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大山背樂善堂

大山背樂善堂
*
樂善堂位於山腰處,坐高望遠,景觀極佳。
資產類別: 古蹟-寺廟
所在地址: 新竹縣橫山鄉豐鄉村3鄰大山背31號
公告日期: 公元2006年07月25日
創建/起源年代: 公元1889年 (清光緒15年)
攝影者: 邱俊銘
經 緯 度: 121.13945,24.69933
指定/登錄機關: 新竹縣政府
公告文號: 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6號
資產保存者: 樂善堂管理委員會

指定/登錄理由

建物歷史悠久,構體與構造方式有一定匠藝水準。廟內彩繪、剪黏、木雕、石雕等具歷史、文化藝術保存價值。

發展源流

新竹縣橫山鄉的大山背地區,因位於大山(大崎棟山)的背面而得名。由於此地位於山區,原為原住民活動地帶,早期有番仔林之稱。約於嘉慶年間才有客家人前來開墾卻未果,直至同治10年(公元1871年)有鐘增祿(生卒年不詳)、鐘石妹(1850-1925)等人帶領民眾入山開墾,一面設立隘寮、一面闢地種植、一面進行樟腦煉製,於此之後,大山背地區逐漸發展,形成許多散佈的小型聚落。至清光緒14年(公元1888年),劉銘傳(1836-1896)丈量全臺土地時,當時大山背已有約20甲的水田與園地,人口約有500人,建有草寮、大樹榕、新公館、騎龍等聚落。

鍾石妹於清道光29年(公元1850年)出生於廣東梅縣白馬鄉,14歲隨母舅來臺,22歲向淡水廳請墾橫山鄉大山背,此後便落腳此地,並自行設隘防番,而後又承辦南河(今內灣一帶)等地之隘務。清光緒19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鐘石妹與姜紹祖同時於桃澗堡團練鄉勇。清光緒20年(公元1895年)日軍登臺,鍾石妹率敢字右營對抗,因孤立無援且兩手中彈而退入內山,見日軍殺戮無辜,最後忍痛歸順以救無辜。後來,日本政府對鍾石妹頗為優遇,他於清光緒24年(公元1899年)擔任樹杞林辨務署參事,翌年授佩紳章,擔任保正職,由於熱心為鄉民服務,頗受擁戴。鍾石妹一生秉性廉潔,為大山背留下許多感人的故事。

鐘石妹於大正14年(公元1925年)過世後,其牌位與同為抗日義士的姜紹祖均供奉於樂善堂內。樂善堂的前身為清光緒15年(公元1889年),由大山背居民藍正然所獨資建立1間簡陋的小廟,稱為石峽廟。然此廟於抗日期間遭日軍焚毀,之後由地方人士發起募捐修建,於大正10年(公元1921年)完工,並易名為樂善堂。

樂善堂內主祀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並安奉觀世音佛祖、太上老君、至聖先師、十八羅漢、伽籃菩薩、韋馱菩薩,左右兩廂敬奉三官大帝、文昌帝君、註生娘娘、義民爺、城隍爺、太歲星君,由於是地方民間信仰廟宇,兼具佛道信仰之色彩,信徒分布廣泛,堂內保存眾多古文物,頗具歷史意義與特色。新竹縣政府於民國94年(公元2006年7月25日)公告為新竹縣縣定古蹟。

主要特色

具有百年歷史的樂善堂占地約3.7公頃,是橫山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

樂善堂位於山腰處,坐高望遠,景觀極佳,前為油羅溪谷彎曲環繞,後為大崎崠山區,環境清幽,故於清代便建廟供佛。但也由於大山背交通不便,物資運送困難,故建材多為就地取材,也因此造就了與眾不同的建築特色。首先,其牆面由石板所砌築,由於油羅溪谷內產砂岩,因此,建廟時以砂岩做為牆壁材料,部分牆體則以泥磚、紅磚砌築,加上中央木構架,具混合構造之特色。也因地勢陡峭、物資不足,沒有寬敞的明堂空間,因此樂善堂整體建築簡單,僅為1棟面寬五開間,「一條龍式」橫向發展的廟宇,屋頂為燕尾脊,廟中的彩繪、剪黏、木雕、石雕多是大正10年(公元1921年)修建完成時的作品,雖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保存狀態亦不完美,但仍有相當的歷史意義。廟宇中央3間為祭祀空間,內部簡潔,無華麗裝飾,左右牆上則有書法名家劉家驥(1866-1948)的手筆「忠孝廉節」;左右稍間則為辦公空間。此外,廟中亦保留眾多歷史文物。因鍾石妹開墾大山背地區且協姜紹祖共同抗日的歷史淵源,堂內至今仍供奉有鍾石妹及姜紹祖的牌位,是樂善堂與地方發展深刻連結的證據之一,同時廟中仍保留著當年遭日軍破壞的殘柱,提供參觀。

樂善堂除了參拜朝聖,此處風景亦相當秀麗。廟宇四周古木參天,進口處植有1棵高大的無患子樹,中庭廣場前的觀景臺有阿彌陀佛金身林立,觀景臺上則可飽覽頭前溪流域風光,天氣晴朗時還能遠眺見到新竹南寮、橫山、芎林一帶的景色。樂善堂左側為後期新建之文物館,樓高3層,上塑有碩大宏偉的觀世音菩薩像,此觀音像約十幾尺高,遠從竹東或竹北芎林一帶就可以看到,可視為大背山地區的地標,也是指引信徒前往樂善堂的明顯路標。

樂善堂正後方有1座古井,村民稱之為「龍井」,井後祀「福德龍神香位」,搭配前方臨水,後面環山的位置,為典型客家風水信仰及建築特色。從古井右邊的岔路往上走,便是大崎棟古道,順著石階及古木步道往上走,山上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有廣佈的柑橘園地及柳杉林,十分適合郊遊踏青。
樂善堂整體建築簡單,僅為1棟面寬五開間,內部簡潔。左右牆上則有書法名家劉家驥(1866-1948)的手筆「忠孝廉節」。
樂善堂整體建築簡單,僅為1棟面寬五開間,內部簡潔。左右牆上則有書法名家劉家驥(1866-1948)的手筆「忠孝廉節」。
樂善堂是地方民間信仰廟宇,兼具佛道信仰之色彩,堂內保存眾多古文物,頗具歷史意義與特色。
樂善堂是地方民間信仰廟宇,兼具佛道信仰之色彩,堂內保存眾多古文物,頗具歷史意義與特色。
樂善堂左側為後期新建之文物館,上塑有碩大宏偉的觀世音菩薩像。
樂善堂左側為後期新建之文物館,上塑有碩大宏偉的觀世音菩薩像。

文獻資料

環景連結

    周邊資訊