣省山仔腳「壹善堂」。」

壹善堂規模雖較小,卻存詩偈頗多,雖詩偈對聯並未題有出自何家之手,然文句流暢並嵌入堂名、保存頗佳,仍深具宗教文化價值。例如有:「壹是修身心似覺照;善哉率性命之圓明」、「壹力打破機關即悟人天彼岸;善心求個解脫自了色相自空」、「壹塵不到菩提地;善念同歸般若門;橫批,心燈明閤室」等。

壹善堂的沿革發展涵蓋了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的歷史,從其建物不難看出具有清朝時期傳統構法、彩繪及木雕等特色建築;到了日治時期,同時也受到日本建築特色的影響,有洋風細部與日式和風彩繪出現,深具特色及文化資產價值。
壹善堂規模較小,今日範圍為其僅存的正身建築,內部空間木雕裝飾多以傳統基本幾何圖案組成,樸實無華,反映其私人佛堂的特色。
壹善堂規模較小,今日範圍為其僅存的正身建築,內部空間木雕裝飾多以傳統基本幾何圖案組成,樸實無華,反映其私人佛堂的特色。
壹善堂,座西向東,總面積60坪,建坪13坪,係土墼木造寺堂,奉祀觀世音菩薩及三寶佛,堂內佛像、法器、經典俱全。
壹善堂,座西向東,總面積60坪,建坪13坪,係土墼木造寺堂,奉祀觀世音菩薩及三寶佛,堂內佛像、法器、經典俱全。
堂內大雄寶殿前,懸掛「慈雲普濟」匾額,小字書寫:「光緒丙戊年巧月吉旦,賜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潘炳年敬書」。
堂內大雄寶殿前,懸掛「慈雲普濟」匾額,小字書寫:「光緒丙戊年巧月吉旦,賜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潘炳年敬書」。

文獻資料

  • 1.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不著年代)。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壹善堂〉。2015年9月12日上網。
  • 2.林惠敏編(1999)。《典藏犁頭店: 古今鄉土文化田野調查彙集》。臺中:財團法人萬和文敎基金會。
  • 3.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1959)。宗教調查資料庫《廖壹善堂》。2015年9月10日上網。

條目參照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