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金瓜石神社

金瓜石神社
*
石燈籠原來日式佛寺的外面供養燈,現存的黃金神社石燈籠為「春日型」燈籠。
資產類別: 古蹟-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段36-3、37-1、39-14、39-24、39-67地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7年03月14日
創建/起源年代: 日明治31年 (公元1898年)
攝影者: 趙守彥
經 緯 度: 121.85625,25.10835
指定/登錄機關: 新北市政府
公告文號: 北府文資字第0960001998號
資產保存者: 直轄市定古蹟-寺廟

指定/登錄理由

1.該神社為金瓜石地區在日治時期重要的信仰指標,具有時代性的意義與價值,且在現今全臺遺留的日治神社已相當稀少,具稀少性。

2.黃金神社與金瓜石礦山歷史關係密切,目前僅存鳥居、石階與拜殿、本殿部分柱子、臺基。其基地與自然環境協調,雖只剩部分建物殘蹟,然仍具有神社之氣氛。

發展源流

金瓜石神社又名為金瓜石社、山神社、黃金神社,在金瓜石當地也被稱為山神廟,主祀大國主命、金山彥命、猿田彥命。金瓜石神社是臺灣歷史上第3個神社,相較於清光緒23年(公元1898年)以延平郡王祠為基底而改建的開山神社及總督府作為國家神道象徵於清光緒26年(公元1901年)興建的臺灣神社,金瓜石神社明顯是以民間信仰組成的神社。

明治28年 (公元1895年),日軍佔領基隆一帶具金礦之地,禁止民間開採,並將金瓜石一帶規劃為「礦二號」,開放日本內地實業家前來開發,由田中事務所經營。由於當時礦山意外頻繁且土匪猖獗,事務所員工常感到不安,為安定人心,田中事務所於開業半年內興建。因此金瓜石神社落成於明治31年(公元1898年),為臺灣史上第1座從無到有,格局完整具規模的神社,也是該事務所的第1個工程,隨後田中事務所還建造淨土宗布教所,安定員工對死亡的徬徨急處理失事員工的後事。

昭和8年 (公元1933年)鑛業經營權易主至「臺灣鑛業株式會社」,當時神社因臺灣潮濕多雨的氣候結構多有毀損且駁坎因地質結構崩落導致地基不穩,同時搭配政府1庄1神社的政策以及戰爭期間需要大量黃金以購買軍需的社會情境,臺灣鑛業株式會社在神社建立40年後,於民國25年(公元1936年)4月20日進行改建,此次的改建不僅將原有流造樣式的社殿與明神造鳥居改建為神明造的社殿與鳥居,同時也改掉原本神社慣用的木構件而加入水泥混凝土的元素建造本殿、拜殿、神苑等建物,並於參拜道兩側設置石燈籠及噴水池等附屬設施。

在總督府等相關的官方資料中,日治時期官方對於社與神社的用詞有嚴謹的界定。在官方資料中,金瓜石神社均以金瓜石社作為正式名稱,這表示該社並非屬於國家神道政策下的神社;不過在民間的紀錄中卻大量而廣泛的使用金瓜石神社、黃金神社、山神社等名稱,並將該社的祭神稱為金瓜石礦山鎮守之神。從其興建背景可以看出,金瓜石神社創立於田中事務所,而後由臺灣鑛業株式會社改建並主持,整體乃由民間信仰力量所組成,非來自國家力量的規劃。

從金瓜石神社相關祭典的組成中,可看見除了事務所外,還有礦工所組成團體捐獻、參與,大正年間,神社所舉辦的「金瓜石礦山山神祭」更由所長、支廳代理、礦工團體、小學生團體、當地居民等共同參與,甚至在祭典時間上與當地漢人信仰的迎媽祖祭相互連動規劃,顯示金瓜石宗教祭典至大正年間不再只是礦山的守護,它還是地方共同信仰的鎮守神社。然而,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日人撤離,神社年久失修,歷經天災人禍等因素而荒廢。

主要特色

金瓜石神社的整體建築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整體看來,神社原型包含本殿、拜殿、洗手亭、參道等結構,參道上有3座鳥居、5座旗桿座。現僅存鳥居2座、旗桿座2座以及石燈籠8座和部分殿柱。

首先,參道為通往神社的路徑,一般指稱第1座鳥居之後的道路,鳥居像是日式的牌樓,主要用來標示隔絕神與人的住所,代表神域的入口。而金瓜石神社的第1座鳥居位於臺車軌道旁,今已不可見。第2座和第3座鳥居則分別位於神苑內及社殿前,以鋼筋泥土建照,鳥居表層為洗石子。在第3座鳥居的前方,仍可見外側柱面留有兩只金屬掛勾,這是過去懸掛注連繩的裝置,注連繩(Shimenawa)是神道信仰中具結界力量的宗教物。此種鳥居形式為「神明鳥居」,最下方為圓盤狀的柱礎,日文稱作「亀腹」,亀腹上直立柱頂有2個橫向構件。頂端圓筒狀的購件稱為「島木」,下方扁平狀的構件稱為「貫」,貫不會凸出於柱。

第3座鳥居尚可見過去奉納者、日期等文字落款處。朝外的左側柱身刻著「奉」、右側柱身則刻著「納」,朝向拜殿左側柱身朝向拜殿左側柱身刻著「昭和拾貳年七月吉日」,右側柱身則可見「金瓜石鑛山事務所一同」。年代落款見證了神社改建落成的時間,也反映出金瓜石鑛業及區域居民對於金瓜石神社改建工程的參與投入。

聳立於第3座鳥居前方的水泥柱,是神社的旗桿。如此巨型的旗桿座即便在日本本土也相當罕見,可說是金瓜石神社建築的一大特色。據說當時在旗桿頂端裝有裝飾物,當風吹時將發出聲響,配合著斗大的旗幟相當醒目。另外在旗桿座3面各作有紋樣,象徵1個家族或團體的共有符號圖樣,可謂日本獨特的造型文化之一。神社也各自擁有代表的紋樣,金瓜石神社當時就以事務所的社紋作為代表神社的紋樣。

此外,如今在金瓜石神社遺構附近,共保留了8座完整的石燈籠與4座石燈籠遺構,其中2座石燈籠位於境內的拜殿前方、2座在第2座鳥居旁、4座分布於神苑的參拜道兩側。石燈籠原來日式佛寺的外面供養燈,現存的黃金神社石燈籠為「春日型」燈籠,由寶珠、笠、火袋、中臺、桿、基礎等部份組成,特別的是此處的石燈籠以燈泡取代傳統蠟燭照明的方式,後面更設有路燈,應是為了讓信徒參拜方便的設計。

由石燈籠上的奉納及「金瓜石教職員兒童」、「取締役」、「坑夫中」等落款,可見這些石燈籠均分別由當時金瓜石地區教職員、礦業董事及礦工所組織的信仰團體供奉之物。由於金瓜石神社的社殿、鳥居皆由田中鑛業和臺灣鑛業株式會社出資建造,因此一般信徒團體或個人便捐贈石燈籠或附屬設施,來表達對神社崇敬之意。

根據相關紀載,礦業株式會社當時亦在整個神社範圍內種滿了櫻花,每逢櫻花盛開的季節,金瓜石地區的居民們無不攜家帶眷的前來觀賞,使金瓜石神社成為金瓜石地區重要的信仰與休閒聖地。
參道為通往神社的路徑,主要用來標示隔絕神與人的住所,代表神域的入口。
參道為通往神社的路徑,主要用來標示隔絕神與人的住所,代表神域的入口。
臺灣光復後,神社遭搗毀,現只殘餘2座鳥居、1旗臺、石燈4座及神社10根殿柱而已。
臺灣光復後,神社遭搗毀,現只殘餘2座鳥居、1旗臺、石燈4座及神社10根殿柱而已。
金瓜石社拜殿與本殿殘跡,前方有1對臺灣礦業株式會社奉納的石燈籠。
金瓜石社拜殿與本殿殘跡,前方有1對臺灣礦業株式會社奉納的石燈籠。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